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持續高溫,不少市民反映情緒煩躁、易怒,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的傾向。這種現象被稱為“心理中暑”或“情緒中暑”。
靜安區精神衛生中心提醒,情緒“中暑”不僅危及人們的心理健康,還會帶來社會安全風險。高溫天氣中,做好物理防暑降溫之外,預防“情緒中暑”也很重要。
高溫天氣為何會影響人的情緒?
從生理層面看,高溫環境下人體會優先保證散熱功能,導致大腦供血相對不足。這會影響神經遞質如血清素的平衡,使人更容易煩躁。同時,高溫會刺激壓力激素皮質醇分泌,就像身體長期處于“備戰狀態”,自然容易情緒波動。
從心理層面看,持續高溫是一種慢性應激源。就像長期加班會讓人疲憊一樣,持續的熱應激會消耗我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再加上高溫減少社交活動,而社交恰是重要的情緒調節方式,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哪些人群需要特別注意?
首先是兒童青少年,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發育還不完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其次是高壓人群,比如備考學生、職場人士,高溫會放大原有的壓力;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變化,情緒本就容易波動;還有慢性病患者,身體不適會間接影響心理狀態。
有什么科學應對的方法?
物理調節:保持環境溫度在26℃左右最理想,可以用冷毛巾敷頸部快速降溫。視覺上多使用藍色、綠色等冷色調也有幫助。
情緒調節:推薦“5—4—3—2—1”接地法:找5個看到的物體、4個能觸摸的東西、3種聽到的聲音、2種聞到的氣味和1種能嘗到的味道。這個方法能快速把注意力從情緒轉移到感官上。深呼吸也很有效,建議采用“4—2—6”呼吸法。
生活方式調整:重要工作盡量避開午后高溫時段,適當午休。飲食上多補充含鎂食物和B族維生素,避免酒精和過量咖啡因。
社交支持的重要性:高溫下更要主動維持社交,哪怕只是簡短聊天。但要注意,情緒激動時最好暫停爭論,高溫下的沖突容易升級。
如果這些方法效果不明顯怎么辦?
要記住,“心理中暑”不是性格問題,而是環境引起的生理反應。如果自我調節效果有限,完全可以尋求心理援助熱線(如12356或962525)等專業幫助。
專家強調,一是對自己和他人要多些包容,高溫下大家都不好受;二是預防重于治療,不要等到情緒完全失控才干預。就像防曬要提前做一樣,情緒調節也要未雨綢繆。
記者:郁婷藶
編輯:路景斕
圖片:圖蟲創意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