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貸款或者融資租賃的方式購車,以滿足自己對于個人交通工具的需求,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購車門檻,甚至美其名曰讓利消費者,但實際上消費者可能掉進了購車陷阱。
8月5日,廣西來賓市象州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一起以購車貼息套取、使用多名購車人銀行貸款及騙取客戶購車款的案件。
據了解,二被告人所在的車行通過公開宣傳購車貼息的模式吸引客戶購車,客戶與銷售人員談好購買意向車型且明確參與貼息活動后,車行讓客戶簽訂《汽車銷售協議合同》《購車貼息協議》,之后讓客戶先支付一部分車輛首付款,再引導客戶提供身份證、銀行卡等資料以借款人身份與金融公司、銀行機構簽訂《個人消費借款合同》《汽車融資租賃合同》,借款期限為3年36期,客戶以購買的車輛尾款作為基數,每多向金融機構貸款10000元可以享受500元、600元、800元不等的月供分期補貼,以此類推,貸款越多,補貼越多,客戶本人需承擔的月供就越少;抑或客戶明確車輛尾款需貸款金額不變的情況下,每多交10000元車輛首付款,同樣可以享受每10000元每月補貼600元的優惠,優惠幅度以此類推;抑或客戶在全款購車時,每多向金融機構貸款,可從車行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購買車輛,月息亦由車行全部負擔,所貸款的金額不超過車輛的發票金額。
(AI生成圖片)
購車貼息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客戶多貸的款項去投資其他項目,以投資項目的盈利支付承諾客戶的月供補貼。但車行均投資失敗,虧損越來越大,拖欠的客戶月供利息也越來越多,雖然每月使用貸款資金及其他收入用于支付前期客戶的貸款月利息,但仍入不敷出,導致部分客戶被迫自己墊付利息,直至車行資金鏈基本完全斷裂,徹底無法支付月供。在資不抵債且明知已無法交付車輛的情況下,二被告人為填補因投資虧損造成前期拖欠客戶的月供補貼,采取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對后期客戶隱瞞真相銷售車輛,以便利用客戶后期購買車輛交付的購車款償還前期消費者購買汽車的月供。
(AI生成圖片)
由于客戶控告致案發,其間共有105名受害者到象州縣公安局報案。經核實,二被告人共接收89名受害人的貸款450萬余元,未能支付貼息款總額340萬余元,其中客戶已自行承擔月供總額50萬余元;且在收取7名客戶車輛預付款32萬元后,無法按照銷售合同的約定交付車輛。
2024年1月26日,象州縣人民檢察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合同詐騙罪對二被告人提起公訴。2024年8月5日,象州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庭審中,合議庭對公訴機關的指控開展法庭調查,二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進行了質證,控辯雙方在法庭的主持下充分發表了意見,二被告人進行了最后陳述,當庭表示認罪悔罪。最后,法庭宣布休庭,該案將擇期宣判。
法官提醒
天上不會掉餡餅,消費者在簽訂購車合同時,一定要審慎審查合同條款,仔細詢問合同的內容細節,若發現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應當果斷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
編稿:孟藝穎
初審:何玉鳳
終審:覃軍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