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
最近網文界因AI訓練數據及創作起了紛爭。
起因是番茄小說與作者簽署“AI訓練補充協議”,很多作者表示不滿,認為作品被AI拿去訓練,會導致自己失業。
這讓我想起開車并線,不打轉向燈一把掰進去沒事,先打轉向燈反而經常并不進去了。
如果平臺真想亂來,大可直接把作品拿去喂給AI,何必搞個協議欲蓋彌彰?簽協議是合法合規的做法,這一點本身沒問題。
但是作者們擔心的、被AI搶飯碗的問題,是否是杞人憂天呢?
我近期正好也在頻繁使用AI輔助生產內容。注意,我用的詞是“生產內容”,不是“創作”。在我看來,AI產出的內容,遠遠不是“作品”。
你需要先費盡心機設計一段提示詞(prompt)給AI安排工作細節。提示詞稍有出入,輸出的內容就慘不忍睹。所以才會出現prompt engineer這種奇特的職位。
如果你也嘗試過,以盡可能少的字數,給AI提出開放性的要求,任其發揮,那最終你會得到一篇完美的、沒有語法錯誤、邏輯嚴謹的垃圾。
AI生成內容的技術機制決定了,它基于既有的數據進行訓練及排列組合。不管是指令還是輸出,都無法獨立于人類干預而存在。
所以,對于網文這種日更幾萬字的工作量,只要有過AI使用經驗的作者都會明白,有跟AI較勁的工夫,自己早就寫完了。
但是很多作者擔心的可能是,AI現在還不能獨立完成創作,但如果投喂數據,假以時日,會不會進化到可以代替作者的程度?
這件事要分兩邊看。
從作者這邊,選擇在哪些平臺發表作品,是否允許作品用于AI訓練,這是作者的權利,理應受到保護。對于已經簽署AI訓練協議的作者,番茄也允許作者隨時撤銷授權。
從平臺的角度,語料數據的訓練必須合法合規,所以才會出現這次的補充協議事件。這更多的是合規要求,而非訓練本身的要求。
至于取代作者這件事,平臺上已有快速批量更新、疑似采用AI創作的內容發布了,閱讀數據慘不忍睹。“AI創作”的質量可見一斑,與真人作者相比毫無競爭力。
從遠期來說,如果假設“AI創作替代真人”真的會發生,那缺的真的是目前這些作品語料嗎?
既然這件事在可見的未來看不到任何可能性,以碼字謀生也好,愛好也罷,都可以繼續做下去。
那么,網文平臺為何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既然不是為了取代作者,訓練AI又圖什么?
因為,AI作為創作者工具,可以幫助作者提升創作效率。
以某平臺“作家助手”為例,提供大綱、角色、設定模塊等創作輔助功能。以網文作者為目標用戶和服務對象的創作者工具,用網文素材來訓練,自然是效率最高的。
作者之間存在競爭,平臺之間也一樣。如果沒有趁手的工具提供給作者,平臺僅做內容發行,在如今是不夠的。
AI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替代真人作者,并不代表AI無用,或者AI時代還沒到來。
AI作為一種創作工具,與Office、Photoshop、剪映這些工具并無區別,都是幫助創作者從低效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專注于核心的創意性工作。
作者面臨其他作者和作品的競爭,這次焦慮的原因是擔心AI的競爭。平臺焦慮是因為平臺之間同樣存在競爭,如果不能更好地服務作者、幫助作者高效高質量地產出,到時其他平臺上線了趁手的工具,你的作者只能古法手搓文章,作者也不會答應的。
另外,基于作品數據訓練的平臺級工具,可以更高效地查重、反抄襲,并判斷是否存在大段AI生產的低質量內容,對維護作者利益,也非常有意義。
生成式AI從來都不是為取代創作者而生,而是服務創作者,這一點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如此。
AI作為輔助創作工具是大勢所趨,網文作者對時代的感知能力很強,對新技術的應用場景與發展方向也應該有清醒認知。
所以,作者和平臺一起,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順應變化,共同打造趁手的工具,才是當下包括網文作者在內的所有創作者應該認清的事實。
判官:資深產品經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
微信公眾號: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
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