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里,明朝在開國之后,先是以南京為都城。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皇權之后,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然后大明的都城就一直在北京了。
《大明地圖》上的北京順天府和南京應天府
其實則不然,先來看幾個記載,在明朝官方所修的《大明一統志》與明朝何喬遠所著紀傳體史書《名山藏》中對“南京”中均這樣記載:
……正統中以北京為京師,遂以此為南京。
而明末清初的地理歷史學巨著《讀史方輿紀要》也這么說:
……正統以后遂以北京為京師,而南京為陪都。
“正統”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他和成祖朱棣之間隔著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2位皇帝。至于上述所說的“正統中”,今天已證實是正統六年,即1441年,此時距離朱棣去世的1424年已經有17年之久了。
另外在《明史·仁宗本紀》有這么一段記載:
(洪熙元年)戊戌,將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復北京行部及行后軍都督府。
意思是明仁宗朱高熾的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高熾下詔都城還于南京,而北京為“行在”,即陪都。
1547年《大明輿地圖》中的北京和南京
什么?老子死后,兒子立即就遷都回了南京?如果這么計算的話,到正統年間再遷都回北京,這段以南京為都城的時間長達16年。
那么為什么明仁宗朱高熾在他父親“尸骨未寒”之時就著急忙慌的遷都回南京呢?
相比朱棣,朱高熾的政治“基本盤”在南京?!熬鸽y之役”之后,直到正式遷都北京的永樂十九年(1421年)的19年間,朱高熾一直生活在南京,特別是在永樂八年(1410年)、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親征韃靼和瓦剌期間,當時已是皇太子的朱高熾一直以“監國”的身份在南京處理政事,并且保證了朱棣征戰之需,朱高熾在南京占據了地利、人和方面的優勢。因此,朱高熾初接皇位,無疑會有這方面的考慮。
此外,據明史記載,朱高熾身體較差,已經適應了南京的氣候,從這一方面講,也未必不是他要求遷都的一個原因。
果然,由于身體不好,朱高熾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接任皇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駕崩,僅當了十個月的皇帝。他駕崩的時候距離他下詔遷都的時間,也僅過了一個多月。
明萬歷二十三年《天下輿地圖》中的北京和南京
雖然朱高熾死了,但是他的詔書已經下了,國家就得執行,哪怕遷都的行為沒有進行,大臣及各個衙門仍舊還在北京辦公,但是國家的首都已經在南京了,北京僅是“行在”。
朱高熾的“接班人”是宣宗朱瞻基。老子定的政策,兒子當然不能隨便更改,雖然名義上都城不在北京了,但是事實上卻并沒有什么兩樣,朱瞻基在位期間仍然延續了朱高熾駕崩時的狀態,繼續把北京當“行在”,留在“行在”辦公。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有名義上正統的都城,但皇帝及國家辦事機構老在“行在”辦公也不是個事啊。這種狀態終于在明英宗朱祁鎮的“正統中”得到改變,朝廷終于正式宣布都城為北京,南京為陪都。
都城名義在南京,事實上在北京的狀態長達16年之久。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