最近半年報陸續放榜,科技股迎來榜一大哥之爭。
除了前兩天寫的立訊精密,摘得“預增王”桂冠以外,另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便是北方華創。
北方華創不僅是我國芯片設備行業的龍頭,芯片產業“國產替代”的扛旗者,在業績表現上也相當優秀。
根據7月12日北方華創發布的公告,今年上半年,公司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7億-29.6億元,同比增長42.84%-64.51%。
公司Q1凈利11.27億元,據此計算,預計Q2凈利為14.43億元-18.33億元,環比增28%-63%。
這個業績,在截至7月16日,已公布中報預增盈利的科技板塊公司中,暫時名列第二,僅次于立訊精密。
但立訊作為代工企業,一季度研發投入占比只有3.64%,科技成色是有點不足的。
北方華創不同,作為典型的高技術密集型企業,同期研發投入占比高達12.30%,科技股龍頭“實至名歸”。
況且,北方華創在近兩年的成長性上,也超越了立訊精密。
從凈利潤增速的角度來看,2019-2023年——
北方華創分別為:32.24%、73.75%、100.66%、118.37%、65.73%。
立訊精密分別為:73.13%、53.28%、-2.14%、29.60%、19.53%。
可以看到,2019年立訊精密的盈利增速仍高于北方華創;
但2020年開始,接下來的四年,北方華創迎來高光時刻,增速均高于50%,而立訊精密則逐漸下降至增速20%左右。
2024年半年報預告,北方華創增速42.84%-64.51%,同樣高于立訊精密的20%-25%。
作為我國當下科技股賽道的兩大“預增王”,一個是上游研發環節的代表,一個是下游代工環節的代表。
研發環節的盈利增速連續4-5年超越了代工制造環節,或許可以看作是我們這個產業升級的時代,潮水流向最生動的體現。
北方華創這個業績含金量,老實說,不僅跟代工龍頭比更出色,即使在臥虎藏龍的芯片設備板塊內部,也是獨一檔的。
目前,A股已上市的芯片設備公司里,市值300億元的公司有五家。
分別是市值1800億的北方華創、900億的中微公司、400億的盛美上海、340億的拓荊科技、320億的華海清科。
這TOP5的龍頭,基本體現了我國芯片設備板塊的競爭格局。
對比成熟度更高的全球市場,集中度同樣非常高,營收TOP5的規模處于遙遙領先的狀態。
在整個半導體設備市場中,能占到65%以上的份額。
這里面,排名第一的阿斯麥(ASML)主營光刻機,我國暫時沒有對標的上市公司。
排名第二的應用材料(AMAT),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芯片設備平臺,除了光刻機和測試設備不做,別的都在賣。
我國的對標企業,就是北方華創。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除了阿斯麥(ASML)這個BUG以外,應用材料(AMAT)相對于其它芯片設備企業的規模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北方華創在我國芯片設備市場上的地位同樣如此。
單看市值就能看出,一個北方華創,大致相當于2個中微公司,4.5個盛美上海,5個拓荊科技和華海清科。
五大龍頭中,截至7月16日,僅有北方華創和華海清科公布了中報預告。
華海清科相比北方華創要遜色一些,據公告,公司預計2024年半年度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42500.00萬元至44500.00萬元,同比增長13.61%至18.95%。
一般來說,業績出色的都會早早公布,遲遲不公布的,大多是羞于見人的。
參考一季度數據——
北方華創,營收58.59億,同比+51.36%,凈利潤11.27億,同比+90.40%,毛利率43.40%,凈利率19.09%
中微公司,營收16.05億,同比+31.23%,凈利潤2.49億,同比-9.53%,毛利率44.94%,凈利率15.50%
盛美上海,營收9.21億,同比+49.63%,凈利潤0.80億,同比-38.76%,毛利率46.32%,凈利率8.70%
拓荊科技,營收4.71億,同比+17.25%,凈利潤0.10億,同比-80.51%,毛利率47.31%,凈利率1.65%
華海清科,營收6.80億,同比+10.40%,凈利潤2.02億,同比+4.27%,毛利率47.92%,凈利率29.72%
可以看到,北方華創不僅在營收和凈利規模上,遙遙領先;
在業績增速上,同樣一枝獨秀,除了他之外,華海清科獲得個位數增長,其它三個則全部負增長。
可以預見,如今中報未披露的三個,中微公司、盛美上海、拓荊科技,應該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將繼續維持頹勢。
數年前,幾家芯片設備龍頭剛剛上市的時候,君臨和幾個分析師曾經討論哪個更有投資價值。
這幾個龍頭中,除了北方華創是平臺型企業,幾乎什么都涉獵以外,另外四家都是專業型企業。
中微公司主打刻蝕設備、盛美上海主打清洗設備、拓荊科技主打薄膜設備(PVD\CVD)、華海清科主打拋光設備(CMP)。
大多數人都表示更看好以中微公司為代表的專業型企業。
理由是:
平臺型企業往往看起來大而廣,什么都做,但卻問題很多。
一來,由于資源的分散,加上組織臃腫龐大,很容易導致管理成本高企,投入產出效率降低。
二來,專業型企業往往是從大廠里的團隊出來創業的,專精某一個細分領域,技術有特色,競爭力會越來越強。
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拆分一下看看——
從整個行業來看,半導體設備細分市場眾多,按投資額占比由大到?。?/p>
分別為光刻機(30%)、刻蝕設備(20%)、薄膜設備(PVD+CVD)(15%)、清洗設備(10%)、測試設備(10%)、離子注入設備(5%)……
北方華創的主要營收來自刻蝕設備、薄膜設備、清洗設備三個子版塊,恰好跟中微公司、拓荊科技、盛美上海的主營產生了重疊。
1)刻蝕設備領域,北方華創VS中微公司。
刻蝕設備是僅次于光刻機的第二大細分賽道,主要包括金屬刻蝕機、硅刻蝕機、介質刻蝕機三種。
這三種刻蝕機用處不同,并不能通用。
金屬刻蝕主要是在金屬層上去掉鋁合金復合層,制作出互連線;硅刻蝕應用于需要去除硅的場合,如刻蝕多晶硅晶體管柵和硅槽電容;介質刻蝕是用于介質材料的刻蝕,如二氧化硅。
其中,中微公司集中攻克了技術門檻最高的介質刻蝕,其設備已進入臺積電7nm工藝設備采購名單,5nm工藝的設備也通過了臺積電驗證。
北方華創則主要涉及金屬刻蝕和硅刻蝕,技術節點只能做到14nm,主要滿足于國產替代需求。
看起來,中微公司的技術水平比北方華創更先進。
但實際上,由于細分賽道有差異,更先進的中微公司并不能搶占北方華創的市場。
他們的對手都是外資企業。
但在營收規模上,2023年中微公司的刻蝕機業務營收47億元,不及北方華創60億元的業務收入。
2)薄膜設備領域,北方華創VS拓荊科技。
薄膜設備是第三大賽道,又分為化學氣相沉積(CVD)和物理氣相沉積(PVD)兩大類。
目前,北方華創是我國薄膜設備產品布局最完整的企業,在CVD和PVD都有完善的產品線。
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推出40余款PVD設備,30余款CVD設備,2023年營收規模高達60億元。
拓荊科技專攻單一的CVD賽道,在技術上和北方華創各有特點。
但在營收規模上,2023年拓荊科技只有27億元,僅為北方華創薄膜設備業務的一半。
3)清洗設備領域,北方華創VS盛美上海。
清洗設備是第四大賽道,目前濕法清洗是主流的清洗方案。
盛美上海是這三個子賽道中,唯一營收體量大于北方華創的設備龍頭。
據盛美上海2023年報,Gartner 2022年數據顯示,公司在全球單片清洗設備中市場份額提升至7.2%,排名第五,國內清洗設備的市場占有率為23%。
北方華創的清洗設備業務是2017年收購美國Akion公司獲得,截至2023年底,公司清洗設備累計出貨超1200臺。
兩者的2023年營收,盛美上海為38億元(清洗設備和立式爐),北方華創的對應業務數字是超30億元,差別也不大。
?————
總體來看,專業型公司或許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但并不明顯。
反映在毛利率上,以一季度數據為例,拓荊科技47.31%、盛美上海46.32%、中微公司44.94%,均略高于北方華創的43.40%。
但落到凈利率層面來看,專業型公司則被吊打。
北方華創19.09%,大幅高于中微公司15.50%、盛美上海8.70%、拓荊科技1.65%。
為什么會這樣?
君臨認為,主要原因或許是北方華創已經建立起來的規模優勢。
北方華創不僅是整體規模比三個對手大,即使是在單一賽道上,如上面分析的,也是具有優勢的。
平臺型公司相比專業型公司,最大的優勢是渠道營銷成本較低。
一旦專業型公司無法在技術上和平臺型公司拉開差距,那么平臺型公司就可以通過交叉銷售,帶來更大的營收規模。
規模優勢又可以攤薄研發等各項成本,逐漸形成馬太效應,蠶食專業型公司的份額。
看看下面這個研發投入對比圖:
相比其它二線設備公司,北方華創的研發投入規模簡直是令人窒息。
如果專業型公司無法研制出具有顛覆性技術優勢的產品,那么未來跟平臺型公司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這正是北方華創近年來的業績,逐漸變得一枝獨秀的原因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