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我國農業領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農業勞動力規模不斷減小,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據統計,過去30年間,我國農業勞動力累計減少超過1.4億人,55歲及以上農業從業人員占比已超過三分之一。面對這一緊迫現實,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實現智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智慧農業,又稱工廠化農業,是一種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采用工業化生產方式,實現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超前農業生產方式。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版智能農業項目商業計劃書》顯示,盡管我國智慧農業行業市場規模仍較小,應用滲透率尚不足1%,但市場潛力巨大。2021年我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約為685億元,2022年已增長至754億元,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農業勞動力現狀與挑戰
端牢中國飯碗是國之大事,保障糧食安全事關發展全局。
長期以來,農業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快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背景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正經歷深刻變革。一方面,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導致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文化水平低等問題日益凸顯,進一步加劇了農業生產的困境。
農業勞動力的減少和老齡化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還制約了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發展。例如,老年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大多只能維持基本耕作,對于套種、復種等高效生產模式無暇顧及,導致農業耕地利用率下降,糧食產量受到影響。此外,農業勞動力收入水平偏低、工作環境艱苦也是導致年輕人不愿從事農業勞動的重要原因。
面對嚴重的緊迫現實,不少地方開展了無人化智慧農場建設的探索,為解決未來誰來種田、如何種好田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面臨很多的困難和挑戰。
科技手段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
面對農業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的挑戰,科技手段成為破解難題的關鍵。視頻監控、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地理信息技術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正逐步構建起智慧農業的新生態,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視頻監控技術:守護農田安全的“千里眼”
在農業種植過程中,財產安全防范問題不容忽視。隨著視頻監控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場、農田開始引入高清攝像頭,它如同“千里眼”一般,為農民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的監控服務。這些攝像頭不僅具備防水、防塵、耐候性強等特點,還具備防抖功能、極大地提升了監控畫面的穩定性和清晰度。在農田等戶外環境中,由于風力、震動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監控設備往往會出現畫面抖動、模糊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監控效果。而具備防抖功能的監控攝像頭,通過內置的穩定系統或算法,能夠有效地抵消這些外部因素的干擾,確保監控畫面的穩定流暢;很多攝像頭都具備紅外夜視功能,它是視頻監控技術在夜間或低光照環境下進行監控的關鍵技術,在農田安全監控中,夜視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夠在夜間或光線較暗的條件下,提供清晰的監控畫面,具有更細膩的畫質和較低的噪點,且可以在不依賴外部光源的情況下實現夜間監控,保證24小時的連續工作,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
通過視頻監控系統,管理人員可以遠程查看農田的實時情況,及時發現并處理非法入侵、病蟲害等問題。同時,系統還能對獲取的圖像和視頻進行智能分析,快速識別異常情況并發出警報,能夠實現對農田的實時監測和智能預警,有效降低了財產損失的風險,提高農場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農業的“神經末梢”
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正逐漸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它通過各類傳感器和智能終端設備,實現了農業生產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智能控制。在農田監測方面,可以實時監測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參數,以及農作物的生長狀況,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通過結合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對農田灌溉、作物生長、病蟲害防治等環節的智能分析和預測,農民可以精準合理安排灌溉、施肥等農事活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智能灌溉系統就是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一個典型應用。該系統通過監測土壤濕度,并根據農作物生長狀態和土壤水分情況進行自動調控,精準地給予植物所需的水分,避免了過度灌溉和水資源浪費。同時,智能灌溉系統還能降低土壤侵蝕風險,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大數據技術:農業生產的“數據金礦”
大數據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和強大的分析工具。通過衛星圖像、傳感器等設備收集的氣象、農田、作物等數據,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精準管理和優化決策。在種植管理方面,大數據技術可以分析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水分和養分等環境參數,合理安排灌溉、施肥、通風等農事活動,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在養殖管理方面,大數據技術可以根據傳感器的監測信息預測牲畜和水產的生長速度與健康狀況,優化飼養管理方案,提高養殖效益。此外,大數據技術還可以應用于育種、病蟲害預測、市場預測等多個領域,為農業生產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支持。
地理信息技術:農業資源的“精準地圖”
地理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同樣不可忽視。通過衛星導航、遙感等技術手段,地理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對農田、水資源、氣候等農業資源的精準測繪和定位。這些精準數據為守護農田提供了重要依據。比如,通過視頻智能AI算法,當有區域發生耕地占用、破壞等異常情況,設備將實時識別、分析并通過平臺及時告警,值守人員根據平臺給到的位置信息,就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理。
在精準農業技術方面,地理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對農田的精準測繪和定位,精確制定農業生產方案。通過精準播種、精準施肥和精準灌溉,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資源使用效率。同時,結合無人機航拍和衛星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還能實時監測作物生長情況,及時發現病蟲害和營養缺乏等問題,為農民提供及時的防治指導。
在農業資源管理方面,地理信息技術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構建農業資源數據庫,整合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各類農業資源信息,可以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全面管理和優化配置。例如,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可以繪制出農田的土壤類型、肥力狀況、灌溉條件等詳細信息,為農民提供科學的種植建議。同時,結合氣象數據和作物生長模型,可以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氣候變化趨勢,幫助農民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智慧農業助力可持續發展
智慧農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有效緩解農業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問題,還能夠推動農業向更加高效、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具體來說,智慧農業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通過視頻監控、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智慧農業實現了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精準管理和智能控制。這不僅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例如,智能灌溉系統可以根據土壤濕度和作物需水量自動調節灌溉量,避免了傳統灌溉方式中的水資源浪費;智能施肥系統可以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養分狀況精準施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吸收效率。
(二)推動農業現代化
智慧農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農業生產逐漸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這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還促進了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例如,通過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將農業生產與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相結合,可以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農產品服務。
(三)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智慧農業的發展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利用。通過精準農業技術和生態農業模式的推廣應用,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同時,智慧農業還注重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農業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保護。例如,通過建設有機廢棄物處理設施和生態農業示范區,可以實現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通過推廣生態種植和養殖技術,可以構建起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循環。
最后
面對農業勞動力減少和老齡化的嚴峻挑戰,智慧農業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解決之路。
通過視頻監控、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地理信息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的應用,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精準管理和智能控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利用。
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支持,智慧農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