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天下·學術考察
在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的歷史時空中,“西域”因其地理空間上的樞紐性,宗教文化上的多樣性和歷史傳統上的融合性而充滿著神秘與傳奇的色彩;而在廣義的“西域”范疇內,位于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的被稱為“南疆”的地理空間又尤為重要。
這一區域主要以喀什為中心,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其周邊山脈高原,它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既有寂寥荒涼、人跡罕至的戈壁大漠,也有商貿繁榮、農耕發達的綠洲聚落,還有雪山聳立、牛羊遍地的游牧文明。這里是古絲綢之路商貿往來的必經區域,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地帶,同時,這也是軸心文明的中間地帶,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共生地帶。
今年9月,我們邀請你與大觀學者一起深入南疆,探尋文明何以交匯,多元何以一體。
01
西域:軸心文明的過渡地帶
如果我們從純粹地理角度打開“西域”就會發現,西域處于整個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也是廣義上的“中亞”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用“游牧-農耕交錯”概括這一區域,也可以用“商業貿易發達”來理解這一空間,但構成我們理解這一區域底層邏輯的最重要視角,乃是這一區域在空間與時間層面的雙重破碎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過渡地帶”的歷史效果。
一方面,包括南疆在內的廣大中亞地區的游牧部族,始終無法克服其周期性的繼承危機,這就構成了在時間上的破碎性,這一地區始終缺少能夠長時間統治的內生性強勢政權;另一方面,雪山、高原、荒漠、綠洲交錯分布的這一區域,存在著不少生活在綠洲地區的農耕族群,但是,由于綠洲規模很小,彼此被大漠戈壁相隔開來,這又形成了空間意義上的破碎性。
圖 | 鄯善縣城與庫木塔格沙漠
這樣一種雙重破碎性形塑了下述歷史效果:在進入現代之前,這一區域無法成為軸心文明的核心地帶。農耕的綠洲定居區域由于本身規模較小,因此總是無力保護自己,而游牧部落又由于在時間上的破碎性無法形成可以長時間治理的帝國王朝。
由此,這一區域在歷史上產生了鮮明的地緣政治特征:其一,在進入現代世界之前,這一地區總是會有某種強大外部力量介入此地,例如公元前300多年的亞歷山大大帝、公元8世紀初的阿拉伯帝國以及盛極一時的盛唐王朝。
圖 | 張騫通西域圖
其二,外部力量無論以何種方式介入,都會由于該區域特殊的地理狀況和高昂的治理成本,只能在這一區域進行間接統治,這就保留了這一地區符合自身社會歷史結構的自我主體性。
其三,這一定居區域的諸多城市,在相當漫長的歷史時空中彼此互不隸屬,既從不長久地被外部世界直接統治,又在高頻度的相互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塑造,形成了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一區域也形成了一個“游牧-定居”共生體。
02
絲路:歐亞大陸的走廊樞紐
自然地理條件與地形地貌特征是文明得以生成的約束條件,而人類在歷史情境中的社會行為則是文明得以演化的關鍵密碼。
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這一區域所具有的過渡地帶屬性,使得交錯性分布的綠洲河谷與高山草甸各自形成了自身的“自治”傳統,而這又天然地適合于貿易對于自由秩序的要求。由此,商貿樞紐也變成了這一地區的歷史命運。
處于地理意義上的中亞地區,在歷史中形成了包括撒馬爾罕、布哈拉、喀什噶爾、和田、葉爾羌、庫車、鄯善等在內的商貿名城,而喀什又是其中的關鍵所在。東方與西方,羅馬與大秦,正是藉由這條貫穿東西的商貿走廊建立起生生不息的連接。
圖 | 絲綢之路名城
如果說商貿往來基于人的形而下需求,那么宗教文化的往來交互則是基于人對于彼岸世界的形而上的探求。歷史上處于幾大軸心文明交匯過渡地帶的“西域”,伴隨著連綿不絕地貿易往來和零星爆發的局部戰爭,這一區域也成為不同文明相互遭遇、相互融合的自由通道。
誕生于印度本土的佛教,便是通過這一區域傳播到中國的,卻也衍生出與印度佛教截然不同的形態,從而進一步激活與釋放了佛教本身的可能性。不僅如此,伊斯蘭文明也是在這條通道上與佛教文化、儒家文明發生關聯,并互相影響、互相塑造,文明本身也在這一時空中,互鑒共生,在層累的歷史中刻畫著人們的生活世界。
圖 | 新疆克孜爾千佛洞
03
一體:中華民族的時空場域
以喀什為核心,西至塔什庫爾干自治縣的南疆地區,生活著漢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他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復雜綿延的歷史中,衍生出了與中原地區復雜的政治關系。從清政府在18世紀平定喀什噶爾叛亂開始,這一地區的政治關系日趨穩定,各民族之間在頻繁的日常交往中也形成了越來越穩定和諧的關系。
圖 | 1868年的莎車縣
整體而言,維吾爾族生活主要生活在綠洲平地上,形成了以農業為主,養羊業為輔的生計結構,而在南疆塔里木盆地的邊緣山地,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和蒙古族的人民又以游牧為主體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在這樣一片空間中,形成了游牧-農耕的共生體系,并經由散布于綠洲的一系列商貿城市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經濟-宗教-文化的復合型共生系統。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形成了獨特的生計經濟模式。不過,人固然是觀念的動物,但人也更是習慣的動物。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緊密協作、團體共生在現實層面促成了不同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相互尊重和在世俗生活中的彼此理解。這一區域也成為我們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絕佳歷史場域。
在西域,我們將揭開南疆神秘的面紗,解析文明共生背后的底層邏輯,探尋多元一體背后的歷史密碼。
04
行程安排
05
主理學者
孟慶延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著有《源流:歷史社會學的思想譜系》《誰的問題》,近年來圍繞近現代中國的政治革命、社會轉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在《社會學研究》、《社會》、《開放時代》、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十余篇。
席會東
西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教于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西北歷史研究所
主要從事地圖史、城市史、邊疆史地、中外交流史、絲綢之路等學術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著有《中國古代地圖文化史》《三秦經緯——陜西古代地圖集》等。
飛行嘉賓
施展
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著有《樞紐:3000年的中國》《溢出:中國制造未來史》《破繭:隔離、信任與未來》《邁斯特政治哲學研究: 鮮血、大地與主權》等。
06
報名方式
添加考察助理微信
獲得報名信息
微信號:eidos6719
考察預告
NEXT STATION
獲取更多考察相關信息,歡迎咨詢考察助理
(微信號:eidos67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