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進入夢鄉,
身體仿佛進入了一種特殊的狀態。
負責邏輯和評判的部分,
就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
而想象的部分則火力全開。
近年來,對夢的科學探索,已經發生許多的轉變。
在過去,夢被認為只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
而現在,近年來研究則發現,做夢,其實發生在所有睡眠的階段。√
想想看,我們一生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而這其中夢伴隨我們始終。比如說,你可能某天晚上夢到自己在一片美麗的花海中漫步,或者身處一個神秘的城堡探險。這些夢在睡眠的各個階段都會發生。
做夢的能力是在童年時期發展起來的。
大約在五歲時,隨著發展出視覺空間技能和自我作為獨特和獨立個體的感覺,孩子們會以角色的形式出現在他們的夢中,這時候會有較多的噩夢——常常是被怪獸在追或威脅——大概在 10 歲左右后才減少。
對于成年人來說,偶爾做個噩夢是正常的,就像有的人夢到被怪獸/罪犯追趕,醒來雖然心有余悸,但這并不影響他的正常生活,也沒有什么危害,但頻繁的噩夢則需要引起警惕。
在過去,夢被認為是潛意識被壓抑之后的一種“外溢”;×
而現在,研究發現,夢是心靈在睡眠中進行漫游。√
“當身體被鎖定,并且負責邏輯、秩序和現實測試的神經網絡被關閉時,就會發生夢境。”
當我們進入夢鄉,身體仿佛進入了一種特殊的狀態。負責邏輯和評判的部分就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而想象的部分則火力全開。就像有的人夢見自己在天空飛翔,完全不受重力的束縛,這就是想象在夢境中自由馳騁。
神經科學家Jandial認為,夢類似于人類版本的“隨機共振”——向數據中注入隨機噪聲以訓練計算機跳出框框思考。
心理學博士Bulkeley則用了更為有趣的隱喻:“走神,是清醒狀態時的心靈在玩游戲;做夢,是睡眠狀態時心靈在玩游戲。從外部需求中解脫出來,逍遙無為。”
夢,似乎可以被理解為睡眠中的走神,如同大腦在“玩耍”。這種“玩耍”和創造力緊密相連。比如一位畫家,他經常在夢中獲得靈感,畫出了獨特的作品。
在心理咨詢中,這方面的知識很有幫助。比如心理咨詢中的自由聯想,就類似于思維漫游,能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全、有趣的空間來探索內心的問題和沖突。
然而,有個壞消息,據說廣告商已經找到了滲透消費者夢境的方法,注意,這不是科幻小說,已經有科學家、倫理學家和政府官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中討論“神經權利”了。
總之,夢是我們心靈的漫游,是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獨特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