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我平時最不看好媒體動輒“教科書式救人”的報道。但是,今天我要說,這個視頻真的是一部完美的“溺水救援教科書”。當然,并非都是成功的教科書,還包括了教訓教科書。
說它是多個“教科書”般的環節,因為它包括了如何預防溺水、溺水后不正確施救的危險性、溺水后如何自救、如何正確施救等內容。總結起來這段視頻有4個教訓、2個經驗。
教訓一:一定要教育孩子不能靠近水邊玩水。
只要沒有成人在場,一個不留神孩子就會滑入水中。有人說“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看了這一瞬間的情景,你還相信這句話嗎?
很多人、特別是兒童,多數都是無意落入水中的。此時,會游泳才是不被淹死的硬道理。
從WHO公開發布的這幅圖表就可以看出,溺水并不都是發生在江河湖海中,其實更大比例是發生在身邊的溝渠、池塘甚至家庭的容器之中。
而這些地方,并不是游泳的理想選擇地,也就是說,這些地方死亡的人,往往都是被動落水溺亡的。而學會游泳,才能避免這些被動溺水悲劇的發生。
當然,學游泳一定要到正規的教學場地、而且一定要在家長的全程陪同下學習。
繼續看接下來發生的情景:
教訓二:發現同伴落水,未成年人一定不要擅自行動救人。
溺水救援是一種非常專業的技能,別說是兒童,就是會游泳的成年人下水救人也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因救人而被落水者拉入水中最終一起溺亡的悲劇并不罕見。
所以,發現有人落水,未成年人一定不能擅自施救,正確的方法是大聲呼救,迅速尋找成年人前來幫忙。
接下來的又是一個“教科書式的錯誤”:
教訓三:千萬不要手牽手下水救人。
手拉手救溺水者是死亡率最高的不當救援方式,易導致群亡事件。因為這種情況下,原本就很難站穩在岸邊的人,很輕易地就會被水下的人拉下去,從而使人鏈上的數人接連落水。
正確的方法是救援者可先通過大聲呼叫更多人幫忙,再用竹竿、繩索或衣物等工具拋給落水者將其拉上岸邊。
一位大叔跑來救援了,但這樣下水真的有巨大風險:
教訓四:會游泳不等于有能力下水救人
事實上從后續視頻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后來這位拿長竹竿的大哥,這位大爺不僅救不上來人,很可能連自己都難保。
視頻最后可以看出,三個孩子都被竹竿拉上來之后,大爺還在岸邊大口喘氣動也動不了:
可以想見,如果不是手持竹竿的大哥及時趕來,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不會游泳,又不幸落入水中,該如何正確自救呢?繼續看視頻截圖:
經驗一:不要驚慌,仰面躺在水面上,頭盡量后仰。
視頻中,三個孩子落水后,可以明顯看出他們都不會游泳。但是,兩個大一點的孩子一定在學校受過落水自救的教育。只見他們不斷張開雙臂,頭向后仰,努力漂浮自救。
通常情況下,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在水深超過胸部的時候,就會因為浮力的原因,感覺腳下“不踏實”而手忙腳亂發生溺水事故。所以,很多人都不相信漂浮自救,認為沒人能夠做得到,這都是空頭理論。
事實上,不會游泳者落水后,淡定漂浮等到救援的例子太多了。下面一個視頻綜合了8個真實漂浮自救的案例:
人的總體密度接近1,跟水相差無幾,所以,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不會游泳的人確實還是可以漂浮等待救援的。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如此淡定做到。不過,凡是獲救的,都做到了;凡是做不到的,都…
再上一個比較新的漂浮自救等待救援的例子:
具體做法是:先全身放松不要亂撲騰,面部朝上盡量拉平身體向后仰,四肢舒展攤平,踢掉鞋子(一般而言鞋子都比較重),做仰睡姿態。呼吸時用嘴巴多吸氣,鼻孔出氣,可以防止被水嗆到。
經驗二: 能岸上盡量不下水、能工具盡量不徒手
如前所述,如果不是這位大哥的長竹竿,水下的四個人性命堪憂。
所以,溺水救援,盡量按照采用 “四個優先”原則:
下圖是 山東省棲霞市幫把手公益團隊在給志愿者演示如何正確救人:
說到溺水救援的四個優先,想到了一個令人氣憤的現象。
現在很多城市的河邊、湖邊都有政府、紅十字會以及志愿者布放的救生圈、繩索、竹竿等,以備突發溺水事故的時候,能就近拿到這些救命工具。
這是 山東省棲霞市幫把手公益團隊 在岸邊設置的救命工具
竹竿上大字注明: 溺水救援專用、非急勿取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過不了多久,這些竹竿就被人“拿”走了:
他們不斷布放,就有那么一些不顧別人生死的人不斷“拿”走!
要知道這些東西雖然很簡單,可它是能夠在關鍵時刻救命的工具啊!隨意盜拿,等于變相殺人!
所以,在此希望讀者和我們共同呼吁一下:為了他人的生命,請收回你盜拿救命工具的魔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