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無用
心理咨詢只是聊天而已
這個誤會也許往往跟心理咨詢起效較慢有關。
心理癥狀的改善并非立竿見影的,有些需要幾個月、半年甚至數年才會有明顯的改善,按一周一次來算,心理咨詢起效并非那么快。
而大眾的不合理期待往往是想做一兩次就能好轉,希望心理咨詢師幾句話就醍醐灌頂,尤其未成年人的來訪者的父母,希望咨詢師能跟自己站一線,“勸說”孩子馬上回校、跟上學習進度,跟同學好好相處,不要“節外生枝”,那就啥問題都沒有了。
這些都是一些不合理的期待,更容易導致失望,成為心理咨詢無用論的來源。
心理咨詢就像減肥一樣,基本沒有速成的方法,它一般要經過潛移默化的一段進程,有時還要經歷一些痛苦,逐漸才能改善。
心理咨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僅僅只是一個想要的結果。
心理咨詢的談話跟日常的談話是有區別的,日常談話往往容易陷入講道理,安慰,說服,甚至評價的狀態(比如,“你不該那么想,你想多了,你太小氣了”之類),對方收獲有限,有時甚至很受傷(二次傷害)。
心理咨詢師一般不講道理,也不太安慰和說服,而是去理解對方的情感、想法、沖突,以中立的、包容的、尊重的態度面對一些似乎難以啟齒的心理困擾。心理咨詢更看重的是共情的傾聽和有深度的反饋,這是沒有接受訓練的人很難做到的。
02
危險
心理咨詢師都能看穿人心
很多人誤以為心理咨詢師能像讀心術一樣猜透他們的心思。
心理咨詢師并沒有神通,實際上,心理咨詢師只是更愿意去探索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情感、關系、沖突、創傷),通過這種探索去整合自己,這一切來源于來訪者愿意在咨詢師面前打開他自己,而這也是需要時間去建立關系、有效收集信息的過程。
心理咨詢師通過專業的溝通技巧和理論知識,幫助來訪者自我探索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猜測他們的想法。
咨詢師會更敏銳的覺察對方忽略的心理成分,更能從表面的行為上推測背后的心理動機,比如他的防御以及回避的情感和沖突,但這一切都需要對方的確認。
在咨詢中,受專業訓練的咨詢師會充分抑制自身的情感沖動,把注意力聚集于對方,全身心投入到來訪者的內在世界里,去體驗它、理解它。除此之外,咨詢師仍然有自己的生活,仍然會有情緒高漲和低落的時候,因為心理咨詢師也是一個普通人,依然保有作為一個人該有情緒狀態,而不像大眾所說的,心理咨詢師就應該沒有任何情緒的表現,這原本就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那些不太區分咨詢與日常談話的咨詢師,既會讓自己過得太累,也會讓別人不舒服。
這個問題也許反映了人們對于被控制的害怕 :如果一個人能夠看穿你的心思,意味著你在他面前一覽無余,意味著他能夠控制(傷害)你。這個問題同樣反映了人們對于內心世界的懼怕,人們往往習慣于把關注點放在外在:事業、競爭、賺錢、游戲,卻不愿意去面對內心。對他們來說,內心世界就像一個黑洞,令人害怕,但真正重要的是面對黑洞,越是面對了,內心整合度越高,害怕就越少。因此,能洞察內在的,只有來訪者自己,而不是心理咨詢師能看穿人心!
03
誤區
心理咨詢師都有心理問題
這個說法有一定合理性,很多心理咨詢師,是帶著自身的問題,渴望解決自己的問題進入這個行業的。但另一方面,沒有人敢說自己沒有心理問題。在人際關系、自信心、情緒調節、親密關系、幼時發展、心理癥狀等,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所以,這個說法容易把咨詢師當成是一個負面的存在并產生一種恐懼感,這是錯誤的。
這種偏見也源于對心理學專業的誤解。雖然心理咨詢師在工作中會接觸到各種心理問題,但他們也是經過專業培訓的專業人士,具備處理自身情緒和心理問題的能力。一個人的心理問題,如果處理得好,可以成為一種心理資源。比如,心理咨詢師往往共情能力很好,這可能來源于幼時被傷害的經歷,這些經歷讓他們對別人的情感和傷害更敏感,成為心理咨詢中有用的工具。
04
有病
對心理咨詢師的社會偏見
雖然心理咨詢在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但社會對于心理問題的理解和支持仍然有限。
有一些來訪者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這增加了他們面對心理困擾時的無助感。
另一種極端偏見是將心理咨詢等同于治療精神疾病,認為只有心理疾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詢。
實際上,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廣泛,包括解決各種生活困擾、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職業困惑等的人群。
由于社會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一些人在面對心理困擾時選擇隱瞞或否認,擔心被貼上“心理有問題”的標簽。這種病恥感不僅阻礙了他們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幫助,還可能加重他們的心理問題。
在臨床工作中,有不少來訪者是偷偷摸摸地來做心理咨詢的,生怕別人會知道,哪怕是自己的親人。當咨詢師鼓勵來訪者可以把情況告訴朋友或愛人時,有些人會反饋說:決不!對很多人來說,萬一跟心理咨詢扯上邊,自己就成為了一個有缺陷的人,因此,哪怕再痛苦也要死扛著。
事實恰恰相反,真正的神經病(也就是精神分裂癥),一般是不會來做心理咨詢的,因為缺乏足夠的自知力(一些處于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也會來做咨詢)。不少嚴重的心理障礙者,由于缺少對人的信任,即使非常痛苦,也不太會來做心理咨詢。
來做心理咨詢的,往往是那些有痛苦,對人有基本的信任感,又有強烈改變意愿的人。
05
澄清
心理咨詢師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人
這也是錯誤的,就像不能讓醫生生病一樣,心理咨詢師也是普通人,他們同樣會有情緒體驗,包括喜怒哀樂等。
普通人有的煩惱,心理咨詢師都有,只是他們會更善于用心理學的態度和方法去調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但并不意味著心理咨詢師就是完人了。
然而,關鍵在于他們如何處理和應對這些情緒,以確保在咨詢過程中能夠保持專業性和有效性。
同時,在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需要能夠識別并管理自己的情緒,以避免將個人情緒帶入到咨詢關系中,影響咨詢的效果。
他們需要通過專業的培訓和經驗積累,掌握有效的情緒調節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情緒釋放等,以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平衡。
此外,心理咨詢師還需要具備高度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以便能夠深入理解來訪者的情緒體驗,并與之建立信任和支持的關系。這要求他們能夠在情感上與來訪者保持連接,同時保持客觀和專業的態度,為來訪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導。
總體來說,大眾對心理咨詢的常見偏見涉及多個方面,為了消除這些偏見,我們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眾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心理咨詢并非萬靈藥,很多時候沒那么神奇,心理咨詢師掌握了一些面對痛苦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通過時間和精力的付出,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痛苦,推動人的心理成長,促進人格更健康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