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西頻道
人民網記者 段思齊
“過去巡田靠腳力,現在種地看屏幕。”盛夏7月,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南唐鄉云唐村的田野一碧千里,微風拂過,玉米葉沙沙作響。一旁,山西邦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邦正農業”)的職工張正濤握著遙控器,目送無人駕駛農機駛向田壟深處。
“這家伙自動化、效率高,維護也簡單。解放出來的勞力,能更專注田間精細管理。”張正濤展示著遙控器上的操作界面感慨。說話間,無人農機正按預設路線精耕細作。
行駛在田間的智能農機設備。
全天監測預警、水肥一體化、無人機噴藥、智能播種……在翼城縣廣袤的田野間,這些曾經看似遙不可及的“黑科技”,如今已成為農業生產的“標配”。昔日農民彎腰揮汗、靠經驗耕作的場景逐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數字化大屏上跳動的數據曲線。
數據顯示,翼城縣已有6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覆蓋萬畝良田,46個智能監測點如同大地的神經末梢,將90%準確率的農情數據實時傳回指揮中心。智慧農業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傳統農耕,讓希望的田野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走進邦正農業的物聯網控制室,負責人秦晶晶輕點鼠標,遠程啟動農田自動灌溉技術,讓水源精準送達作物根部。“一個系統,農情盡在掌握。”他凝視著屏幕上的實時灌溉數據說,“精準作業讓粗放變精細,產量、質量雙飛躍。”
翼城縣小麥玉米智能農場綜合管理系統。
空中傳來無人機的嗡鳴。“飛行員”張振華通過平板電腦發出“一鍵巡航”指令,搭載多光譜成像儀的無人機開始自動巡檢。“蟲情、草情、土壤墑情,瞬間精準捕捉。”他指著光譜分析圖上閃爍的色塊解釋,“變量植保作業如同精準手術,哪里需藥、用多少,一目了然。”
放眼沃野,從大田到大棚,從種植到養殖,5G、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在逐步讓管理更智慧、生產更精準。
智慧農業的效益正在轉化為真金白銀。翼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志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智能灌溉節水約30%,肥料利用率提升5%,生產成本降低15%,優質農產品產出率突破80%,累計助農增收超500萬元。“這不僅僅是設備的升級,更是農業生產方式的質變。”
面向未來,智慧農業的藍圖正在延展。邦正農業董事長張正田計劃深化校企合作培育新農人,引進無人駕駛系統優化產業鏈。王志剛則表示要打造智慧農業服務平臺,為農戶提供從技術咨詢到產品銷售的一站式服務,同時引進智能農機裝備等尖端技術。
智慧農業系統。
當衛星遙感凝視每一寸土地,當云計算解析每一株作物的需求,翼城的田野正經歷著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歷史性跨越。在這片孕育華夏農耕文明的土地上,一場由數據和算法驅動的農業革命,正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科技動能。(攝影:人民網記者 王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