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西川老師,在一個視頻中說,國外那些詩人都是搞小圈子,布羅茨基、卡明斯基、米沃什……
所以他們得諾貝爾文學獎,不見得是水平高,是大家互相幫扶的結果。
不過他很明聰,還補充了一句:我們莫老師是另外的情況……這個補充讓他顯得有點猥瑣,也暴露出他也許是真的混圈子的。
我以前對“圈子”深惡痛絕。很多年前韓寒攻擊文學界,說“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當時讀到也感到很痛快。
不過,我現在看法有一點改變。如果把“圈子”改成“小共同體”“社群”,看法就會有很大不同。
實際上,在成都我有時候會聽大家用正向的語氣談到“圈子”。江樹兄就曾這樣表達過:我主要混美食圈……你不會覺得他有任何問題。因為這樣的“圈子”并不排外,而是類似行業協會一樣的組織,大家互相幫助,甚至會解決一些糾紛。
王笛在《茶館》和《街頭文化》中,都研究過成都過去的“行會”,而在《袍哥》一書中,他研究了地下社會,那是真正的強組織,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甚至可以對抗政府公權力(那時的公權力也比較虛弱)。
“袍哥”在新社會當然沒有空間,他們被徹底打散。我們進入了某種“現代”,有一種力量會喜歡大家都作為孤獨無依的個體而存在。
城市中孤獨的個體,總會以某種形式“連結”起來,就成為一個“社群”。小區業主是基于都購買了房產;讀書會是共同的興趣;書店的讀者,則是參加線下活動的集合。
在所有的社群中,“老鄉會”和“校友會”是最常見的。但是這種聯系,也有很大局限性。老鄉會基于共同的地域,而校友會則是同一個學校畢業——這不是價值觀意義上的聚合,不是自我選擇,而是一種“外部性連接”。
我認為,所謂“走進城市內部”,其實就是在一個城市中真正找到或建立起屬于自己的“連結”,基于興趣和價值觀的,長久的,能夠相互促進的“小共同體”。這是克服“原子化”的第一步。
不要害怕。
最后預告一下明天晚上王笛老師的活動,討論一下城市中小共同體和公共性。現場直接掃二維碼支付報名,獲得一本簽名書;不能來現場的朋友,加微信zhang3fenggood,購買一本書,拉入騰訊會議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