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采取強硬態(tài)度:不還清358億的違約金,就收走18艘軍艦
一向在國際上有著“老好人”形象的中國,在面對馬來西亞的違約行為時,少見的采取了強硬態(tài)度,曾向他們發(fā)出最后通牒:3個月內必須償還358億的違約金,不然就要扣下他們的18艘軍艦。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東南亞國家在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在當?shù)亻_展了一些建設基礎設施的項目,就是為了促進交通和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比如說印尼的雅萬高鐵、泰國高鐵、越南地鐵和發(fā)電廠,還有老撾的水電站大壩等。
而這些國家作為受益者,其中竟然出現(xiàn)了一個白眼狼,就是馬來西亞。這確實有點出人意料,要知道,在馬來西亞3300多萬的人口中,有將近700萬都是華人。按理說,我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更加親密才對,怎么會發(fā)生這種事呢?
在納吉布執(zhí)政期間,我們與馬來西亞談妥了非常多的合作項目,總價值差不多有2000億美元。其中除了森林城市開發(fā)項目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東海岸鐵路項目了,因為交通就是限制他們招商引資的主要障礙,可自身基建實力又不夠,所以就邀請我們共同合作,由于資金不足還向我們申請了一部分貸款。
該項目在建設過程中,能給當?shù)厝颂峁┐罅康木蜆I(yè)崗位,還能帶動周邊行業(yè)發(fā)展起來。建成之后,又能把經(jīng)濟相對落后的北部、東海岸,跟經(jīng)濟發(fā)達的首都經(jīng)濟圈連接起來。到時候,從吉隆坡到哥達巴魯?shù)穆烦蹋?strong>會從8-12個小時,縮短至4個小時。
不管從哪個角度、哪個階段來看,這對馬來西亞都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但是自從馬哈蒂爾 走馬上任以后,他的各種舉動就讓人非常地看不懂,一邊說支持我們“海上絲綢之路”的策略,一邊卻又親手結束東海岸鐵路等一系列由中國企業(yè)帶頭投資的項目。
東海岸鐵路項目在2016年由馬來西亞提出,中國企業(yè)2017年中標,之后就開始了現(xiàn)場勘探,并拿出了計劃書。馬哈蒂爾在上臺后,卻提出要終止該項目,理由是貸款太多,不利于解決債務遺留問題。
在得知消息后,中方負責人從馬來西亞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拿出了一版“經(jīng)濟適用型”的計劃書,預算也從160億美元降到了100億美元。沒想到馬哈蒂爾還是不滿意,這次又以“不環(huán)保”為理由,要求中方立刻停止項目。
這個時候我們才明白,哪有那么多問題,馬方就是不想讓我們再繼續(xù)這個項目了,不管我們拿出多么完美的計劃,他們總會有借口阻止項目的繼續(xù)進行。而原因其實也很好猜,馬哈蒂爾當初為了在大選中獲勝,所以許下了很多承諾,其中有這么兩條,一是解決各類機構中的腐敗問題,二是重新審查國外投資的項目。
而如今,把中企投資的項目“砍掉”,簡直是一箭雙雕,在宣傳時稍微下一點兒功夫,就能當做自己的“功績”,他之后也確實是這么做的。不過,實際上他也清楚,東海岸鐵路項目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好處也是確實存在的。所以,馬哈蒂爾一邊批判上任政府借錢投資,帶來了大量的債務問題,一邊又去找日本貸款。
如果有國民對此產(chǎn)生疑問的話,得到的解釋就是,“只要跟日本貸款,就能解決前任政府遺留的腐敗和債務問題”。
這些倒是和我們沒什么關系,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東海岸鐵路項目當時已經(jīng)簽了合同并且開始動工了,而且還完成了14%的工作量。如果立即停工、讓中企撤出的話,馬來西亞必須要按照合同支付給我們358億的違約金。
一開始,馬來西亞根本沒當回事,直接用上了“拖”字訣,擺出一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無賴樣。直到我們發(fā)出了最后通牒:3個月內不支付違約金的話,就要把他們買的18艘軍艦扣下抵債。這個時候,他們才終于知道著急了。
面對中國提出的358億的違約金,馬哈蒂爾想的是找日本借錢來解決。可這明擺著就是一件無利可圖的事,所以日本自然是不愿意管的。眼看著要到期限了,馬哈蒂爾不得不答應重新和我們談判。
納吉布在任時,曾在2017年與我們簽訂軍購合同,下單買了18艘瀕海任務艦。本來雙方商議的是兩國共同建造,但是在看到中國造船廠的建造速度之后,馬方改變了注意,決定全部在中國造船廠建造,分3個批次交付。從中不難看出,馬來西亞急需這批軍艦帶來的力量,來提高他們的海上軍事實力。
所以在我們提出扣下這批軍艦時,馬哈蒂爾一下就急了,一看沒有其他解決辦法了,就答應我們繼續(xù)合作開展東海岸鐵路項目了。有人可能納悶了,我們?yōu)槭裁床荒缅X走人,反而非要繼續(xù)進行這個項目呢。
一方面是馬來西亞確實一下子拿不出這么多錢,也許要扯皮好多年才能一點一點拿回來;另一方面則是這條鐵路屬于我們“海上絲綢之路”計劃的一部分,當然是建成了對我們的意義更重大,不然整個東南亞的鐵路網(wǎng)就是有“缺陷”的。
這件事在國際上引起了熱議,有些人覺得我們是在維護自己的正常利益,而且也為國際貿易的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但也有人認為,我們沒有考慮到馬來西亞的財務狀況,是在強人所難,所謂的“最后通牒”也不利于雙邊關系的和平發(fā)展。
不管怎么說,這件事都給我們提了個醒,其他國家與我們不同,常常會因為政局變動而做出一些“出爾反爾”的事情,我們在合作時,也應該把這一項作為“不確定因素”著重考慮。
另外,偶爾采取強硬一點的態(tài)度,也更有利于保證我們的大國威懾力,不然總有一些小國,以為我們好說話、做出各種“蹬鼻子上臉”的行為。你覺得我們的態(tài)度應不應該強硬一點呢?歡迎留言,咱們下期再見。
#圖文作者回歸激勵計劃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