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旅”融合發展,正在成為布局農業全產業鏈的重要路徑。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融合從政策倡導進入系統性推進階段,并將農業現代化與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列為重點任務。
城投公司搶占“農業+”新賽道
城投公司依托政策紅利與資源整合優勢,通過撂荒地開發、智慧農業示范園建設、農旅融合項目運營等路徑,延伸“種植—加工—文旅”全產業鏈,以科技賦能與綠色轉型重塑鄉村產業生態,實現農業增效與城鄉協同發展。
安徽省等省份出臺專項政策,鼓勵文旅與農業、科技等產業跨界融合,支持城投公司通過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參與田園綜合體、民宿集群等項目。政策紅利不僅體現在資金扶持上,更體現在土地流轉、稅收優惠等資源配置的傾斜,例如廣東省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明確支持農文旅項目的用地指標。
消費端的升級浪潮也為農業附加值提升打開空間。數據顯示,2024年鄉村旅游市場規模突破9000億元,其中80后、90后客群占比超60%,“輕旅行+深體驗”成為主流需求。增城農投集團創新推出“絲苗米稻田定制”模式,用戶通過小程序認購稻田收獲權,不僅能獲得定制化農產品,還可參與插秧、收割等農耕體驗,單項目帶動戶均增收3萬元,驗證了“訂單農業+文旅”模式的市場潛力。
城投公司的獨特優勢在于整合資源的全產業鏈能力。湖北梁子湖區城投以花海資源為核心,開發菜籽油、蓮子米等深加工產品,并搭建線上銷售平臺,線上銷售額占比達40%;同時推出文化研學、米食嘉年華等活動,年引流超30萬人次,形成“一產奠基、二產增值、三產引流”的產業閉環,將農業產值從傳統種植環節向加工、服務領域延伸,整體附加值提升200%以上。在2022年,通過這個農旅融合項目,共種植大豆2900畝、向日葵300畝、湘蓮800畝、水稻800畝。城投公司與東溝、梁子、沼山3鎮沿東梁子湖的9個村支部簽訂協議,構建“支部+村投+國有企業”多元開發新格局。
運營能力與環境保護的雙重考驗
盡管前景廣闊,“農業+”仍面臨多重風險。同質化競爭成為突出問題:低端農家樂、采摘園等項目盲目跟風,導致產品結構趨同,約30%的鄉村旅游項目因缺乏特色陷入“一次性消費”困境,復游率不足10%。此外,土地合規與生態保護壓力日益凸顯,農文旅項目必須嚴守耕地紅線。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寧海街道海滸社區位于星云湖畔,曾是當地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近年來,隨著星云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面對這一挑戰,海滸社區積極探索轉型之路,通過創新性地發展農文旅融合模式,成功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面對“要生態還是要飯碗”的抉擇,海滸社區創新“黨組織+村辦公司+農戶”三級聯動機制,以“煙糧協同”種植模式重構生態農業版圖。通過土地流轉整合零散耕地,建成連片沿湖生態區,構建“烤煙+水稻、蠶豆、鮮食玉米等”的多元輪作體系,同時配套推廣水肥一體化、“四蟲一劑”(四類天敵昆蟲是指:夜蛾黑卵蜂、捕食螨、叉角厲蝽、蚜繭蜂(或煙蚜繭蜂);一劑生物農藥是指,煙草內源抗病毒制劑)和全程機械化等綠色生產技術,每畝田節水達40%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同比下降50%,農戶畝均收入提高10%以上。
當前,投資回報周期長與運營能力成為“農業+文旅”發展的短板,農業項目普遍具有投資大、回報慢的特點,陜西商洛某民宿項目需20年運營才能收回成本,并且依賴專業團隊管理。這也表明,構建“農業+文旅”新生態,要改變“重投資、輕運營”的傳統思維,建立起科學的產業運營體系。
模式創新成為破局關鍵
廣東增城“云上稻田”項目采用輕資產運營模式,用戶支付定制費用后可獲得專屬稻田收割權、農產品配送服務及全年研學體驗權益,二次消費轉化率達35%;陜西商洛張峪溝項目通過“土地入股+保底分紅”機制,吸引村集體和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同時降低土地流轉阻力,項目落地周期縮短40%。此外,四川蒲江城投依托柑橘種植基地建設中央廚房,開發果汁、果脯、預制菜等產品,并通過電商平臺拓展全國市場,線上銷售額年均增長120%,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增值。
近年來,甘肅省慶城縣立足豐富的農業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白馬鋪鎮把“農文旅融合”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慶陽市“以文塑旅、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深挖資源稟賦,放大特色優勢,在王畔村高標準打造“以蘋果產業為核心,以農文旅融合為載體,能人帶頭、全民參與”的“一心兩軸三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村。
同時,深挖歷史文化富礦是慶城縣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慶城縣全力打造岐黃周祖文化品牌,啟動實施岐黃周祖文化旅游區國家5A級景區創建,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下,“農業+文旅”正成為鄉村建設的新支點。通過政策賦能、科技驅動與模式創新,將涌現出更多“農業+文旅”融合發展的區域品牌,將“農業+”的藍圖轉化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路徑,實現城鄉協同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李曉丹
宏觀經濟研究院秘書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