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魯網文化頻道,因為怕到時候丟失了,我也沒有存檔,故轉載之)
魯網8月2日訊 2022年7月29日,國際易學聯合會地理環境科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佛學研究員唐清元先生與數位文化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前往九華山風景名勝區學習,就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工作與當地的負責人交流并達成共識。
此次在附近村的負責人張書記的陪同下,大眾去了肉身殿、百歲宮、天臺景區,下午走訪了九華山山腳下的松樹庵。
自古九華山風景區以地藏信仰為主,僧廟99座,常開放者有93所,除了常見的化成寺、肉身殿、百歲宮、甘露寺、旃檀林、天臺寺、上禪堂,還有祇園寺、半山腰的慧居寺等等,這些都是國家級的重點寺廟。九華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中肉身最多、廟宇最多的景區,這里自古以來香火興旺,信徒絡繹不絕。
九華山風景俊美,古跡甚多,為考古發現和文化修學及傳統文化的弘揚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天臺景區)
(地藏肉身寶殿)
肉身寶殿傳說是金地藏的肉身安葬地,是一位來自新羅的王族金喬覺在九華山修持數十載,99歲圓寂,尸身不腐,是九華山第一座肉身菩薩。由此可見九華山信仰之風始于金喬覺圓寂之后。
肉身菩薩是九華山的神秘文化,得道高僧才會肉身不腐。自唐朝以來,據說九華山圓寂的高僧遺體都會保存一段時間,待其造化,但是最后成就真身的卻很少。九華山屬于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環境不具備產生木乃伊的自然條件,有一些醫學專家對這些僧人留下的肉身進行過研究,并沒有發現有任何的藥物處理,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九華山上有據可查的肉身有14尊,在上世紀1966-1976年期間毀壞5尊,至今還存有9尊。建國以來(截止于2022年),成就了七尊肉身。如:雙溪寺的大興堂的91歲圓寂的大興禪者;上禪堂肉身寶殿地藏殿內的87歲圓寂的慈明禪者;旃檀林寺古大雄寶殿內64歲圓寂的明凈和尚;通慧庵內84歲圓寂的住持仁義師太;九華山杜村鄉松樹庵的寬德法師,現供奉于松樹庵內;天臺寺的普文和尚77歲圓寂,供奉于青陽縣廟前鎮天臺寺內;甘露寺藏經樓下的禪堂內供奉的慧成法師,是九華山最近的一尊真身菩薩。
松樹庵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杜村鄉長垅村,根據縣志及相關古籍記載,該庵堂初為一亭,為清王南塘所修建,當時稱“一松亭”,后改稱“松樹庵”。同治初年,僧廣成和尚復興。1928年—1942年,悟道和尚為住持,重新修繕。1967年,歷史原因,拆庵改建為杜村林業中學。1990年,重新恢復為佛教尼眾道場。1994年,僧寬德來九華山,于祇園寺受具足戒,后經曉悟法師介紹到松樹庵常住。寬德廣結善緣,多方募捐籌款,于1998年建成100多平方米的新廟宇。1998年起至2022年農歷2月19日,住持為廣妙尼師(于2022年觀音誕辰圓寂)。
松樹庵
(寬德法師)
松樹庵面積不大,寺內真身即為寬德法師,在九華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得知寬德法師的一些個人信息。寬德(1942~1999),當代僧人。俗名于寶川,黃梅人,出家前為黃梅縣原種場沙河分廠職工。早年喪妻,在湖北省蘄春縣大竺寺拜演恒法師剃度出家,易名寺源,法號寬德。寬德和尚嗜好讀書,以頌《金剛經》為主,生活清貧。
1999年農歷四月間,寬德和尚不思飯食,偶爾喝幾口葛粉糊,同年四月二十九日,寬德和尚圓寂,坐缸滿三年六個月零十六天。2002年農歷十一月十七日彌陀誕日開缸,肉身不腐,頷首閉目,面呈金黃色,頭發烏黑發亮,栩膝盤腿,跏趺如初。
現今因松樹庵的住持圓寂,交接事宜尚未完善,大殿緊閉,只有一居士在守護廟宇,無法直接謁見寬德法師真身,但從大殿中的縫隙能看到全貌。張書記為免遠道而來的大眾遺憾,將松樹庵一些寶貴的照片一一發送給每一個人。
周敦頤先生曾說: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覺覺后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在無盡的歲月長河中,信仰最初始于對未知時空的恐懼,依賴于自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又教我們回歸本性,宗教也罷,文化也罷,用一種工具使人了解自然和尊重自然,體悟大道,這恐怕才是圣人立教的本懷。作為我們凡人,保持一分謙卑的心態就難能可貴了。(本網記者)
責任編輯:劉汲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