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伊塔事件是指1962年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寧、霍城、塔城等地出現的邊民外逃事件以及不法分子沖擊政府機關、搶奪政府檔案的事件。
事件發生后,新疆伊、塔軍政領導機關派出人員組成工作隊,勸阻外逃群眾,并深入農村牧區,宣傳黨的政策,教育人民群眾,濟困安民,將政府運來的糧、肉、奶、布等生活用品送到群眾手中,收攏跑散的牲畜送歸原主,幫助重建社隊機構,帶領群眾恢復生產。
新疆各族人民也在中央的指示精神下,迅速動員起來,積極維護民族團結,不少民族上層人士和宗教人士主動出面做群眾工作,使事態很快得到平息。
歷史淵源
中國民兵在中蘇邊界巡邏
1871年,沙皇俄國出兵侵占整個伊犁,直至《伊犁條約》簽署伊犁復歸中國后,俄國仍鼓動搶掠伊犁人民至俄境內。
十月革命爆發后,沙皇政府又從中亞強征哈薩克牧民奔赴前線作戰,使得當地民眾起義,被鎮壓后的當地民眾有很大部分逃亡新疆境內。
1932年至1938年,由于日本對蘇聯存在的野心使得斯大林排斥亞裔人,將約一萬名華僑遣返至塔城地區。
親蘇的盛世才自1934年起長期執政新疆,保持了蘇聯在新疆的強力影響。二戰使得蘇聯人口損失嚴重,亟需人口的蘇聯決定從中國各地補充公民。除威逼東北、上海、天津等地的白俄僑民外,蘇聯將爭取僑民的重點集中在新疆,并利誘哈薩克、維吾爾和塔塔爾等族人民加入蘇聯國籍。未前往蘇聯境內的新蘇僑則成為了情報網中的一部分人員。
蘇聯中亞地區的地方政府官員也常常以探親等理由企圖向蘇聯輸入勞動力,如1956年吉爾吉斯某集體農莊黨委書記曾企圖帶走280戶柯爾克孜族牧民前往蘇聯未遂,而蘇聯籍的新疆政協處長鐵衣甫阿吉,甚至曾被哈薩克斯坦黨中央書記日甫由夫接見并諾以高位,帶走了伊寧縣哈西鄉462戶人家。
1960年2月,蘇聯邊防軍占領了中蘇交界的額爾古納河上屬于內蒙管轄的克魯赤納島,4月蘇聯邊防人員又在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驅趕中國牧民,并綁架中方人員。中方保持克制并試圖修復與蘇聯關系無果,雙方互信度進一步下降。
蘇聯的哈薩克廣播電臺用哈薩克語和吉爾吉斯語播送對蘇聯的贊美和對中國的詆毀,對新疆境內人民進行滲透。
在新疆的蘇聯協會通常向當地居民越權發放非法“僑民證”或“護照”。
事件經過
1962年上半年,伊犁就有少量居民越過邊境到蘇聯。3月中旬至5月,逐漸發展為大量居民成群結隊越境前往蘇聯。
4月16日,塔城、裕民、霍城等邊境縣六萬余中國居民,攜帶幾十萬頭牲畜和大批財物,強行越界逃往蘇聯,造成邊境地區嚴重混亂,使社會安定局面和生產建設遭到破壞。
5月29日,在蘇聯駐伊寧領事館策動下,數百人沖擊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政府,要求批準去蘇聯,一小撮暴徒在混亂中搶走機密文件和政府公章,毆打工作人員,劫走汽車和槍支,制造了惡性事件。有確鑿證據表明,蘇聯駐烏魯木齊總領事館和駐伊寧領事館等機構也深深卷入了這一事件,蘇聯邊防部隊還為中國居民越境提供了方便。
從1962年4月下旬起,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平息這一嚴重事件。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央派賽福鼎·艾則孜緊急趕赴新疆,協助中央處理這一事件。中央在5月中旬發出了《關于處置新疆外逃和外逃回來人員問題的指示》《關于封鎖新疆地區中蘇邊境問題的規定》等文件。
6月底,又發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命令》和關于向群眾解釋這個命令的宣傳要點。
邊民越境外流事件發生后,4月至8月,中國方面先后給蘇聯發出三份備忘錄和一份照會,指出中國居民外逃是蘇方煽動的,嚴正要求蘇方恢復邊境正常狀態,交回中方外逃人員。中國方面查封了參與這一事件的伊犁、塔城地區的一些蘇聯“僑民協會”。蘇聯方面關閉了蘇聯駐烏魯木齊總領事館和駐伊寧領事館。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央的指示精神下,迅速動員起來,積極維護民族團結,不少民族上層人士和宗教人士主動出面做群眾工作,使事態很快得到平息。
事件結果
在新疆各邊境地區中,塔城地區的逃離者最多,共外逃4萬多人,并帶走牲畜22萬頭,使得40多萬畝農田未能播種。許多公社、農場及其下轄的基層組織一時陷于解體。伊犁州下直屬縣、市也有1.6萬多人越境,僅霍城縣就達1.4萬余人,使霍城縣經濟損失達978.9萬元。
由于外逃形成的很多“半家戶”(一家人分成兩塊,有的逃到了蘇聯、有的則留在新疆),給社會遺留下很多的問題。中國政府采取了很好的政策,給“半家戶”及時的照顧:當時正值春耕,田地荒蕪,牛羊無人管理,中央和自治區從兵團抽調人員到這些地方進行“三代”(代耕、代管、代牧),待外逃群眾回來后,所有代耕、代管、代牧的土地、財產、牲畜一律交回群眾。后來,在通過外交努力遣返外逃人員無望的情況下,成立邊境團場,劃定邊境帶,“三代”人員留在當地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和守衛邊疆,為穩定新疆局勢,防止蘇聯的滲透、破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與蘇聯長期在邊境展開斗爭,頂住了蘇方的強大壓力,寸土不讓、保全了國家領土,有些人在沖突中獻出了生命。
1964年后,蘇方對新疆外逃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安撫、收買和訓練工作,還是有一部分人不安心當地生活,蘇聯就把他們遣返回中國,既卸掉包袱,又借此撇清蘇聯與新疆邊民外逃的關系。蘇方幾次要求中方接收“自愿返回中國的人員”,由于與中方所要求的遣返所有6萬多名外逃人員相去甚遠,遭到中方的拒絕。在中蘇關系決裂和對抗時,中方對此保持高度的警惕。被抓獲的竄犯邊境零星人員,經審查都帶有刺探情報和策反的任務。
“伊塔事件”發生后,中國通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邊防,增強了邊境武裝力量,改變了過去“有邊無防”的狀況,肅清了蘇聯在新疆的勢力,消滅了這一危害新疆穩定的禍源。
在此基礎上,加強民族團結和國家意識教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中蘇邊境解凍,原外逃人員回國探親,他們羨慕國內的發展變化,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絕大部分的“半家戶”不想到蘇聯去了,想把在蘇聯的家人拉回到中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為邊疆地區的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