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收入那么高,也需要靠副業賺錢了嗎?”
“這不是醫生吧,醫生都開始這么卷,讓我們普通老百姓情何以堪?”
“現在的醫生都來搶心理咨詢師的飯碗了,那讓我們這些心理創業者未來何去何從?”
我是一名醫生,我叫林媛淵。隨著我做副業心理咨詢師這份職業開始,各種各樣的聲音也開始流言四起。面對這些有褒有貶的爭議,也讓你們走進我的故事:
這是我在西安旅行的照片
來八卦一下我當時為什么選擇當醫生?這個說來話長:
在我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對于學醫對我的教育就是:“你到那個公園、草地,去幫我們扯點兒什么草藥。”然后再教我認識。
幼年打針的時候,我也覺得醫生特別神圣。所以從小,我就立志成為一名醫生。所以,毫無懸念,1996年,我成為了一名醫院的全科醫生。
最早進的是大內科,包括兒科。因為當時我是剛畢業,還沒開始考執業醫師資格證,科主任比較重視我,帶著我就負責起了內科和兒科兩個科室的工作。
對于一名新手醫生來說, 別說一個大內科,就光一個兒科都要頭炸,更何況這個科室是雙科合并。每天是累到要吐血的地步,我相信同行完全可以理解我當時的處境。
我當時的身體也不是很好,一到值夜班就頭暈,好不容易強忍撐到第二天早交班,整個人都快要廢了。
外行都以為醫生這份工作,收入高、體面、有頭有臉。但其實,醫生的心酸,只有從過醫的人才能深刻地體會。醫生和護士一樣,是要倒夜班的,即使是做到了科主任,在醫院也是要倒夜班、沒年沒節、加班加點!
如果說996是白領的苦逼生活狀態,那么,醫生這個職業,不能去用996來衡量了。
你不可能說你在搶救一名患者、在手術臺上做一臺手術,下班時間到了,你就可以脫下白大褂一走了之,還敢公然對著自媒體大叫:下班時間誰也崩管我!
這是和死神的賽跑,是和生命的較量,加班幾個小時,甚至無底線,是家常便飯。即使下了夜班,也不是馬上就可以回家,還有1小時的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等等。一拖又是幾個小時。這些都是不計為收入工作量的。
更何況,醫生的收入也是三六九等,一般普通的小醫生,收入就和護士,甚至就是一個服務員差不多,并不是人人以為的月入過萬。除非你是赫赫有名地主任醫生、還經常手術預約不斷。
所以,我的這條從醫之路,像大多數同行一樣,也不是很順暢。其中有很多難受、心酸的時刻:作為一名醫生,是比任何一名患者、患者家屬、你的摯愛摯親更希望你能健康長壽的。因為對于我們這一行來說,最害怕的就是醫療糾紛和醫患矛盾。
出于種種原因,工作沒幾年,我就從醫院辭職了。1999年和朋友一起搭伙開了一個小診所。診所不比醫院的法律、保護制度更全,加上我也算是一名創業者、負責人,所以相對要承擔的風險、責任比之前在醫院就更大。但唯一的好處就是,至少不用倒通宵夜班了。
診所患者給我送來的錦旗
醫生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高度集中、責任心很強的職業。但是在這一點上,患者是不能理解的。
有很多的患者,明明自己病得非常嚴重,你告訴他這個病情我們診所治不了,但患者只會盲目地認為:是你的醫術有問題。
但從醫師執業法、一名醫生的角度來說,不能醫治就是需要如實告知患者,不可以夸大治療療效,更不能拖延和隱瞞。不然耽誤病情反而會對患者的健康帶來二次傷害。那么出于職業的倫理、道德,我們就會建議他轉診到上一級醫院進行就治。但是,常常這樣憑良心行醫,得不到理解。
像遇到有時開藥,作為醫生,從首診負責制、藥物治療時長,需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醫囑服用。一般用藥至少3-7天一個療程,有的病情不同,用藥時間可能更長。
但有些患者會常常通過百度用藥,自己略懂皮毛,就開始建議你要怎么下醫囑、怎么開、怎么吃。還有的患者直接說讓你下一劑可以藥到病除的藥、也有的患者更奇葩,不按你的醫囑自行服藥、停藥,然后沒有好甚至更嚴重跑來診所鬧,說是醫生的問題。
那天下午18:00,我口口聲聲并且白紙黑字交代一個胃病的患者:“你一定要飯后半小時吃藥,不然會對你的胃有刺激。”
結果晚上21:00我正準備關診所的門,下班的那會兒,他急沖沖的跑來大叫:醫生,醫生,你開的藥有問題,我肚子疼到不行,我吃你的藥要吃死了!“
作為醫生,按照職業道德,我不能和他發生爭吵,只能耐心去和他解釋,同時幫他第一時間處理當下癥狀。直到他康復后,讓他口述三遍用藥注意事項才讓他走出診所。
有一次,我還遇到更奇葩的事情,開了醫囑讓小護士給一名患者打針,第三天的時候,他卻跑來把我們投訴了。
投訴的理由要是護士打疼了他,我們也認了。關鍵他投訴的理由是:護士第一天給他打針他有點疼,第二天打針的時候不疼,他懷疑護士第二天打針的時候沒有加藥所以就不疼,一定是黑了他的藥。
整個投訴讓我們一時間哭笑不得。
作為一名診所的合伙人又是醫生,不光是和患者存在醫患矛盾,和護士之間的協調也存在著醫護矛盾:
有一次來了一名患者要給他沖洗傷口,正常來說,換藥的時候一般是需要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配合。當時小護士在玩手機,我就獨自一個人去給患者處理傷口了,半天也沒有看到護士進來,結果整個過程沒有人幫我一起操作,導致我在握著患者傷口的時候,沖洗傷口的注射器因為患者害怕,他緊張地一個打抖,不小心整個注射器就扎進了我的手心……
當時疼得我眼淚都快出來了……
很多時候,醫生護士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以后我的孩子,千萬不要學醫。這條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從規培開始,就要選擇正規公立的醫院,規培結束后,到醫院還要考試,從助理醫師開始考到執業醫師、執業醫師考完考主治醫師、接著就是副主任、主任。一級一級地去考核。
每一級的考核,都是步履為艱。只要從醫去大醫院后,就是不停地看書、不停地考試、寫病例、完善服務,還有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醫患矛盾、護患矛盾、工作壓力……
有些患者稱我們為:服務員,壓根不會把我們醫生、護士當人的,在他們的意識理念中,他就覺得你是服務于他們的奴隸。
他們是皇帝,我們是一言不合就要誅九族的草民。
所以,如果不是對學醫有著深深地熱愛和執著,一般的人早就放棄了。能夠支持我走到今天還在堅持這位崗位的原因,還是這份職業帶給我的成就感、價值感和歸屬感。
當我把患者治愈好轉的時候,有些患者還是很治愈的。他會給你說感謝。
當有些患者到處求醫,找了很多地方都沒有看好,卻被我治愈的時候,這種由然而升的成就感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嘉獎。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大地震,聽電視臺說缺醫護人員,我就去紅十字會報名當志愿者了。正好有幸參加了這次大型的抗震救災活動。
參與四川紅十會組織的第一批救援就是我們,當時有物資,醫務人員只有包括我的三個人,第二天進災區去 我就組織了個醫務人員的團隊,主要是四川省衛生學校的老師,四川省衛生學校還提供了救護車。
也正是這次參與的抗震救災活動,讓我觸動非常大:
我在512抗震救災現場,給患者聽心音的醫生是我
在救災現場,一片血腥的畫面:很多人已經沒有了手腳,有的人即使有腿,也是斷了以后截肢的,可想而知這些災后人群的內心恐懼、悲傷、對親人的逝去、家園的重建還有各種各樣復雜的心理……
當時還我沒有去學心理學,我就僅僅是通過醫生平時和患者溫暖的溝通去和他們進行梳導、關懷,就是這樣一個不經意小小的舉動,對患者的心理、身體后期康復、治療配合度、信任度都非常有幫助。
但也有的嚴重的災后群眾,造成了不可逆的創傷后應激,出現了軀體化癥狀呈現。在那一刻,突然讓我萌發了想要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的沖動:學習心理治療、心理咨詢。
其實對于我們從事醫生這個行業,無論是人際關系、醫患矛盾、護患矛盾、患者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治愈也是很有幫助的。有些疾病,靠藥物確實可以藥到病除,但是有些心病,還是需要心藥醫的。
2022年,新冠疫情開始漫延,我當時所在成都,也義無反顧地第一時間參與了志愿者的隊伍。沒想那么多,去的還是當時覺得最危險的棚戶區。因為哪里越危險,我覺得哪里才越需要我們。
2022年,我全副武裝也在抗擊疫情的志愿者隊伍中
大地震、新冠,讓我見識了,人們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心態和人與自然的渺小、無助和創傷……
有些病,是身體上一輩子的……
而有些病,是心理上一輩子揮之不去的……
這個世界,醫生只能接骨療傷治那些肉眼可見的疾病,而那些血肉模糊看不見、深不見底的創傷,醫生也只能哀莫能助。除非,醫生也懂些心理學……
之前遇到過一個患者,他的朋友建議他:“40多歲了,你肯定肝臟有問題,要不去做個檢查吧!”
結果在我們這附近醫院檢查出來肝臟有一塊陰影,回到家后,他就說自己呼吸困難,快要死了。
妻子帶他來到我的診所復查,我就順便給他做了一個心理輔導,結果他說:“哎呀,我怎么覺得呼吸一下就暢通了?”
很多時候,患者身體上的病痛、癥狀有些部分原因是來源于內心的壓力、恐懼和對疾病的盲知。
別說患者,就是醫生這個職業,長期從事高壓的臨床醫療工作就會有不同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對于我們醫生來說,除了自身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同時要把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傳遞給患者。如果我們總是帶著情緒上班,不光對患者不利,對自己的內耗也是非常嚴重的。
當了醫生,這份職責的高壓、強度遠遠比護士的責任心、法律風險更大。那就幾乎是一只腳就踏入了法律之門,一有差錯或粗心,不是一句扣錢、道歉就可以解決。
被開除、扣獎金那可能是對于粗心的醫生最小的懲罰。
隨著殺醫、傷醫事件頻頻爆發,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和事件,讓太多學醫者害怕、退縮和猶豫。
可想而知,現在還奮戰在一線和我們一樣的醫生們,每天是怎樣一邊如履薄冰地工作,又是怎樣一邊內耗害怕又一邊安慰自己繼續堅持。
對于我,作為診所醫生的話,再兼職做心理咨詢師,其實兩者是不會相沖突的,應該說還可以互相幫助。
無論你是一名醫生,還是任何職業的人群,如果你學點心理學,都是提升自己業務能力的不錯的方式。
如果我能第一時間了解我的患者當下的心態、當下心情、當下動機和那些難以啟齒說不出口的話,面對患者無助、無奈、憤怒甚至醫鬧的時候,是不是能夠更好的共情患者,引導患者?更好的保全、保護自己和同事呢?
現在的人心理壓力是很重的,因為他不僅是工作、還有生活、情感、親子關系、經濟、方方面面都要面臨不同程度的社會責任與各自的角色。
2023年,我考了心理咨詢師證和傾聽師證,也開始接了一些個案。我發現,自從我學了心理學后,對于患者的診所救治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幫助。
在臨床上,曾遇到過這樣的案例:一名母親急沖沖地找到我希望我能開導一下他兒子:她兒子當時在上班準備從單位跳下來,當時是他們的領導把他從高樓上喊了下來,回家以后就把自己關在家里誰也不理。
我來到他家后給他進行了一次心理咨詢,這個孩子卻好多了。母親向我反饋:以前這個孩子大門不出的,現在還會幫著她買菜。真的非常感謝我。
也是這一次的咨詢,讓我在心理咨詢師的這條路上找到了人生的明燈。
下班后當我從事副業心理咨詢工作,也遇上不同的迷茫和困惑:目前的心理咨詢在我們國內還沒有形成像醫生這樣大規模的、正規化的職業準入。自從國家二級、三級心理咨詢師證取消后,這個職業就魚龍混雜,起步也比較晚。
如果從我們追根溯源的話,其實我們古老的傳統文化,包括我們以前的有一種藝術叫做:祝由術,其實祝由術從我們現代來解釋的話,它實際上就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式。
但是我們很多人對心理咨詢是有些誤解的,特別有些來做咨詢的來訪者,他們都覺得我有病了,我才去做,如果沒有病,我為什么要去咨詢?咨詢不就是聊個天嗎?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有必要嗎?
作為一名醫生,可能社會、職業給予我們的壓力、心酸確實存在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依然不防礙我熱愛醫生這份職業。同時,我會通過拓展我的副業,從心理學的角度,不光是治愈我患者身體的上痛苦,更是心靈上看不見的陰霾。
只希望,對我們醫生這個行業的理解多一點,投訴少一點。對于心理咨詢的普及再多些,讓越來越多的人,遠離病痛、遠離內耗,醫患、醫護之間少一些矛盾、多些尊重、理解與互愛!
作者:紅衫倩影(修改、整理)、林媛淵(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