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思誠編劇并執(zhí)導,劉昊然、約翰·庫薩克、陳道明、吳彥祖等人主演的《解謎》終于上映了。
故事主要講述了容金珍與希伊斯天才之間的腦力對決,雙方在各自陣營中開展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為什么要拍這個電影?陳思誠說,原著最吸引他的是“人在命運、在時代面前的能與不能”。
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正如電影開篇所說:密碼就是一種武器。
電影是根據茅盾文學獎獲獎者麥家的同名小說改編,麥家說過:
“我對《解密》情有獨鐘,它幾乎是我青春的全部,是我命運的一部分,是我本真的本色和我的苦和樂,也是我不滅的記憶。”
實際上,在歷史中容金珍是虛構的,但他又是真實的。
因為他的背后代表了眾多隱蔽戰(zhàn)線的英雄們,他們的真實偉績不能被忽視。
故事在容金珍的現實與夢境中展開,這是電影設計巧妙的地方,影片里的“密碼”有兩層含義。
一層是截獲的密電,代表著外在的、可見的情報戰(zhàn)。一層是人的夢境,是天才們“加密通話”的另一種形式。
容金珍在夢境中探索無盡的潛意識與生命智慧,夢連接起他身邊的人群,呈現了個人與時代命運中的家國情懷。
《解密》摒棄了傳統諜戰(zhàn)片的敘事模式,它融合了人物傳記、心理、時代、奇幻、諜戰(zhàn)等元素。
一、個人情懷
電影一共呈現了容金珍十個夢境,結合他的工作環(huán)境和挑戰(zhàn),很好地揭示了他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陳思誠坦言:“夢境對于《解密》而言,既是最不同的地方,也是最具挑戰(zhàn)的地方。”
夢境在其中承載了提供線索、推進劇情、呈現多重沖突交鋒和人物成長心路等多維且豐富的作用。
不可否認,陳思誠的想象力是無敵的,原著中對夢的呈現只是文字和意象。
要把想象變成真實的畫面呈現出來,需要運用各種鮮明的色彩對比和許多超現實的意識流影像語言。
無論是絕美的紅色沙灘、懸崖上的巨大迷宮,還是螺旋狀的樓梯、夜空下的巨型摩天輪。
又或是無盡的蘆葦叢、鮮紅色的神秘門,以及數次出現的人機對話。
視覺效果的沖擊是強大的,陳思誠帶來的震撼給了觀眾無盡的快感,也將國產工業(yè)片特效提升了一個高度。
在龐然大物面前,人物襯托得及其渺小,觀眾也容易代入其中,無形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主角引起共情。
容金珍在夢中的數次奔跑,如同他在探索科學難題時面臨的重重困難。
而我們作為普通人,一樣要在社會上經歷輾轉起伏、復雜無常的人生。
解密不僅是解開密電,更是讓我們在復雜人生中找到安放自我的最佳方式。
二、家國情懷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動蕩不安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那是一個國內外局勢紛繁復雜的年代。
破譯敵方密電是情報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隱形的殘酷的戰(zhàn)爭,電影無疑是在致敬那些隱蔽戰(zhàn)線的無名英雄。
在個人安逸與國家危難之間,容金珍該怎么選?電影一開始就給出了答案。
在校長教容金珍寫國字時就已經告訴他,先有國再有家,“國”字外的邊框就是祖國給的安全感。
在槍林彈雨下,電影也帶著觀眾對人在大時代中的命運與選擇這一命題的思考。
容金珍被秘密招進了701,憑借對數字的敏感,他破解了“紫電”和“黑電”。
往小的說,這是師徒隔洋之戰(zhàn),往大的說,這是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與平衡。
三、電影高度
為了保住恩師希伊斯,容金珍隱藏了自己解開黑電的事實。
無論是國內的兵荒馬亂,還是國際形勢的波詭云譎,再宏偉的故事也要回歸到人身上。
才不是被國家利用的棋子,他們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人性,這是天才之間的惺惺相惜,也暗示了國家的大度。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偉大的天才,不因被國籍和身份裹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人也有很多的無可奈何。
影里的容金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眾生相,當我們走出電影院后,會學著去思考破解自己人生的密碼,那電影就成功了。
這才是電影《解密》的真正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