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清和智本社社長
認真看完三中公報后,心想是不是要寫點啥?想了一天,選了幾個我認為重要的簡單說說:
第一,目標與清單。
這次把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單獨列出來,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早在智本社課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后一講,我就提出,需要列出改革的時間表。改革只是手段,不能天天改革年年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現代國家。我最近在《香港國際金融評論》發表的文章,提出“把預期管理納入改革開放”,提出改革清單與時間計劃。其實,在總目標下,各級政府需要列出更詳細的改革開放的清單,什么時候改革什么,什么時候開放什么,一一列出來。說實話,如果能夠出一張詳細的改革開放清單,信心馬上回來,正如“一支穿云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第二,稅收與收稅。
這是最可能推進的改革。一是“把依托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這是為了拓寬和集中財政收入,尤其是集中盤活國有資產這塊的收入。
二是消費稅下放到地方。這屬于內部分“蛋糕”。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不平衡,地方政府支出責任過于龐大。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地方占比為86.1%。如今房地產全面下滑,土地出讓金大幅度下降,地方財政收入不足、債務風險上升。消費稅是中央稅,接下來可能下降到地方。去年,消費稅1.6萬億,看多少分給地方,煙酒大省可能多一些。
三是調整稅制結構,增加直接稅的比例。目前,以增值稅為主體的間接稅占比60%,個人所得稅占比為6.8%。從發達經濟體來看,直接稅是主流趨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增加直接稅,意味著哪些稅收增加?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稅都是直接稅。接下來需要關注征稅強度的變化。
四是對數字經濟領域的稅收管理。直播、電商、大V等超大個體戶需要把財稅工作做好,高度關注征稅強度變化。
第三,民企與國企。
公報提到:“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
同時,“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很多人理解為給民企預留更多的空間。這個理解是不深刻的,其實,其中的內涵是集中更多資源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包括國企資源和民企資源。
第四,央行貨幣政策改革。
公報中提到“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央行貨幣政策框架正在改革,貨幣中樞從MLF轉向七天逆回購利率,LPR與MLF脫鉤,與七天逆回購利率相適應。今天,七天逆回購利率下降推動LPR下調10個基點。同時,基礎貨幣投放市場從銀行貸款市場轉向債券市場,央行將購債。央行改革的方向是從數量型調控向價格型調控轉型,但難度也不小。我正在撰寫《央行貨幣政策改革》的課程,將系統分析。
第五,市民福利與農民土地。
公報提到:“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愿有償退出的辦法”。
這包括兩個相關的內容,一是農民進城后的市民化,也就是享受同等條件的城市福利;二是進城落戶后的土地,“自愿有償退出”。前者,是我一直呼吁的,但是落實難度很大。后者,我一直強調,農民的土地產權要更加明確,落實到農民身上,然后可以自由流轉,這樣農民的土地和房屋的資產價值才可能上升,資本、技術和人才才可能進入農村,農民的收入才可能增長。不過,我現在很不想發表這種觀點。
第六,延遲退休與獎勵機制。
公報提到“按照自愿、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延遲退休肯定是大勢所趨,但一要資源,二要獎勵,對自愿延遲退休的人提供更多的養老金。最重要的不是延遲退休,而是拿國資充實社保,打破二元結構,降低體制內的社保和公積金,提高普通家庭尤其是農民的養老金。
這可能是我寫過最短的文章,以上六點,重點關注第二點稅收。另外,更重要的是上面沒說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