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破局開路謀變革 奮楫篤行寫新篇——自然資源系統深化改革成效述評

0
分享至


小崗破冰,深圳興濤,海南弄潮,浦東逐浪,雄安揚波……

改革,如同一場春風,激蕩著中華大地的生機活力。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征程,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改革開放不斷寫下震撼人心的東方傳奇,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新境界,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續寫下更多“春天的故事”。

自然資源部肩負著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等重要職責,圍繞黨中央部署的經濟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領域的重大改革任務,迎難而上,破局開路,健全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建設,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行改革之道、革煩苛之弊、開創新之門,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建久安之基:嚴守?資源安全底線

“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糧食安全和能源資源安全,件件樁樁,連著國運,習近平總書記時時放心不下,始終充滿憂患意識。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彰顯著治國理政的遠見。

作為糧食安全和能源資源安全的守護者,自然資源部不斷健全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制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深化礦產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強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管理,筑牢安全發展之基。

民以食為天,地為糧之本。

“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讓耕地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生態有改善、布局更優化。

一項項硬舉措,守護著18億畝耕地紅線。自然資源部聚焦穩住總量、優化布局、壓實責任三項任務,抓好嚴控新增、盤活存量、嚴格執法三個環節,全力推進耕地保護各項改革措施落地見效。全國耕地總量連續三年實現凈增加,牢牢守住了關系國家命脈的安全線。

然而,現實依然嚴峻。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耕地占用與保護的矛盾和壓力依然突出,耕地總量由減轉增的基礎還不牢固,實施耕地用途管制、落實補充耕地出現新情況新問題,耕地保護面臨一系列挑戰。

2023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專題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問題,對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革完善占補平衡制度提出明確要求。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自然資源部認真學習領會,從系統性和全局性的高度深刻理解黨中央決策部署,改革完善占補平衡制度。將各類耕地占用納入統一管理,改“小占補”為“大占補”。按照“國家管總量、省級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要求,建立分級負責、職責明確、監管有力的占補平衡責任落實機制。加強補充耕地補償激勵,調動各方補充耕地積極性。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嚴格質量審核把關,確保補充耕地質量不低于占用耕地質量水平。一項項改革措施夯實大國“耕基”,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礦產資源是“工業糧食”,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的回信中指出,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

然而,礦產勘查開發投入風險高、回報周期長,對政策供給的科學性、系統性、穩定性依賴較大。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礦業市場低迷,社會資金投入意愿不強。持續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是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的客觀需要。

在廣泛調研和征求意見后,2023年,自然資源部持續加大礦業領域政策供給,針對交易規則、出讓收益、勘查開采登記等環節出臺一系列礦政管理新政,鼓勵礦業投資,促進礦業市場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

自然資源部印發《礦業權出讓交易規則》,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市場秩序。實施《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辦法》,明確將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方式由取得礦業權時一次性確定,改為主要在礦山生產時按銷售收入逐年征收,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發布《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管理的通知》,明確探礦權人開展綜合勘查,無需辦理勘查礦種變更(增列)登記,采礦權人可直接勘查上部和深部資源,無須新辦探礦權,支持鼓勵礦業權人綜合勘查、“就礦找礦”。印發《自然資源部關于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優化協議出讓范圍、調整探礦權延續扣減面積比例和扣減基數、延長探礦權保留期限、完善競價規則,進一步提高社會主體投資找礦勘查積極性。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對《礦產資源法(修訂草案)》進行了第二次審議,為保障礦產資源安全夯實法治基礎。

密集的政策供給瞄準了礦業全生命周期的痛點、難點和堵點,為全社會參與和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注入強勁動力。

2023年全國基礎地質調查投入同比增長19.6%,緊缺戰略性礦產勘查投入同比增長33.6%。2023年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礦產勘查資金同比增長18.4%。找礦行動取得積極進展,新發現4個億噸級油田和4個千億方氣田。我國礦產勘查回暖跡象明顯,市場信心進一步恢復。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

一半為發展,一半為守護。自然資源部編制《海岸帶及近岸海域空間規劃》,加強海洋和海岸帶國土空間管控,建立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制度,強化海域管理和海岸線保護,加強海島保護與管理。

對“向海索地”說不。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會同有關部門嚴格審核新增圍填海造地項目,并強化用島項目規劃約束和用途管制。2023年7月至2024年5月全國范圍內發現并制止涉嫌違法填海16處、約3.83公頃。

紅線、底線、安全線,自然資源改革從問題出發,以底線思維定邊界,于安思危,于治憂亂,牢牢把握主動權。

謀長遠之勢: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從大的方面統籌謀劃、搞好頂層設計,首先要把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設計好。”在擘畫改革發展藍圖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觀大勢、謀大事”。

國土空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空間載體。空間規劃改革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之一,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2018年黨的第十九屆三中全會,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實現“多規合一”。

在全局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

自然資源部門通過構建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制度,推進“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改革,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各類空間布局,改革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勾勒出美麗中國的空間藍圖。

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總體形成——

新的國土空間規劃按照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進行了系統性、重構性變革,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等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統一了從調查、規劃、用途管制到不動產登記全流程的用地用海分類標準,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作為底數底圖,結合“三區三線”劃定,建立了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數、線、圖”一致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

2022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這是我國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標志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重要實踐成果。規劃對新時期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優化方向、“3+N”主體功能分區、相關配套政策制度等作出一攬子部署,提出構建承載多種功能、優勢互補、區域協同的主體功能綜合布局,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隨后,在2017年北京、上海總體規劃已批復實施的基礎上,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空間規劃獲國務院批復,約83%的市級總體規劃和84%的縣級總體規劃獲批準實施。

“三區三線”勾勒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底版——

“三區三線”是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三條控制線的陸域圍合區域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46%,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生態空間如同樹根,是推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根脈所在;農業空間如同樹干,支撐起民族發展的未來;城鎮空間如同樹冠,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為處理好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貢獻了“中國方案”。

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現從無到有、從土地到空間的歷史突破——

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覆蓋生態、農業、城鎮空間的全域全要素全流程用途管制制度體系初步形成。土地計劃管理和用地審批改革不斷深化,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改進基礎指標分解方法,實行計劃分類保障,落實要素向優勢地區傾斜,進一步增強省級統籌能力,保障項目合理用地需求。出臺系列要素保障政策,全力保障重大項目合理用地用礦用海,改進優化用地報批,深化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不斷提高審批效率。

2023年2月以來,自然資源部審批通過重大項目用地預審401個,涉及用地110222.04 公頃,涉及投資47442.52億元;報國務院批準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945個,批準用地236713.45 公頃,涉及投資77658.09億元;批準先行用地254個,批準用地11037.7251公頃。報國務院批準用海項目58個,批準用海面積約21377公頃,涉及投資約6822億元,以要素保障之“進”,助力發展大局之“穩”。

行長久之策: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要堅持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以‘雙碳’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

殷殷期望化為強大動力,自然資源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資源節約工作有關部署要求,健全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制度,統籌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建設,努力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保護生態環境的管理和利用模式,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策略之一。自然資源部全面加強自然資源節約工作,持續推進土地、礦產、海洋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鼓勵地方廣泛深入探索節約集約利用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

“盤”出新空間。自然資源部圍繞盤活利用存量用地持續創新,聚焦低效用地再開發,從規劃統籌、收儲支撐、政策激勵、基礎保障4個方面支持15個省市的44個城市(區、縣)試點探索創新。嚴格開發區節約用地要求,推動開發區整合優化。修訂發布工業、光伏發電站、石油天然氣等5項土地使用標準。2012年以來,全國“地耗”下降接近45%。

“增”出新動力。自然資源部建立健全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堅持既算“增量”賬、更算“存量”賬,著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施計劃指標配置與處置存量土地掛鉤,有效調動了地方盤活存量土地的積極性,走出一條優先使用存量土地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不斷完善,累計建成10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50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開展95個綠色勘查示范項目試點示范和應用推廣,陸續發布125種礦產資源“三率”指標標準,遴選發布了8批共1011項次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動資源利用逐“綠”而行。

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取得新突破。堅持節約優先、存量優先,出臺優化養殖用海管理、規范海上光伏發電項目用海管理政策文件,不斷規范行業用海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印發海域立體分層設權政策文件,推動海域管理模式從“平面”向“立體”轉變;發布核電溫排水、海港碼頭節約集約用海標準,持續推動海洋資源高效化、集約化利用。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秦嶺深處、長江沿線、洱海湖畔、祁連山麓的串串足跡,都印下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生態保護修復的濃濃情懷,這其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是一以貫之的重點。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我國正在建立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科學布局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首批設立的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5個國家公園生機盎然。對9000多處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實現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加快建立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

——構建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戰略格局。自然資源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北方防沙帶、東北森林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三區四帶”為主體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統籌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自然資源部圍繞“三區四帶”統籌布局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統籌各類生態要素,按照流域等相對主要的自然地理單元,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實現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以“中國山水工程”為引領,自然資源部統籌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在福建廈門,經過長期系統治理的筼筜湖成為國內少見的中心城區紅樹林生態濕地景觀帶,實現了從臭水湖到“城市會客廳”的生態蝶變。

在山城重慶,為保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山水工程,渝北區全面關閉銅鑼山礦區采石礦,統籌開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統修復,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在山東老區,沂蒙山山水工程東汶河流域以小流域為單元,突出整體修復涵養水土,上游下游聯動治理、山上山下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沂蒙老區再煥新顏。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預計到“十四五”末,我國將再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面積700萬畝以上,再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面積190萬畝以上,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整治修復海岸線400公里、濱海濕地30萬畝。

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新變化,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護民生之利:維護資源資產權益

“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悠悠民生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在心。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對于激活農村土地要素,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促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3年3月1日,自然資源部明確“二三二”原則,正式啟動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聯合相關部門出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示范文本》《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監管協議示范文本》《關于延續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政策的通知》《關于做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相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完善拓展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中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功能,充實“政策工具箱”。

試點工作自2023年3月啟動以來,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各試點地區合計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719宗,宗地面積達13138.76畝,成交金額達185.2億元,入市土地累計帶動產業投資規模達1441.57億元,累計提供就業崗位達39645個,累計增加工資性收入達11.39億元。

通過改革,試點地區探索建立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的交易規則和服務監管制度,在入市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為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奠定了基礎。試點地區鄉村產業土地供給持續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更強,農民腰包更鼓、獲得感更足。

產權明,則主體活、要素活、市場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的新要求。

破題、解題,出卷、答卷。自然資源部從產權入手,以完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為重點,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以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為基礎,為自然資源資產查清“量”、確好“權”、算好“價”、厘清“責”,加快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不斷完善,自然資源“家底”更清楚——

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不斷完善,統籌推進林草水濕專項調查,實現一張底圖管空間管資源。組織開展全國自然資源監測,利用衛星遙感影像等技術,建設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和數據庫管理系統,實現立體化統一管理,形成自然資源調查監測一張底版、一套數據。

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提速增效,產權保護更有力——

不動產登記便利化改革持續深化,全國設立不動產登記、交易和繳稅“一窗受理、并行辦理”綜合窗口1.2萬多個,一般登記和抵押登記實現5個工作日內辦結。全國2100多個縣市實施“交地即交證”“交房即交證”“竣工即交證”“抵押即交證”,累計頒發632.3萬本證書,惠及1454萬企業和群眾。深化不動產登記“帶押過戶”改革,累計辦理26.8萬件業務,涉及金額3736億元。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成果更新匯交全面完成。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扎實推進,121個宅改試點地區圓滿完成登記頒證任務。土地承包經營權正式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登記頒證規范有序開展。

有序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國家層面,上海崇明東灘國際重要濕地、根河等5個國家重點林區實現完成公告登簿,為濕地、森林資源有效監管、嚴格保護和所有者權益行使提供產權支撐。地方層面,江蘇、山東、江西等20個省份完成52個自然保護地、134個河流湖泊、31個森林、2個濕地、1個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1個無居民海島等共計221個重點區域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

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淬煉“真經”,資源資產權責更明晰——

頂層設計明確方向。自然資源部成立以來,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著手構建統一行使所有者職責的制度體系和政策框架,針對什么是所有者職責,首次提出“主張所有、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落實權益”五方面二十個字的核心內涵;針對如何行使所有者職責,提出了自然資源資產“由誰管—有什么—值多少—怎么管護—如何配置—收益怎么實現—如何監督—對誰負責”的管理鏈條,并謀劃建立委托代理、清查統計、資產核算、儲備管護、資產配置、收益管理、考核監督、資產報告等管理制度,為試點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重要制度取得突破。構建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行使模式,自然資源部直接行使一部分,委托地方政府代理行使一部分,分別編制各自行權履職的自然資源清單,明確權責邊界,在試點范圍內,第一次針對每一項自然資源資產確定了產權主體,回答了總書記提出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的問題。部署在全國范圍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工作,摸清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家底。探索編制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在此基礎上,圍繞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鏈條和制度框架,強化整體保護、推進配置創新、拓寬“兩山”轉化,有效維護和落實了“所有權人權益”。

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加快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基礎更扎實——

在全面總結委托代理機制試點經驗和成效的基礎上,自然資源部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以明晰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為基礎,以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為抓手,以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為落腳點,從明晰產權、整體保護、合理利用、摸清家底、完善監管等方面,將試點成熟的做法及時上升為制度成果,加快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推動實現自然資源資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又添新例,“兩山”轉化路徑更寬闊——

江蘇省常州市鄭陸鎮整理資源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山東東營開展鹽堿地生態修復及生態產品開發經營……各具特色的“兩山”轉化“方法論”,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

蹄疾步穩的扎實推進,改革舉措串點成線,框架結構日漸清晰,一個更為系統、更具韌性、更有活力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正在形成。

“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吹響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號角。“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決定》錨定關鍵領域,凸顯改革銳度。

征途如虹,浩蕩前行。展望未來,自然資源部將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的改革藍圖,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揚奮進,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新的起點,新的部署,新的出發.......

文章轉載:自然資源部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平安之海 incentive-icons
平安之海
自然資源部海洋減災中心
650文章數 47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两当县| 临沂市| 宁陕县| 彰化县| 甘谷县| 板桥市| 尚志市| 克东县| 荆州市| 贵定县| 元江| 上杭县| 巴东县| 合江县| 柞水县| 伊吾县| 玉龙| 孝义市| 奉贤区| 韶关市| 阳春市| 阳山县| 含山县| 武宁县| 内黄县| 永新县| 沈阳市| 榆社县| 和顺县| 芒康县| 天等县| 齐河县| 青浦区| 伊宁市| 改则县| 得荣县| 龙口市| 宜兴市| 山丹县|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