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孔子是萬世師表,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幾千年來被尊為圣賢。我們想象中的孔子,應該總是溫文爾雅、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樣子。
教學生嘛,那肯定是春風化雨,耐心得不得了。但其實,孔子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會被氣得“口不擇言”。
這位圣賢發脾氣,甚至還留下了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狠話”,堪稱千古一罵,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得從一次平平無奇的課堂說起。那是在春秋時期的魯國,孔子像往常一樣給弟子們講學。他倡導的是“有教無類”,門下弟子眾多,性格稟賦各異。
其中有個弟子叫宰予(也叫宰我),這家伙可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辯,思路活絡,但問題也出在這兒,他想法多,質疑也多,有時還帶著點“杠精”體質,甚至有點懶散。
這一天,孔子正在滔滔不絕地講授禮樂之道,或者仁義之要。課堂氛圍本來挺肅穆的。可能是個陽光充足的午后,暖洋洋的,人也容易犯困。
不知是不是宰予前晚沒睡好,或者是覺得夫子講的內容有點枯燥。總之,意外發生了:孔子講著講著,突然發現宰予不見了!
他抬眼仔細一瞧,好家伙!宰予居然沒請假,也沒打招呼,就這么堂而皇之地趴在桌子上睡著了!而且睡得正香,說不定還發出了輕微的鼾聲。
這情景,在今天也就是個課堂違紀吧?但在孔子那個時代,師生之間等級森嚴,師道尊嚴是不容冒犯的至高原則。
學生上課睡覺,尤其是當著老師的面酣然大睡,這不僅僅是學習態度的問題,簡直是對師長、對學問的極度蔑視和不敬!
孔子是誰?他一生最重禮儀,把“禮”視為維系社會秩序的根基。他自己也以身作則,言行舉止無不中規中矩。
看到自己門下弟子如此公然“失禮”,簡直就是把他平生最在意的東西踩在了腳下。更讓他惱火的是,這個睡覺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平常就伶牙俐齒、總愛和他辯論幾句的宰予!
你說你那么能說會道,問問題的時候精神得很,怎么到了學習的時候,倒像個提不起精神的木頭?
那一刻,孔子胸中的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平日里的修養、克制,都被眼前這令人憤慨的一幕沖擊得搖搖欲墜。
他指著呼呼大睡的宰予,對著其他一臉愕然、大氣不敢出的弟子們,一句憋不住的“狠話”沖口而出!
千古一罵
面對宰予這課堂“酣睡門”事件,孔子的怒火實在壓不住了。他帶著極度失望和氣憤的心情,指著宰予對其他弟子說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wū)也!”(意思是:腐朽了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了啊!用糞土壘的墻不能再粉刷了啊!)
這話聽著有點文縐縐?但在當時,結合場景和語境,那分量可真是不輕!
想想看,“朽木”是什么?是爛木頭,根本沒法用來雕刻精美的器物;“糞土之墻”是什么?是用垃圾糞土糊的墻坯,稀里嘩啦不成形,刷墻的白灰根本掛不住!
孔子這是用極其刻薄但又形象的比喻,把宰予這個弟子批了個體無完膚。
本質上講,這絕對算得上一句“罵人話”。它在表達一種極度的失望和否定:你這人就像塊爛木頭一樣,根本沒有可塑性,教你也白教!教你有啥用?
就像往垃圾墻上刷白灰,徒勞無功!這話里既包含了對學生懶惰行為的斥責,更蘊含著對弟子孺子不可教、前途黯淡的悲嘆。
兩千多年前的那堂課上,空氣估計都凝固了,弟子們肯定嚇得連呼吸都小心翼翼。這句話的分量,對宰予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
有意思的是,孔子這個人,非常講究因材施教。我們熟悉的是他夸獎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多么溫和慈祥。
對于子路這種比較莽撞的,他也會根據情況進行批評和引導。但唯獨對宰予這次,批評得如此不留情面,言語如此犀利刻骨,甚至直接定性為“不可教也”,這實在是極其罕見的嚴厲。
看來宰予上課睡覺這事兒,真是實實在在地戳到了孔子的肺管子,把他氣到了極點。
孔子這句氣話,被他忠實的弟子們如實記錄了下來,收錄進了那部影響中華文明兩千多年的經典著作《論語》里(《論語·公冶長》篇)。
正是《論語》的地位和孔子的巨大影響力,讓這句原本可能是課堂氣頭上的“臟話”,不僅沒有被歷史塵埃掩埋,反而一字不漏、原汁原味地流傳開來。
起初,它可能只是儒家學派內部用來警示學弟學妹們要尊師重教、勤奮學習的反面教材。但誰也沒想到,這句話的生命力會如此頑強,開始它漫長的、跨越兩千多年的“旅行”。
從課堂氣話到“活化石”
那句在春秋課堂上冒出來的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被孔子身邊的弟子們一個激靈,當場就給記下來了。
后來整理《論語》的時候,這段生動(或者說“尷尬”)的小插曲,連同孔子的原話,一字不差地保存進了《論語·公冶長》篇。這或許是歷史上最早的“課堂實錄”之一。
想想也挺有意思,弟子們真是實誠,連老師發飆的場面也沒給“和諧”掉。
孔子去世后,他的思想、言行,尤其是這部《論語》,被一代代弟子和儒家學者奉為金科玉律,拼了命地學習、背誦、解釋。
尤其是在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朝廷采納之后,儒家思想一躍成為官方正統學說。
朝廷辦的太學里,學生們念的書,《論語》是重中之重,地位就跟現在的高考指定教材似的。各級官員選拔考試(比如察舉、征辟),那也得精通儒家經典才有機會。
在這種時代背景里,《論語》里的每一個字,包括孔子這句“罵人話”,都被無數人翻來覆去地咀嚼、解讀。研究《論語》的學問,成了當時最熱門的“顯學”。
想想看,那些研究經學的專家(叫經學家),在討論學問、教導學生的時候,為了說明求學態度的重要性,孔子罵宰予這個例子,簡直是最佳教學案例啊!效果特別生動,說服力特別強。
學者們會一本正經地分析:你看,連至圣先師都忍不住發脾氣,可見端正學習態度有多么重要!于是,這句原本帶著情緒的氣話,在不斷的解讀、引用和教學實踐中,漸漸褪去了最初的粗礪(雖然字面意思還是那么尖銳),完成了從“粗口”到“警句”的華麗蛻變。
它像一顆穿越時空的“活化石”,被層層包裹上了教育意義的外衣,其核心價值被歷代教育者提煉出來。
它成為了強調學習態度、珍惜天賦、批評懶惰懈怠的經典訓誡。
第四章 根植課堂:古往今來的老師為何偏愛它?
雖然這句話在歷史長河中流傳很廣,但它真正變成老師嘴邊的“高頻口頭禪”,恐怕還是與現代學校教育的普及發展密切相關。
想象一下古時候的私塾或書院:一個老先生教幾個、十幾個學生。雖然也很重視,但畢竟人數有限,管理相對容易一些。
然而到了近現代,特別是新中國建立后,國民教育大規模普及!教室變得寬敞明亮,但同時也塞進了幾十號學生。
一個老師面對一大群精力旺盛、性格各異的孩子,管理壓力陡然加大。這時候,老師們迫切需要一些既簡潔有力、又蘊含深刻教育意義的話語,來迅速點醒那些不夠認真、不夠勤奮的學生。
“朽木不可雕也”(通常略去了后半句“糞土之墻不可杇也”)這句話的優勢,在教室這個特定的舞臺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了。
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朽木”“糞土墻”,一聽就不是好詞,特別能讓孩子瞬間感受到“否定”的重量,比直接說“你真笨”或“你太不用功”更具畫面感和沖擊力。
引經據典,自帶權威。它出自圣人之口啊!老師在說這句話時,無形中借用了孔子的威信和經典的力量。這比老師說自己的批評更“站得住腳”,更容易讓學生(尤其是稍微懂事點的)心服,甚至感到羞愧。
短小精悍,方便實用。只有幾個字,情緒上頭時,老師脫口而出就能用,在管理課堂紀律、批評教育時非常順手,效果立竿見影。
寓意深刻,指向核心:它不僅僅是指責,更是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問題本質,在于學生“不會”,而在于“不為”(態度懶散、不求上進)。這給了學生反思的空間。
所以,不管時代怎么變,教書育人的核心挑戰沒變:那就是如何喚醒學生的內驅力。
當一個老師看著明明有潛力卻整天打瞌睡、開小差、作業敷衍了事的學生時,那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著急,和兩千五百年前孔子看到宰予大白天在課堂上打呼嚕的心情,何其相似!
這時候,“朽木不可雕也”這句穿越時空的“吐槽”,就成了老師們內心最真實情緒的一種 “經典代言”。它不僅僅是批評,里面還藏著老師對學生沉甸甸的期待和深深的惋惜。
現代課堂里的“圣人同款”心聲
如今走進很多中小學的課堂,尤其是中學,你時不時可能就會聽到老師帶著幾分無奈、幾分嚴厲、幾分痛心地對某個學生吐出那句:“哎,你可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啊!” 當老師這么說時,學生們基本都懂是什么意思了。它早已不是字面上那種把人貶低到塵埃里的極端否定了。
在現代老師的使用語境里,語氣多帶“恨鐵不成鋼”。通常伴隨著一種嘆息或者微微提高的聲調,核心意思是“你這孩子有潛力啊,但心思根本沒用在學習上,真是急死/氣死我了!”
目的在警示和激勵。是一種強力提醒,目的是讓那個開小差、學習不認真的學生“醒一醒”,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本質上,老師還是希望點醒學生,促其改進,是帶著挽救意圖的嚴厲批評。
包含否定也寄予希望。說“朽木”,潛臺詞往往是“你本不該是朽木啊!你這樣下去才真成朽木了!快醒醒吧!”
這話說出來,后面常常緊跟著具體的要求或鼓勵,比如“趕緊把心思收回來”“多做幾道題找找感覺”。
成為師生間的“默契”表達。這句話的廣泛應用,讓它成了教育領域的一種特殊文化符號。
它連接著古今教師那份共同的責任感和育人情懷。很多時候,學生甚至會用這句話來自嘲,表示承認自己狀態不佳,老師們心領神會。
一句源自被弟子氣到破防的“狠話”,能穿過兩千五百年時光,依然鮮活地在今天的課堂上回響,這本身就是個奇跡。
它背后折射的,是人類教育過程中亙古不變的主題:傳道授業的不易、因材施教的挑戰、對怠惰行為的無奈,以及老師們內心深處那份對學生最樸素的責任與期待。
孔子大概想不到,他當時那脫口而出的一句痛罵,竟會成為后世無數同行者穿越時空的共鳴與心聲,成為老師表達那份“又氣又急又盼你好”情緒的“圣人同款”金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