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yùn)河時空》曾經(jīng)以《河北南部一條河僅長110公里,為何歷史上卻有2州路3縣以它為名?》為題,寫了在河北省南部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2個州、路以及3個縣都是以洺河得名,其中就包括今天河北省邢臺市威縣的前身——洺水縣。如果不發(fā)生意外,這個縣名應(yīng)該一直沿用到今天。
河北省邢臺市的威縣與石家莊市井陘縣的威州
按照民國十八年(1929年)《威縣志》沿革的記載,威縣一帶于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封代孝王玄孫如意于此,置廣宗國,取“推廣宗子”之意,后來國除為廣宗縣。隋朝煬帝仁壽元年,為避煬帝名諱改名為宗城縣。唐朝末年,因哀帝朝的權(quán)臣、后梁的開國皇帝朱溫的父親名字為“誠”,又避諱改為廣宗縣,五代時期的后唐又改回宗城縣。
金朝在宗城縣增置一縣,即為“洺水縣”。元朝太宗六年(1234年),省宗城入洺水,定宗二年(1247年)洺水縣由洺州改屬威州。
有意思的是威州與洺州兩州不相鄰,而是隔著2個相當(dāng)于今天地級市的順德路和真定路,兩地相距200公里左右,互為“飛地”。
元朝地圖上的威州與井陘
威州的治所在今天石家莊市井陘縣的威州鎮(zhèn)。井陘縣為秦朝所置,隋朝之后先后以井陘縣為治所設(shè)立過井州、井陘郡,唐末在縣西五十里的天長鎮(zhèn)置天長軍,到了石敬塘的后晉改為“天威軍”。金朝天會七年(1129年),在井陘縣置“威州”,想來名字應(yīng)該是來源于“天威軍”中的“威”吧。
清朝雍正《井陘縣志》中的地圖,紅圈處為威州店
金朝設(shè)置威州之后,直到元朝定宗二年(1247年)之前的118年間,威州僅管轄著一個井陘縣,直到?jīng)持莸臎乘h改隸威州之后才改變了這一局面,威州管轄井陘、洺水2縣,州治在井陘縣。憲宗二年(1252年),州治徙到?jīng)乘h。順帝至正年間,洺水縣省入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威州降為縣,始稱“威縣”。
民國時期威縣城圖
就這樣,洺水縣從1252年開始,到1369年的117年間,完成了從洺水縣到威縣的轉(zhuǎn)變,等于是把在今天石家莊郊區(qū)一個以“威”為名之地,搬遷到了200公里以外的地方。
您認(rèn)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