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財經大學實踐教學團隊參觀體驗岷縣灰陶非遺傳承基地
7月20日,蘭財經大學“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來到省級非遺灰陶傳承基地——十里鎮張家坪村參觀灰陶技藝,感受非遺魅力。作為最古老的一種技藝的延續,岷縣陶藝攜帶了許多遠古文明的信息,使許多陶藝愛好者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
實踐隊來到李力強老師家中,同學們對未上彩釉的灰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學們了解到了灰陶的制作材料、制作流程以及用途、制作工藝等方面的知識。岷縣灰陶在制作技藝上沿襲了秦磚漢瓦的工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調研發現,與傳統陶瓷藝術不同的是,岷縣灰陶均呈灰色,制作材料就地取材,分為黏土和黃土兩種。灰陶技藝傳承人們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以及自己的悟性和感覺,使每一次制作都成為新的創造。
岷縣灰陶從選土、捏制、晾干到入窯、出窯,均為手工制作,過程十分復雜。由于在燒制過程中,因溫度等因素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每個產品都有不同的特點,從而保持了唯一性。岷縣陶藝手工制作技藝從它的誕生開始,就帶著奇幻的神話色彩,又有世俗的人間情態,不僅裝飾著古樸雅致的建筑,也裝飾著今天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在走訪過程中,灰陶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力強老師表示,長期以來,灰陶制品被大量地用在傳統民俗活動、生活以及藝術觀賞中。
筆者查閱《岷縣志》,其中記載到,岷縣張家坪村很早就開始發展灰陶業(舊稱磚藝),鼎盛時期周邊縣區磚瓦都來自該村。上世紀80年代是張家坪陶藝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從事磚瓦燒制的有200多戶,從事陶藝加工的有30多戶,從事陶藝脊獸加工的有10多戶。
實踐隊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到,灰陶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用途上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具有觀賞價值的文創產品,一種是面向大眾市場的生活用品。村內窯戶們傳承著三種工藝:一是磚瓦的燒造工藝。二是建筑脊獸等雕塑工藝,三是各種器皿的制作工藝。而制陶的方式分為土窯和電窯,根據制作灰陶大小不同,土窯也有大有小,以木材燒制;電窯則類似于烤箱,可隨意調節溫度。
實踐隊走訪參觀了張坪村中的兩戶制陶家庭,實地探索灰陶的制作工藝與傳承現狀。通過調研發現,他們所產的灰陶制品在質量、工藝以及品相等方面都有著較高的水平,銷售收入也比較樂觀。但同時村里制陶工藝的傳承人越來越少,該村現有制陶家庭僅2戶,以至于灰陶制品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面臨大量生產與創新性傳承等問題。
灰陶作為中國傳統陶瓷工藝的一種,它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承與藝術表達的重要載體。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灰陶,如何打造好這張名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灰陶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當中,使之煥發活力與新生,也是我們該思考并付諸行動的問題。
拍攝:劉蓓蕾
文字:王詩雅、范嘉怡
指導老師:朱君毅
(本文為蘭州財經大學商務傳媒學院2024年暑期岷縣實踐教學團隊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