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塵谷行知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周敦頤
天道,通過陰陽的方式垂象;
地道,以剛柔的狀態展現出來;
人道,則通過仁義的道德性質來保障和推行人間的有序運轉。
人,作為萬物之靈,通過慎獨內省的方式推理而達至萬物的本原,再反觀萬物的終結處,就能了知死生的氣數。
有句詩文是這么說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現實世界中,在名利欲望的裹挾下,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更加不會思考自己的明天將會是什么樣子的。
大多數人都是渾渾噩噩地過著生命中的每一天,如一只被丟棄到溫水里面的青蛙,安于現狀,直到真正面臨死亡的那一刻,才開始上躥下跳,急火攻心,當發現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不過是一條單程線路的時候,已然回天乏術,再也無法重頭開始。
精神上的死亡遠遠比肉身的消亡更難以承受,因為精神死亡是由消極的意識主導,你的意識清清楚楚地看著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進深淵。
人的命運是跟著“氣”走的,所以就有“運氣”和“霉氣”之說,而一個修養道德仁義到至純境界的人,他的內在與萬物的運行之氣相通,自然就能厚德載物,無論身處怎樣的境遇,總有不種莫名的運氣相伴左右,故而能夠逢兇化吉,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總會處處得力。
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周敦頤作為一位參破生命實相的賢哲,在他看來,天、地、人,這三者的地位是相當的。
在天地面前,我們人類不需要覺得自己很卑微,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在運行的過程中對萬物一視同仁,只要人類懂得心存敬畏,遵守天道的運行規律,不違背道義,那么就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避免一切禍患的發生。
當你修到了這樣的境界,便會明白:
生死不過是生命在不同時效下所呈現出來的兩種狀態,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其本質依然是天地運行的“氣數”而已。
至圣先師孔子感嘆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夕無間,死生無二,萬物一理。這就是悟道后的真實體驗。
因此,不要把修行看得多么神秘,更不必把修行與“放下”聯系起來。
君子修身入世,哪里需要什么放下,自古圣賢傳道布道,無非都是在告訴我們該怎么拿起世間一切可拿之物,然后帶著自己的使命,深入到紅塵俗世中,積極地去體現自身價值,進而改善社會洪流。
可能有讀者要疑問了,現實生活中,有些杰出人才,他們沒有經歷過生命修行,不也照樣造福一方民眾嘛,不是也同樣體現出自身的人生價值了嘛。
所言甚是,只不過你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現象,并沒有看見本質。
這就好比有的人從來都沒有經過善知識的熏陶,卻能明心見性,將自性流露出來,而后得道成道。有的人可以不需要假借修行的名義,不需要依靠修行的形式化,他就能直達本性之源,最終將內在本有的仁義推行出來,推己及人,成就自己生命品質的同時,也能成就他人。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個人只要掌握到了生財的門道,那他還需要每天抱著一本《財富經》去念嗎。一個人只要懂得自己此生的使命所在,那他還需要像其他人一樣去進行心性的覺醒,或者進行心智潛能的開發嗎。
不需要。
- 經典《中庸》中講:“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刻意去修道,那么只會背離大道越來越遠,只有與道合一,才能順道而行。修行,不是做表面工夫,凡是能夠看清楚自己命運方向的修行,都是真修行,反之,則是偽修行,時間會證明這樣的心性修養方式是走不長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