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顧 箏
關于夜市的利和弊,熱鬧和臟亂曾經有關無數的討論,但似乎總存在著矛盾,在有的人眼中的煙火氣,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就是油煙氣。
01
一條街就像一個人一樣,有它的跌宕起伏,高峰低谷,落寞與喧囂。
站在1980、90年代當口的昌里路,是怎么也不會想到幾年之后,它會夜夜燈火通明,人潮洶涌的。
昌里路,全長1.5公里。路的兩邊分布著上鋼、上南新村。這條街是浦東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
即便當時算是浦東鬧猛的地方,但在1980年代,周邊依然像農村,有青石板路,有小橋,街上商店打烊的時候仍是用木板一塊塊拼起來關掉門面的。
那時,從黃浦、盧灣、南市搬遷過來的市民,還是習慣了:“到‘上海’(浦西)去買物事。”
1980年代
昌里路附近的人要坐輪渡去浦西
為了一解“新浦東人民”的鄉愁和不便,1980年代,一批老字號跨江開分店。1986年的新聞有一種“普大喜奔”的感覺:“浦東新區有了第一條美食街。”
1986年5月16日
刊登在《新民晚報》上的報道
美食店來了,百貨公司也陸續開出,但當時的昌里路離“浦東小南京路”還差一大截,因為沒有“夜經濟”。
“豫園飲食小吃店、喬家柵、市百八店分店等吃穿用店家不少,卻大多在傍晚5點30分左右打烊歇業了……不少浦東讀者來信本報,要求商業部門能為130萬浦東人想想,為開設夜市提供方便。”1992年7月的《新民晚報》為讀者發出了聲音。
情況很快改變,1993年,《文匯報》上刊登文章《浦東人的夜生活熱鬧起來了》,那時,不僅是昌里路上的浦東商場、三鋼食品店、宏興果品店等實行夜市,路上的夜地攤也一個緊挨著一個開,足有幾百個,地攤上小百貨、小雜貨應有盡有,琳瑯滿目。
浦東人民不免感概:“浦東之夜,如今不再是無聲無息的田野鄉村,而是夜上海的一部份。”
1992年7月26日
《新民晚報》上的報道
昌里路夜市蓬勃發展了20余年,在浦東小孩的心目中,它是赫赫有名的夜宵圣地,很多人從小一直吃到大的一條街——昌里第一炸、圖門燒烤、小浦東、嗲來兮夜市大餅油條、哈爾濱食品廠昌里店、虹口糕團、長沙臭豆腐、上南三村排骨年糕……
也有人把它當百貨集市來逛,有女孩們喜愛的首飾、長毛絨玩偶、鏡框、文具用品等,還有在DVD時代的盜版光碟。何然(化名)住在昌里路,她學生時代的周末消遣,就是常常和同學約了去淘碟。
昌里路并不是一條寬闊的馬路,彼時,道路兩旁的小攤擺得密密麻麻, 不僅占據了人行道, 許多攤位更是擺上了非機動車道,連街邊的綠化帶都堆滿了各種包裝袋。
熱鬧的昌里路夜市
過猶不及,昌里路很快成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馬路。
周邊居民紛紛又給報社寫信,反映“昌里路上的攤販們深夜12點之后仍大聲喧嘩,吵得讓人無法安睡”,“每天下午,尤其是到下班高峰時段,從長清路到歷城路這段昌里路上,各種各樣的無證攤販幾乎把整條馬路全堵塞住了”,“瓜皮廢紙堆砌,污水油漬橫溢”等現象。
這條路又“武力值”爆棚,無比生猛,1999年解放日報記者曾在走訪時發現,有攤主竟在馬路中央賣大王蛇,有買主之后,攤主直接當場殺蛇剝皮,弄得路面血跡斑斑,腥臭難聞,蚊蠅四處打轉。
而在排檔和居民發生沖突時,攤主會沖入居民家中引起沖突。甚至到了2012年,還在街頭發生“古惑仔”一般的事件。當時昌里路上兩個攤主設攤引發糾紛,很快從四處沖出二三十個手持棍棒的人,分為兩派,參與到打斗中。
有目擊者在微博上透露,“在打斗過程中,菜刀、木棍、玻璃瓶空中亂飛,有的棍棒都被打斷了,地上到處都是碎玻璃和斑斑血跡,很可怕。”
為了改善馬路狀況,昌里路經過了多次整治,好一陣,再卷土重來一陣,最終在2018年的大整治中讓昌里路馬路夜市走向尾聲。
02
活在上海人段子里的地名不多,“靜安區彭浦新村”算一個。幾十年前,當彭浦新村還屬于原寶山縣時,它“自己”做夢都想不到,有一天會從寶山到閘北,再從閘北到靜安。這個故事有點“勵志”,而在它那一區域風頭強勁的“彭浦夜市”,多少也帶一點勵志的成分。
三泉路上的區界標識
在“彭浦夜市”成為北上海,乃至全上海夜市“扛把子”之前,它是不少彭浦人“自救”的一方天地。1990年代,周邊居住的下崗工人在這片當時算偏遠的土地上重頭開始奮斗,“拿只包一扔,就擺在馬路邊上,擺起攤頭來”。之后來自江蘇、安徽等周邊省份的打工者也陸續涌入。
“彭浦夜市”上出現過一些“上海夢”的故事。有居民曾言之鑿鑿地說:“這里的小商販,做得好的一個月賺個兩、三萬不稀奇,最夸張的是看到過開著寶馬來擺攤的。”
曾經的夜市之王
人車難行
這不算“假新聞”。曾在聞喜路上開著炸雞店,招牌是“彭浦第一炸”的巧玲曾做到忙不過來。她曾在采訪中用“做瘋了”來形容世博那年生意的火爆,“排隊真的跟世博會一樣,我跟顧客講,‘付好錢回去洗個澡,睡一覺再來’。”
而同在聞喜路上開胖胖炸雞店的老板娘也表示,“周五周六周日,我都做到怕了!門口一直排隊,那么熱的天看到人頭都不敢抬,就在那邊炸啊炸。”
2012年的“彭浦第一炸”
大家都坐在門口的小桌上吃
/吳磊 攝
吃是彭浦夜市繞不開的話題,到現在“彭浦第一炸”依然是小吃界大IP,在上海不同的馬路上依然能撞見,讓人分不清,第一名到底有幾個。
除了聞喜路上有店面的小吃店,臨汾路路邊,小販扎堆,熱辣滾燙。炸雞、印度炒飯、韓國拌飯、臭豆腐、現剝榴蓮,什么都有。
彭浦夜市也聚集了很多“年輕、時髦”的攤位,衣服、配飾、手機貼膜,甚至連嘉年華上的“飛鏢扎氣球”游戲也在此長盛不衰,而且和現在市集動不動就做“刺客”不同,那時的彭浦夜市確實有大家所理解中的地攤貨的便宜,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光顧。
沒有了夜市
彭浦晚高峰的人流量依然驚人
即使是住在附近,常常逛,也覺得不厭煩。蕭月(化名)曾是彭浦夜市的常客,因為每天下班都要到彭浦新村地鐵站換乘公交車,有時候下班晚了,她就會到彭浦夜市逛一圈。
2012年,她曾在采訪中說:“在我的印象里,上海現在應該沒有像彭浦夜市這么鬧猛的攤頭市場了,每次到這里逛,我感覺就像回到小時候。我小時候住在太平橋,就是今天的新天地,那時候是自忠路一條街,跟這里很像,穿的、吃的都有,夜市開到很晚。后來就是襄陽路,再然后就是七浦路,但現在也都拆的拆,改的改了。”
蕭月口中鬧猛的彭浦夜市后來也消失了。因為臟亂差,無證經營等問題,再加嚴重阻礙交通,導致8條公交線路被迫改道,2013年,彭浦夜市被取締。
03
和別的夜市百花齊放、綜合經營不同,壽寧路算是另辟蹊徑,專注打造自己的“路設”。在很多上海人心中,說到壽寧路,一個關鍵詞就可以脫口而出,“小龍花”(小龍蝦)。
在最鼎盛的時期,從人民路到西藏南路間的這段壽寧路,長度不過180多米,卻擠著近50家餐飲店,其中40多家賣小龍蝦。就連叫面館的店——長壽面館也不賣面,只賣龍蝦。
鼎盛時期
壽寧路上的火爆場景
/甜樂甜品 提供
1980、90年年代,壽寧路還只是老城廂一條普通的小馬路集中了古玩錢幣、發廊、地攤、排擋等各式“不入流”產業。
2000年春天,上海第一家香吧島龍蝦(沒錯,店名就叫“上海第一家”)在壽寧路20號開業了。
這家名字就給自己定了性的小龍蝦店,開啟了壽寧路“小龍蝦一條街”的歷史。原本在上海人眼中不怎么入流的食物,用了新鮮刺激的口味,居然迎合了剛剛來到新世紀的上海人求新求變的需求,不出兩年時間,生意就風生水起。
“上海第一家香吧島”早期店招
對面原本賣澆頭面的長壽面館意識到了小龍蝦這一新商機,開始尋思轉型。很快兩家小龍蝦店天天排長隊,生意供不應求。面對這樣的火爆局面,這條街上的本幫菜館、理發店、雜貨店紛紛轉型,改賣小龍蝦。
和《繁花》熱映時,上海人懷念當年黃河路上過年燃放的鞭炮屑能鋪成紅地毯一樣,2006年世界杯期間,當時《申江服務導報》估算“壽寧路每天吃下來的龍蝦殼,能把這條小馬路厚厚地鋪上一層!”
當年有不少外國人
也光顧壽寧路
/甜樂甜品 提供
而壽寧路小龍蝦一條街的終篇,發生在2020年夏末。伴隨著壽寧路的改造全面啟動,“小龍花”店們紛紛搬離。
04
上海有名的夜市潮起潮落,大多消逝于城市發展的浪潮中。
關于夜市的利和弊,熱鬧和臟亂曾經有關無數的討論,但似乎總存在著矛盾,在有的人眼中的煙火氣,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就是油煙氣。
彭浦的一位老居民用自己的經歷道出了這其中的糾結。
“沒有人不愛路邊攤,除了周邊的居民。”她曾是彭浦夜市的投訴者。“炒河粉的攤位就在我家樓下,一直鬧到凌晨4時。彭浦夜市取締后,一下子清靜了。”不過,幾年之后當她搬到虹口后,又異常懷念當年的情景。“那叫一個鬧猛啊,活色生香!”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 箏/
編稿子:小泥巴/
畫圖:顧汀汀/
寫毛筆:楊 卓/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