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英國航空宣布停飛北京航線,這一舉動再次將中歐航空推上風口浪尖。
在此之前英國第二大航天公司——維珍大西洋航空也宣布上海到倫敦航線停飛。
而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三十多個航天公司都先后發布了對中航班停飛的消息。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與海外的交流不斷增加,按道理來講,應該是航空公司的香餑餑。
為什么突然之間中國航線就成了燙手山芋呢?
而在當前國際形勢緊張的背景下,不少人開始懷疑歐洲各企業停飛中國是出自政治因素的考量。
如果是這樣的想法,那么確實是大錯特錯。
大部分歐洲企業停飛中國,其實是出于經濟因素的考量。
因為對他們來說飛向中國的航班獲利驟降,他們必須要通過停飛的手段來調整、保障自己的收入。
一、對中航線停飛
從疫情開始,其實中國和歐洲方面的航線就已經在不斷減少了。
但是當時是出于防控疫情的需要,所以對于出入境管控嚴格。
因此對于中航線的減少,我們也能夠理解。
可現在疫情已經結束,歐洲各國應該做的不是盡量的增加收入,彌補多年疫情的損失嗎?
事實卻與想象背道而馳,歐洲近30個航天公司紛紛提出停飛中歐航線,即便沒有停飛,也換成了更小的客機。
歐洲航天公司的做法令人震驚,不少人都想知道歐洲航天公司究竟為什么這么做?
難道他們不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市場嗎?當然不是這個原因。
宣布對中航線停飛的幾家公司基本都是成立多年的老牌航天公司,他們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就放棄深耕多年的中國市場。
不少人認為可能是因為中國發展速度太快,與歐洲各國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
所以歐洲航天公司才會出現大量航班停飛的情況。
但是事實恰恰相反,歐洲航司停飛中國航線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原因。
第一個是因為飛向中國的需求減少,繼續航線會給歐洲各航司帶來經濟損失。
從整體來看,這和整個歐洲的經濟衰退有關系。
這幾年來歐洲整體的發展都不算太好,大部分國家都處于經濟倒退通貨膨脹的情況。
而身處其中的老百姓,每天要面對的就是不斷高漲的物價,能夠拿出閑錢出國旅游的人減少。
經濟放緩的弊端反映在航空行業上就是客戶需求減少,航線開始虧空。
曾有經常往返中英兩國的網友說,往返中英兩國的客機乘載的客人幾乎都不多,有的時候還會出現一排沒人坐的情況。
由此可見,需求的減少是歐洲航空公司考慮裁剪中國航線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地緣政治沖突。
自從俄烏沖突之后,俄羅斯和歐洲各國關系緊張,俄羅斯領空對歐洲航天公司關閉。
而歐洲如果想要通過飛機到達中國,經過俄羅斯是最近的航線。
俄羅斯禁飛無疑意味著歐洲航空公司必須繞路才能抵達中國。
并且俄烏戰爭的爆發還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大漲,飛機飛行成本增加。
而繞路無疑也會增加飛行成本,根據業內相關人士的估算,繞行俄羅斯將會增加三成以上的成本,并且多花費兩小時的時間。
成本在不斷增加,收入卻不斷減少,這讓歐洲各個航天公司不得不考慮將運力轉移至其他航線,減少損失。
那么他們這樣的做法對我們是否會有影響呢?
二、停飛影響
顯然歐洲停飛中國航線,會對我國造成較大的影響。
從負面影響上來看,我國和歐洲的國際交流必然會因為航線的減少而減少。
而對于一些常在中國和歐洲來往的民眾而言,中歐航線的減少將會大大增加他們的出行成本以及時間。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歐洲減少中國航線對中國沒有任何好處。
歐洲減少了飛往中國的航線,并不意味著歐洲和中國將會徹底斷絕空中交流線。
因為雖然歐洲的航天公司不再繼續飛中歐航線,但是中國的航天公司仍在繼續。
因為歐洲各航天公司停飛中國航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運營成本高,獲利小。
但是中國的情況卻與他恰恰相反,中國的航天航空業雖然也因為疫情虧空的厲害,但是依舊能夠維持良好的運轉。
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差距。
雖然中國沒有受到俄羅斯繞行的影響,但是無論是經濟放緩的沖擊還是原油價格的上漲,都對中國的飛行成本造成了影響。
中國航天公司也是頂著一定壓力繼續中航線,而能夠頂住這種壓力,主要還是因為在其他航線上確實有所盈利。
而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首次提到了中國商業航空領域的發展,我國政府十分關注商業航空領域,現在正處于政治利好時期。
因此無論是從時間還是金錢的花費,中國航天公司相對于歐洲航天公司在這件事情上更加具有競爭力。
如果一定要說中國航天公司與歐洲航天公司想相比,現在差在哪里可能就是市場和名氣。
而如今,歐洲各航天公司不斷退出或者是減少中國航線,也給了中國航天公司一個發展的機會。
要知道我國的工業發展,一開始是落后歐洲各國百年時間的。
而無論是飛機制造還是航線運營,飛機駕駛,這些都是需要足夠的國力去支撐。
但是前些年中國一直將精力花費在戰斗機的研究和開發,并沒有太多的精力放在載人客機的研究上。
所以這也就造成我國客機行業在國際上并不顯眼,即便我國的科技制造技術已經跟上了時代,依舊不被世界各國所認可。
所以對于我國的航天公司而言,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宣傳的契機。
而現在一些強勁的對手自覺退出了中歐航線,顯然給了我國航天公司一個發展的契機。
大家會更加關注中國航天公司,同時競爭對手的減少也能夠增加自己的盈利。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國相關航天公司也必然將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去發展中歐航線,頂上缺口,擴大市場。
而且如果說中歐航線只剩下中國航天公司在運行,對于在歐洲想要到中國旅游的人來講,是一個提高知名度的機會。
未來如果說歐洲航天公司想要重新回到中國市場,面臨的壓力也會更大。
而中國航空公司甚至可以借助這一機會輻射周邊各國,這將會是我國航天公司打入歐洲的重要步伐。
同樣的對于歐洲各個航空公司來說,這應該也是一個非常重大且艱難的決定。
比如說在8月8日宣布要停飛中國航線的英國航空已經在中國發展了幾十年之久。
作為一個歐洲老牌的航空企業而言,這個時候宣布停飛中國航線,很有可能多年經營毀于一旦。
如果說不是因為前幾年的疫情虧空的太過厲害,可能他們并不會這么早的放棄中國市場,放棄多年耕耘的一切。
所以對于他們來講,停飛肯定也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事實。
如果他們未來想要重新回到中國市場,顯然他們必須要更快更好的發展才能夠做到這一點。
三、航空發展
其實近幾年來中國航空航天領域發展速度可謂是日新月異,但是中國國產的空客機卻并沒有走出國門。
最主要還是因為世界各國對于我國航天公司的認可度不高,所以我國想要打開世界市場還有很長的一條路需要走。
而目前就是中國航天公司攻占世界市場的一個重要契機。
一方面如同歐洲航空公司的情況,因為各方面的因素獲利減少,不得不放棄中國市場。
給中國市場留下空白,讓中國航天公司有了更多搶占市場的機會。
同樣的,這也是一個讓我國航天公司能夠走向世界的一個機會。
另一方面,我國的航空航天行業這幾年來也有了重大進展。
例如取到月背土壤,研發出國產客機C919,所有的一切都昭示著我國航空航天行業的欣欣向榮。
我國目前僅僅只是缺了一個機會,而現在顯然是最好的時機。
結語
在目前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歐洲航司減少中國航班是一個能夠理解的事情。
長此以往必將影響雙方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所以說還是要盡快恢復航班才是重中之重。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將太多的期望都掛在歐洲航空公司的身上。
我們完全可以自己承擔起中歐航線的人力運轉,這也會是中國客運航天業的一個發展機會。
希望中歐航線重新變得活躍起來的那一天早日發生。
文獻來源: 澎湃新聞 2024.7.18 英國第二大航空公司維珍:出于商業考量,將停飛中國航線 澎湃新聞 2024.8.9 英航暫停北京航線背后:中國航線為何不香? 智谷趨勢 2024.8.18 不尋常!多國停飛中國航線,背后發生了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