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17日,農(nóng)歷的六月十二,入伏的第三天。入伏,也就意味著我們迎來了一年中最高溫高濕的一段時間,同時也提醒大家要注意防暑防曬了。
三伏天,在我國傳統(tǒng)的歷法與節(jié)氣文化中,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因為它根本不屬于二十四節(jié)氣,但它卻又是我國傳統(tǒng)的歲時節(jié)令里面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它的特殊性從“伏”字的意義就能看出來,“伏”最初的意思就是像狗一樣俯首于地作恐懼、尊敬之意,而因為三伏天的酷熱天氣對人體產(chǎn)生了各種不適的影響,例如中暑、食欲不振、身體出現(xiàn)困倦乏力以及肌肉酸疼等癥狀,古人便認為這是鬼怪在作祟,于是便會在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作“伏祭”。
也因為三伏天的特殊性,所以三伏天的起始和特征一直備受關(guān)注,因為它不僅與氣候緊密相關(guān),更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我們鄉(xiāng)下有經(jīng)驗的老人說:“今年是‘母伏頭,秋包伏’”,可啥是“母伏頭”和“秋包伏”?又有啥預兆呢?今年會大熱嗎?
一、母伏頭
天地混沌之初,輕而清的陽氣上升為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為地,天地間的 “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化生了世間萬物,因此萬物都具有陰陽屬性,其中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而陽為公,陰為母,所以奇數(shù)就為公,偶數(shù)就為母。
伏頭,顧名思義,其實意思就是指入伏第一天,因為日期也分陰陽,所以人們認為入伏當天農(nóng)歷日期奇偶不同,伏天的性質(zhì)也不同。而如果入伏當天的農(nóng)歷日期是雙數(shù),就被稱為“母伏”;若是單數(shù),則是“公伏”。因為今年7月15日入伏,農(nóng)歷為六月初十,初十為雙數(shù),所以今年就是“母伏頭”。
民間有“公伏兇,母伏爽”的說法,意思就是說入伏當天是單數(shù),也就是公伏的話,那么也就代表著后繼的天氣會格外的炎熱,入伏當天是雙數(shù),也就是母伏頭的話,也就預示著三伏天會相對應涼爽一些。
除此,民間還有“下破公伏頭,曬破狗舌頭;下破母伏頭,炕頭起蘑菇”的說法,意思就是說當年是公伏頭并且是陰雨天的話,就預示著后期降水不多,天氣會比較炎熱,連狗狗伸出舌頭散熱時,舌頭都能被曬傷,說明天氣炎熱且干旱。
今年入伏當天是雙數(shù),也就是母伏頭,如果當天下雨的話,就代表后繼的天氣會多雨水,空氣非常潮濕,甚至連炕頭都會長出蘑菇,代表著連續(xù)的陰雨天比較多,而今年入伏當日又是庚辰日,本身就雨水比較充足,又是母伏頭,所以未來的雨水會比較多。
三伏本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母伏”又預示著三伏天期間多陰雨,所以濕度較大,天氣就會更加悶熱難耐。
二、秋包伏
所謂“秋包伏”,是與“伏包秋”相對應的說法。按照末伏的規(guī)定,為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而 “伏包秋”指的是立秋之日也是庚日,也就是和末伏的起始日為同一天,這也意味著立秋當天正好處于末伏期間,所以便稱為“伏包秋”。而“秋包伏”,指的是末伏在立秋之后。
而今年立秋在8月7日,而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在8月14日,也就是說末伏是在8月14日開始。所以今年末伏是在立秋的后面,因此今年就是“秋包伏”。
老話說:“伏包秋涼颼颼,秋包伏熱到哭”,可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因為“伏包秋”是立秋那天正好起末伏,所以立秋后的十天就會出伏了,也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來得早,所以就會“涼颼颼”。而“秋包伏”則是末伏在立秋之后,出伏的時間較晚,所以炎熱的時間可能會相對延長, “秋老虎”發(fā)威的概率和強度可能會更大,也就意味著酷熱的天氣在立秋之后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
老人說今年是“母伏頭,秋包伏”,也就是指今年的入伏時間的農(nóng)歷日期是雙數(shù),而且末伏在立秋之后,按照農(nóng)諺的說法,今年的三伏天炎熱且多雨,而且秋天也會很熱,出現(xiàn)秋老虎的概率會很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