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考試季,學生們迎來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面對分數,有人歡喜有人憂。考差了,確實讓人感到沮喪。考差后會經歷一段低落期,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那么,如何正確看待分數,從沮喪情緒中走出來?老師如何與學生談成績,才能既不傷孩子自尊,又能讓孩子盡快翻篇重新振作?面對孩子糟糕的成績,家長又該如何正確面對?本期“細說心語”,我們從學生、老師和家長三個角度來分析,面對不盡如人意的成績,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么?
考差了有負面情緒很正常
考試失利是一件令人難受的事情,許多學生會因此感到后悔、自責、沮喪,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回避社交。
“首先,我們要明白,考差了出現負面情緒是正常的,不必強行壓抑或否定自己的感受。給自己時間,允許自己短暫地沉浸在情緒中,但同時也要避免過度沉溺于消極想法。”揭陽市揭東第一中學專職心理老師彭晶指出,情緒需要釋放,而不是壓抑。她建議學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緩解情緒:
表達情緒:寫日記、畫畫,或向信任的家人朋友傾訴,把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
身體調節:運動(如跑步、瑜伽)能釋放壓力,深呼吸和冥想也能幫助平復心情。
轉移注意力:暫時脫離對成績的反復思考,去做些輕松的事,比如看電影、聽音樂,或參與志愿服務,讓自己從消極情緒中抽離。
考差后,有的學生會歸咎于“自己太笨”,有的則抱怨“題目太難”或“運氣不好”,“這兩種極端歸因都不利于成長。”彭晶表示,合理的歸因能幫助學生們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我們可以從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應試技巧等方面進行客觀系統地分析,區分可控與不可控因素,從中總結經驗,找出可以提升的地方。”
用科學方法
讓自己從低落情緒中走出來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學生們要面臨大大小小無數次考試,一次兩次的考試失利只是漫漫求學階段中的一次小挫折,關鍵是你如何應對挫折,在面對挫折的同時是否能結合自己的優勢重新調整對接下來的規劃,探索更多發展的可能。”彭晶說。
如果學生長時間從考差后的低落情緒中走不出來怎么辦?彭晶指出,考試失利后的情緒低落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緩解,但如果持續較長時間(兩周以上)仍無法緩解,就需要采取科學方法積極應對。
首先要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這是穩定情緒的基礎。建議固定每天的起床、吃飯和睡覺時間,保證七八小時充足睡眠。每天安排30分鐘運動,如快走、跑步或瑜伽,既能釋放壓力又能改善身心狀態。同時要注意營養均衡,適當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避免整天待在封閉空間。保持生活環境的整潔有序也有助于改善心情。
其次,用客觀理性的方式看待考試失利,可以嘗試把負面想法寫下來,區分事實和想象,避免過度災難化。制作“優勢清單”記錄自己的長處。主動尋求社會支持也很重要,可以找幾個處境相似的同學組成互助小組,與家人保持坦誠溝通,適當參與一些輕松的社交活動,但要注意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同學們要密切觀察自身的狀態,可以作一個簡單的自我評估:記錄最近兩周的情緒變化、睡眠和飲食情況,看看是否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如果出現持續失眠、早醒,食欲明顯改變,體重明顯下降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消極念頭的情況,這可能是需要專業幫助的信號,可以到正規醫院的心理科就診,尋求專業支持。彭晶強調:“情緒問題就像身體不適一樣,需要專業治療,越早尋求幫助效果越好。記住,尋求專業支持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對自己負責的明智選擇。”
老師的正確引導也很重要
“考試失利,學生可能會出現低落、難過等消極情緒,甚至產生自我懷疑,很多學生特別在乎老師對自己的看法,所以老師的正確引導特別關鍵。”東莞市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心理老師譚曉瑩表示,老師首先要共情并接納學生當前的情緒感受。例如老師可以這樣說:“老師感覺到你心里很失落和不甘心,這次考試你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如果其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覺得傷心失落。”
其次,傾聽澄清學生應考遇到的困難。學生在考差之后可能會陷入對自我能力的懷疑,感到無法應對考試過程中出現的難題。老師可以用“在考試中你遇到什么困難?”“考試過程的哪些時刻讓你覺得特別無助?當時你在做什么呢?”幫助學生澄清在考試中遇到的難處,識別突破提升的缺口。
最后,探索建構學生的積極應考策略。學生需要制訂指向未來的應考計劃,老師可以邀請學生想象:“如果這次考試重來一次,你覺得在什么地方可以作出一些改變,讓這次的表現達到你的期待?”然后鼓勵學生修繕學習計劃。
“考試成績是學生自我評價的一個重要考量,也是自信心建立的重大來源。學校老師需要引導學生理性看待成績,提升學生自尊感。”譚曉瑩指出,一方面,老師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從“結果歸因”轉換為“策略歸因”,多關注學生考試準備過程中的努力和具體行為,肯定學生在考試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在與學生對話時,老師不妨試著這樣說:“這次考試我看到了你的付出和努力,你也辛苦了。”
老師還應了解學生在備考過程中所做的具體準備,例如:“在這次備考中,你都用了什么學習策略?”老師還要幫助學生識別學習行為的積極性,例如:“我發現你的單詞本比上個月的記錄量多了15%,說明你在單詞背誦方面有明顯的進步。”老師還要引導學生總結個性化的積極應考策略,例如:“那些讓你覺得有進步的方法都是什么呢?”
“老師在與學生進行考試分析的進一步談話時,要注重資源視角,從‘問題分析’轉換為‘優勢分析’。”譚曉瑩表示,老師要引導學生從成績分析中發現自身的優勢。首先,優勢探索,用“哪些題你做起來比較有成就感?”“哪些知識點你掌握得特別牢固?你是怎么做到的?”等問題,挖掘考試中優勢科目或題型。然后,優勢遷移,將優勢科目的應考策略遷移到其他科目,例如:“你不斷調整記憶順序的背誦方法還能夠在哪些科目上運用?”
家長要特別注意溝通分寸
“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分數?如何在孩子考砸時正確溝通?這不僅關乎一次考試的結果,更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和終生成長。”韶關市第一中學心理老師劉金連表示,智慧的家長會將試卷視為一份“成長體檢報告”——它不僅是知識掌握程度的客觀反映,更是透視孩子整體學習狀態的窗口。她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全面把握孩子的學習狀況。
在知識維度上,可透過錯題表象,精準定位知識盲區:是基礎概念理解不透徹,還是解題方法掌握不牢固等,將籠統的“沒考好”轉化為具體的知識短板和改進方向。
在學習習慣上,可從卷面細節中發現潛在問題:書寫潦草可能反映出專注力持續時間短;空白題目較多則可能暗示畏難情緒或時間管理不當等,這些細微之處都是改善學習方法的突破口。
在心理維度上,要敏銳察覺孩子的情緒變化:持續低分是否導致自我效能感降低?成績波動是否會引發過度焦慮等,及時識別這些心理信號,才能給予恰當的支持。
在環境適應維度上,要意識到分數異常可能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師生互動質量、同伴關系狀況、家庭氛圍影響、作息規律、電子產品使用情況等。這些外在因素往往通過內在狀態影響學習效果,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全面考量。
孩子考差了,家長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呢?劉金連強調,有溫度的親子溝通往往比冰冷的分數分析更能觸動孩子的心靈。她提出了有效溝通的三個要點:
第一,共情先行,建立情感鏈接。
“這次備考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了嗎?”共情式的開場白既能準確捕捉孩子的情緒狀態,又能避免評價性語言帶來的防御心理。當孩子感受到真誠的理解時,其大腦會釋放出催產素等神經遞質,有效地緩解考試帶來的壓力反應。
第二,協商引導,促進自主反思。
“我注意到你在相似三角形這部分失分較多,是什么原因,你覺得可以怎么改進?需要找些練習題再固定下么?”開放式提問和引導式建議,既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決策需求,又為其提供了專業的指導框架,幫助其建立自我診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經驗分享,培育成長型思維。
“爸爸小時候考砸后,發現把錯題講給別人聽效果特別好。”家長適度的自我暴露能夠有效降低孩子的挫敗感,用親身經歷示范如何應對挫折,比空洞的鼓勵更有說服力。
劉金連提醒,孩子考砸后,有些話語家長不應該說,“一定要警惕語言中的隱形傷害。”
第一,否定人格型的話語千萬不能說。“你就是粗心/不用功/不聰明”這類定性評價會激活大腦的“威脅反應”,讓孩子產生“我永遠做不好”的固化思維,甚至形成習得性無助和自卑心理。
第二,橫向比較型的話語不應該說。“隔壁小明這次考了前十名”這類比較式評價往往會激活大腦中的“社會威脅反應”,導致壓力激素水平升高,不僅抑制學習動機,還會損害自尊心。
第三,災難聯想型的話語切忌。“考這么差,以后能有什么出息?”這種“滑坡謬誤”會讓孩子陷入對未來災難化的想象中,導致持續焦慮,進而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第四,情感綁架型的話語不能說。“你對得起我們的付出嗎?”將成績與親情捆綁,會讓孩子產生“只有考好才值得被愛”的錯覺,是親子關系惡化的常見誘因。
第五,全盤否定型的話語最傷孩子。“門門都不行,你還能干什么?”全面否定會直接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長期可能導致厭學情緒,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孩子高考,家長是否送考?
請先問問孩子的意見
本期答疑老師:
東莞市東莞中學心理高級教師
陳曉森
家長提問:孩子馬上要高考了,我們作為家長,到底要不要去送考,給孩子一個儀式感呢?
陳曉森:家長您好!您想通過“儀式感”為孩子加油,這份心意非常溫暖。高考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驗,是否需要送考,核心在于孩子的實際感受。以下是幾點具體建議供您參考:
先問孩子的想法。青春期的孩子很在意自主權,不妨直接問:“考試當天你希望爸爸媽媽陪你嗎?”有些孩子會因家人的陪伴感到踏實,但也有些孩子會覺得被過度關注反而緊張。尊重孩子的選擇,就是最好的支持。
儀式感≠大張旗鼓。如果孩子性格比較內向或容易焦慮,可以換一種更輕松的方式表達關心。比如提前準備一張寫有鼓勵話語的小卡片,或者做一頓他愛吃的家常菜。這些細節既能傳遞關愛,又不會讓孩子感到壓力。
保持日常節奏。心理學研究顯示,穩定的環境能幫助孩子保持心態平穩。如果孩子習慣獨立,家長可以像平時一樣作息,避免刻意營造特殊氛圍。例如,不用特意請假在家,也不要反復叮囑“別緊張”,自然的相處反而更讓孩子放松。
用信任代替擔憂。如果孩子明確表示不需要送考,可以告訴他:“我們相信你能安排好一切!但只要你需要,我們隨時都在。”這句話既能傳遞支持,也保護了孩子的自主空間。
綜上所述,高考的“儀式感”不在于形式是否隆重,而在于孩子能否感受到被理解和信任。與其糾結是否送考,不如把精力放在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上——多傾聽、少追問,用微笑代替焦慮,讓孩子知道:無論結果如何,家永遠是溫暖的港灣。
善用可控與自主
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
東莞市第十高級中學 心理老師 龐詩萍
碎碎念
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而孩子能否在逆境中保持積極心態,關鍵在于引導孩子合理認知挫折情境,幫助他們建立應對挫折的心理韌性。
中學階段的孩子,在歸因時能理解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父母可以嘗試引導孩子進行可控歸因分析,再喚醒他的自主意識,助力提升心理韌性。可控歸因是指個體在對事件或行為結果進行原因分析時,將原因歸結為自己能夠控制的因素。例如,當孩子考試失敗時,父母避免說:“沒關系,考不好也沒事。”這只會強化孩子“放棄是合理的”想法。父母可以這樣說:“你覺得這次是復習方法不對,還是考試時太緊張了?”幫助孩子從自身可控的地方尋找原因。同時,父母還需要賦予孩子選擇,詢問他:“你希望媽媽給你提供一些幫助,還是自己先試試看?”喚醒孩子的自主意識,并逐步建立起面對挫折的心理韌性——這種成長既來自可控環境提供的安全感,也源于自主探索帶來的勝任感。
練一練
自制挫折教育桌游
1.道具準備:與孩子一起制作兩種卡片:一種是挫折卡,讓孩子在卡片上寫出他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挫折;另一種是策略卡,策略卡是空白的,做好標記把兩種卡片區分開來。
2.游戲開始:先把挫折卡平鋪在桌面上,反面朝上掩蓋卡片的內容,父母隨機抽取其中一張,讓孩子利用策略卡寫出他的應對方案,父母及時記錄挫折卡片的內容和孩子的應對方案。
3.游戲結束:對孩子產出的所有策略進行打分,評選出最佳策略,強化科學的應對方案。
溫馨提示: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不乏挑戰,父母沒必要為了做好挫折教育而刻意制造人為的挫折,徒增孩子的負擔。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