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本文內容是對北交所市場的真實觀察和記錄,是對高質量建設北交所的殷切期盼,無意冒犯任何人。
今天是2024年8月26日星期一,而下周一就是9月2日,官宣設立北交所的三周年紀念日。
當此時,一個念頭卻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久久不去:我們該拿什么慶祝北交所設立三周年?
第一,北證50成份指數。
2023年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時,北證50成份指數是1082.68點。
今天開盤前,北證50成份指數是648.39點。
北證50成份指數的基準點位是1000點。
我們來做個1000以內的加減乘除法,不會算的朋友可以在裙里或文章底部留言詢問我。
1082.68*(1-X)=648.39,X=多少?X=40.11%
北證50成份指數截止到今天開盤前,今年跌幅是40.11%
1000*(1-X)=648.39,X=多少?X=35.16%
北證50成份指數截止到今天開盤前,較1000點的基準點位跌幅是35.16%
也許你會解釋說:北證50成份指數是因為去年底暴漲太多基數太高了。
但你靜下心來想想:北證50成份指數的基準點位是1000點,去年底收官日的1082.68點真的很高嗎?
如果去年底的1082.68點太高了,那現在的648.39點是不是略低了?
第二,北交所的日成交金額(交易活躍度)。
北交所之前的日成交金額很低,但在去年底是穩定在了100億元上方。
現在,北交所的日成交金額主要集中在30多億元左右,我們得加緊找錢啊!
我們有必要實事求是的想想:國內公募、私募、險資、社保資金等資金規模那么大,為什么他們不積極支持高質量建設北交所?只想讓中小投資者掏錢?
第三,北交所上市公司的總家數和總市值。
今年我沒有做過這種統計,直到周末查資料寫這篇文章我才發現:我被震驚到了!
貼兩張圖,大家應該看得懂吧?
第一張圖是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官方公布的數據統計:全部8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合計是2886.94億元。
第二張圖是2024年8月23日(上周五)北交所官方公布的數據統計:全部25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合計是2922.97億元。
好了,我們再來做兩道數學題。
2922.97-2886.94=多少?36.03
250-81=多少?169
對比北交所開市首日(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如今已新增上市公司169家,而全部北交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只增加了36.03億元。
即使按每家上市公司公開發行上市融資1億元,公司也從市場拿走了169億元,實際上遠遠不止。
新增的16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是多少呢?
我沒有統計,但肯定不止36.03億元。
消失的市值是多少?消失的市值去哪里了呢?消失的市值又是誰承擔了?
第四,北交所依然缺乏優質上市公司。
我完全能理解想要吸引更多優質上市公司來北交所上市,既需要持續引導,也需要時間,難度極大。
尤其,今年IPO政策變動較大,難度就更大了。
但我確實不是很明白到底什么樣的公司可以上北交所?
我看到一些挺不錯的公司撤回了上市申請,看到一些一看就很一般的公司居然上市了,也許有我們不知道的原因或問題吧,畢竟滬深A股IPO市場也是這樣,上市是一門玄學。
但我真的希望:能有一些發展前景大的公司來上北交所,而不是“小而美”的傳統公司來北交所慢慢變老。
“專精特新”就真的是創新型中小企業嗎?
也許只是“專”?
“螺螄殼里做道場”的企業給投資者帶來的只會是價值的慢慢消亡。
即使看似增加了體量,但對北交所的市場建設是沒好處的,反而會讓資金避而遠之,劃不來的。
另外,對于上市前業績突然暴增的企業真的要小心點,尤其是營收變動不大但凈利潤暴增的,大概率都是做出來的巔峰。并且準備在巔峰上市后業績跳水的,初心都是對北交所市場和投資者滿滿的惡意。
傷人、傷市場,更傷監管層的公信力。沒必要。真沒必要。
第五,中小投資者的投資收益?
額,好像沒有,就這樣吧。
我愛北交所,我對北交所愛得深沉,所以才會逐鹿大北交!
我寫這篇文章只是想試著復盤北交所發展過程中的得與失,加強做得好的,改正做得不好的,為推進北交所的高質量發展盡一份微薄之力。
北交所現有700多萬開戶的合格投資者,相比當初推出精選層時應該增加了十倍,這是巨大的成就。
現如今,大量合格投資者對北交所的市場建設和發展極為關心,也提出了他們的寶貴意見。
我覺得吧,不管對與錯,不管是否可行,聽聽總沒壞處,你覺得呢?
1、920號段全面替換和實施,存量和增量一樣,都是920。
2、現在的北交所新股股票都是精挑細選,好中選優,完全有必要且應該一視同仁的實行滬深市場行之有效的市值配售。
3、既然是好中選優、精挑細選的優質上市公司,所以就不存在通過人為設置門檻來保護投資者了。因此,投資者開通北交所權限的門檻應該和創業板一樣!
4、北交所應改為市值打新,而且是北交所的市值,從而體現公平性。投資者持有北交所的市值越大,中新股的機率越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不持有北交所市值,不投資北交所市場,卻可以享受北交所新股的紅利,這是強盜邏輯。
5、明確北交所退市制度、造假處罰和賠償制度,上市一年就虧損的公司不少了,應該追查公司當初上市材料的真實性并追究責任。
6、新三板轉北交所門檻放低,,能轉盡轉,由投資者自己甄別把握。特別是上北交所的公司必須是在新三板掛牌滿一年且有效成交且充分定價,經過市場考驗的。只掛牌無有效成交的過渡性假掛牌公司不能轉北交所。因為只有在新三板有效交易達到一定的量,才能有效避免上市首日被暴炒,然后漫漫熊途的下跌路。
合格投資者的情真意切啊,我要哭了。
7、北交所門檻放開,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用保護投資者的名義設置門檻,一方面限制了投資交易本身的開放性,另一方面反而成了精準收割,讓投資者質疑門檻背后的動機。
8、信息要充分披露,不要以會引起市場波動為理由,信息披露不充分。
9、破發的上市公司或高管應加強回購和增持。
10北交所市值+現金打新最合理。
11、北交所可以試點散戶T+0,機構T+3,警惕量化交易。
12、降門檻,增加活水。
13、盡快發行北交所ETF指數基金。
14、玩了兩三年北交所,至今未發現機構大規模入場,原因在哪里?
15、希望北交所市值打新,不然的話低風險套利資金利用資金優勢幾乎無風險打新,中簽后立馬反手賣出,非但沒有引入資金,還從北交所抽走了資金,賺走了收益。
16、北交所新股不論是現金還是市值打新,都會遇到老股首日拋壓的問題,希望出臺老股限售措施。
17、提供北交所的互動易平臺,增強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直接溝通。
18、對上市公司行業要有限制,優先支持科技企業,寧缺毋濫。
19、上市后業績馬上變臉的公司該嚴懲。
20、進一步降低北交所的交易費用。
21、轉板上市還有嗎?
下周一就是北交所設立三周年的紀念日了,我們是不是該為北交所做點什么?
免責聲明:本文(報告)基于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或受訪人提供的信息撰寫,但《逐鹿大北交》及文章作者不保證該等信息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在任何情況下,本文(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