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月亮 猛犸姑娘
每晚八點四十 陪你看世事
8月20日,世界最長壽的老人去世了。
終年117歲半。
我想借她的離開,跟大家聊聊長壽的秘密。
01
超級奶奶離世
這位最長壽老太太是西班牙人,叫瑪麗婭。
她出生在1907年3月4日。
那時溥儀剛滿一歲,慈禧太后還在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還遠未開始。
24歲那年,她和一位醫(yī)生結了婚。
兩人生了三個孩子。
40年后,丈夫去世了。
而她又在世上活了50多年。
才走完漫長的一生。
最后留下了2個孩子,11個孫輩,以及許多曾孫。
據(jù)說這位超級奶奶似乎預感到了自己的離世,告訴家人:
“這段漫長的旅程很快就會結束,我希望那一刻,我是微笑、自由和滿足的。”
之后,她如自己所愿,在睡夢中安然離世。
02
為啥最長壽老人只有117歲?
其實我起初看到這個新聞時有點奇怪。
因為印象里中國就有超過130歲的老人。
為啥“世界最長壽老人”才117歲?
查了一下,是因為很多長壽老人拿不出確鑿的出生年份證據(jù),所以不能被認定。
像我們新疆老人阿麗米罕·色依提,據(jù)說出生于1886年(光緒12年),逝世于2021年,享年135歲。
也曾經(jīng)有一個機構,認定她為世界最長壽的人。
而更權威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就嚴格得多。
必須要找到確鑿的資料,來證明老人的出生年份才行。
阿麗米罕出生在清朝光緒年間。
那時中國還沒有像樣的人口統(tǒng)計。
甚至“只計丁(男性),不計口(女性)”。
所以,阿麗米罕的出生年份,無法被佐證,也就不能被吉尼斯承認。
印尼也有一位這樣的老人,叫馬巴。
據(jù)說他活了146歲。
可是,印尼的人口記錄從1900年才開始。
無法證明老人出生于1870年。
雖然他記憶里的一家糖廠,的確建立于1880年,但這不能被視為鐵證。
總之,應該是有一些老人,壽命超過117歲。
但因為很多國家現(xiàn)代戶籍制度建立得太晚,他們無法被確認。
當然啦,權威機構追求確鑿證據(jù),也很有必要。
因為時不時就有老人聲稱自己已經(jīng)活了二三百歲。
你不讓他們拿證據(jù),這事也沒法弄。
總之目前最權威的吉尼斯紀錄能確認的,就是這位117歲的西班牙老太太。
她離世后,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就成了一位116歲的日本老太太。
而人類歷史上被確認最長壽的,是一位122歲的法國老太太。
都是老太太。
03
大概率
你也會很長壽
很明顯,就壽命這件事來說,老頭確實干不過老太太。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
2023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8歲。
其中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5.6歲,女性是81.9歲。
差了6歲多。
當然拋開性別不說,人的壽命是越活越長了。
1981年,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還是68歲。
到2021年,就已經(jīng)增加到了78歲。
40年長了10歲,非常可觀。
更可觀的是,柳葉刀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
到2035年,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將增長到81.3歲。
女性平均為85.1歲,男性平均為78.1歲。
北上廣的女性,預期壽命將超過90歲。
這里需要解釋一下。
平均預期壽命,是指當年新生兒的預期壽命。
比如2035年,在北京出生的孩子,預計能活到92.6歲。
而事實上,因為新生兒要面臨各種未知風險,所以預期壽命是要比成年人低的。
如果我們已經(jīng)幾十歲了,就說明已經(jīng)度過了很多風險。
所以我們最后的壽命,大概率要比新生兒平均預期壽命更高。
老伙計們啊,這意味著咱們這代人,可能隨隨便便就能活個八九十歲啊。
知乎博主@瓶子博士幫我們算了一下。
大家看看,對號入座。
04
長壽基因和折壽基因
過去人們通常認為長壽主要靠遺傳基因。
但是WTO(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布的數(shù)字,顛覆了這個認知——
基因?qū)勖挠绊懼徽?5%左右。
而生活方式的影響高達60%。
剩下的影響來自醫(yī)療、環(huán)境、社會狀況。
2018年,哥倫比亞大學一項關聯(lián)1300萬人、平均跨越11代的研究,得出的數(shù)字也非常相近——
遺傳基因?qū)勖挠绊懀?6%。
所以,咱首先要明確一點:
我們能活多久,主要不是取決于先天因素,而是后天——
你的生活方式健不健康。
你的醫(yī)療條件好不好。
你生活的環(huán)境和社會狀況怎么樣。
然后,我們來討論一下那15%的“長壽基因”,是怎么回事。
不少百歲老人,身上確實都有著幸運的“長壽密碼”。
開頭講的瑪麗亞老太太,家里就有好幾位成員都活過了90歲。
科學家們多年來也已經(jīng)證實了,一些特殊的基因,能夠修復受損的DNA。
擁有這種基因的人,就可能長壽。
而與此對應的,還有一種“折壽基因”。
去年底,《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發(fā)過一篇論文。
說大概每25人里,就有1個人天生比別人命短。
簡單說,擁有“折壽基因”的人,對一些嚴重疾病更易感。
而擁有長壽基因的人,更不容易得病。
有的人平時生活方式很健康,不抽煙不喝酒,但還是腦瘤了,還是肺癌了。
而有的人天天煙不離手,大魚大肉,還是活到九十多。
這種多半就是天生基因有差距,這就是命。
05
健康長壽秘籍之——
命是天注定,誰也改變不了。
但是除了“三分天注定”,咱還有“七分靠打拼”呢。
“健康長壽”這件事,在基因之外還有高達85%的改變空間。
非常值得咱們努力。
努力方向,有大概7個(最后一個最重要)。
咱們首先說說怎么吃。
在這個物質(zhì)充裕的社會,最大的要點就是“少吃”。
少吃少吃少吃,核心要點說三遍。
有句話說:
“人生就那幾碗飯,誰先吃完誰先走。”
這話確實有一定道理。
科學界一直有這樣的研究:
不管是果蠅、大鼠,還是獼猴。
在實驗室里控制動物的進食,它們的壽命會顯著延長。
2022年,耶魯大學以人作對照,得出的結論也相仿。
每天減少14%的熱量攝入,受試者的多個生理指標都變“年輕”了。
相當于壽命被拉長28%。
C有個紀錄片,叫《節(jié)食與長壽》。
BB
來自不同國家的幾位科學家,也都用不同的方式驗證了:
“輕斷食”對健康和壽命有正向作用。
主持人在親身嘗試了四天之后,患癌或衰老的風險指標就下降了一半。
我讀到的關于百歲老人的采訪,大部分也都說自己吃得不多。
每餐七八分飽,絕不撐著。
瑪麗亞老太太生前,也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分享自己的飲食。
她說她吃得很少,而且什么都吃。
這就涉及了關于吃的另一個方面:
除了少吃,還要吃得豐富。
紀錄片里的“輕斷食”,就提倡要攝入大量蔬菜水果。
要盡量在減少熱量的同時,獲取更多營養(yǎng)。
我們可能覺得人老了,牙口、消化都不好了,就隨便對付點。
但很多百歲老人,其實都吃得很多樣。
2023年,《歐洲心臟雜志》刊發(fā)了一項研究。
研究調(diào)查了80個國家、24萬多人,總結了一套既延長壽命、又有益心血管健康的飲食方案。
簡單說,就是要吃夠這6類食物:
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魚類、乳制品。
2022年,《公共科學圖書館?醫(yī)學》上刊發(fā)過一項研究:
如果從20歲開始,多吃豆類、谷物、堅果,少吃紅肉、加工高糖食品,預期壽命可以延長10年以上。
從中年人開始,也可以延長6到7年。
但現(xiàn)實里,很多人在家開火少,常吃外賣或者餐廳,其實很不健康。
2021年,愛荷華大學就發(fā)表過一項研究。
他們對3.5萬個成年人,進行了長達8年的隨訪。
得出的數(shù)據(jù)令人心頭一緊:
每天至少在外面吃兩餐飯的人,死亡率增加49%。
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8%,癌癥死亡率增加67%。
因為在外面吃飯,容易重油重鹽、營養(yǎng)不均,食材不新鮮不豐富。
這都是健康的大敵。
昨天這個研究還上了熱搜:
“在外面吃飯越頻繁,壽命越短。”
希望大家都把這句話記到小本本上。
06
健康長壽秘籍之——
睡覺,也是影響壽命的大項目。
哈佛大學曾用15年時間,對148萬名成人的睡眠和壽命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
在40到79歲的群體中,長期失眠者比睡眠正常的人,預期壽命要少10-18年。
因為長期睡眠不足,可以導致很多健康問題:
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提高30%。
偏頭痛風險增加40%。
焦慮癥風險增加4.2倍,抑郁癥風險增加2.7倍。
此外還可能導致大腦加速衰老,免疫力下降,內(nèi)分泌紊亂,肥胖……
而這些加在一起,就指向一個結果:減壽。
那怎么睡覺最合適呢?
最新的研究顯示,每晚睡眠時間在6.5—7.4小時之間,死亡率最低。
睡眠時間是晚上10點-12點,最健康。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過早或過晚、過長或過短,都不好。
07
健康長壽秘籍之——
動一動
生命在于運動。
想長壽,就需要適當動一動身體,動一動腦子。
瑪麗亞老太太去世后,在世最長壽的人,就成了116歲的日本老太太糸岡富子。
她喜歡爬山,100歲的時候還能一個人、不拄拐去登山。
不過也未必需要長期大量的運動。
2023年,悉尼大學在《美國醫(yī)學會雜志-腫瘤學》上發(fā)表了一項研究。
他們持續(xù)六七年,對2萬多人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一個人只要每天有3-4分鐘的劇烈活動,就可以讓總癌癥風險降低17%;
和低體力活動相關的癌癥風險,甚至會降低28%。
這個分析非常可喜。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只要花幾分鐘來好好運動,就能更加健康長壽。
那做什么運動最好呢?
2018年《柳葉刀》刊發(fā)過一項持續(xù)15年,涉及8萬人的調(diào)查報告。
總結出三種“性價比”最高的運動:
球拍類運動,游泳,室內(nèi)有氧。
不止身體要動,腦子也得動。
2023年,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有一項研究。
他們分析了1萬名70歲以上的老人。
發(fā)現(xiàn)那些頻繁參加識字活動(用電腦、寫信),和積極心理活動(打牌、下棋、填字游戲)的老人,癡呆風險分別會降低11%和9%。
很多長壽老人,腦子都很靈光。
可能因為大腦就像人體的司令員。
它保持清醒,其他身體器官也就容易保持狀態(tài)。
08
健康長壽秘籍之——
愛好
中國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響因素跟蹤調(diào)查》顯示:
百歲老人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參與多樣活動。
像瑪麗亞老太太,她活了117歲,還能在90歲女兒的幫助下,在網(wǎng)上運營自己的賬號,做一個小網(wǎng)紅。
她主頁上的自我介紹很可愛:
“我老了,非常老,但不是。”
白癡
老太太還非常喜歡狗,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分享自己和狗的合照。
人年紀越大,越需要有點興趣愛好做支撐。
因為熱愛是生命的動力。
很多人老了之后,會變得迷茫。
覺得自己成為了弱者,又無所事事,活得很沒意思。
這樣的人就算長壽,生命的質(zhì)量也很低。
而有些老人則更加自主,明確地知道自己每天要干什么,活得興致勃勃。
他們的壽命往往就更長,也更有質(zhì)量。
很多百歲老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唱京劇,畫畫,養(yǎng)花,養(yǎng)狗,或者試圖通關一個小游戲。
看起來都是很小很小的事,但都是他們延年益壽的法寶。
09
健康長壽秘籍之——
適當社交
這一點常被忽略,但其實非常重要。
哈佛大學有一個“最長期的幸福研究”很有名。
研究人員跟蹤了兩組對象,分別是268名哈佛畢業(yè)生,和456名當?shù)馗F人。
這項研究1938年啟動,持續(xù)了80多年,一直回訪這700多人的生活。
連主導人都換了四代。
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搞明白:
究竟什么是長壽的核心要素?
最終的結果非常意外:
那些長壽的人,不是基因更強,經(jīng)濟條件更好,社會地位更高的。
而是——擁有高質(zhì)量親密關系的。
一個人如果有好的愛人、好的朋友、好的子女家庭……
那他的生活和健康狀況往往更好,壽命往往更長。
這聽起來像個雞湯。
但它確確實實就是一個世界頂尖團隊耗時80年研究出來的結果。
而我也深信它是對的。
瑪麗亞老太太在總結自己的長壽時,就明確說是得益于下面幾點:
“與家人和朋友的良好關系,與大自然的接觸,情緒穩(wěn)定、積極樂觀,以及遠離有毒的人。”
哈佛這個項目的主導人,精神醫(yī)學家瓦爾丁格教授就指出:
“慢性孤獨會使人的死亡率提高26%。”
經(jīng)常感到孤獨的人,不只會經(jīng)常疲憊和煩躁,他們對疼痛也會更加敏感,免疫系統(tǒng)功能會受壓制,甚至大腦功能都會下降。
而相反,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卻可以促進身體釋放正面的化學物質(zhì)。
比如催產(chǎn)素、內(nèi)啡肽啥的。
這些化學物質(zhì)能夠幫助我們,去對抗身體的壓力和炎癥。
而且在親密關系的支持下,一個人也會更加容易面對難關,熬過疾病。
除了親密關系,對外社交也有用。
2023年《流行病學與社區(qū)健康》上,有一項針對28000多名、平均89歲中國老年人的研究說:
參與社會集體活動,可能會延長壽命。
所以有一點點自己感到舒適的社交,還有必要的。
10
健康長壽秘籍之——
好心態(tài)
好啦,最重要的來了!
我查了很多長壽老人的資料。
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性格各異,生活習慣有好有壞。
而幾乎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心態(tài)好。
不生閑氣,不管閑事,樂觀豁達,多大事不往心里去。
最后長命百歲。
這其實也是有科學道理的。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得獎的課題就是關于這個事。
她發(fā)現(xiàn)人體DNA末端有一種端粒。
這個端粒的長短,可以直接反映一個人生命的長短。
衰老、疾病,都會讓端粒縮短。
它一縮短,身體細胞就會立刻跟著老化。
伊麗莎白博士發(fā)現(xiàn):
心理狀況對端粒長度的影響尤其明顯。
她的團隊花四年時間觀察了一些長期照顧病患兒童的母親。
結果是,照顧患病孩子的時間越長,她們的端粒就越短。
也就是說,壓力會極大地促進衰老。
如果一個人整天活得如牛負重,心力交瘁。
他的端粒就會迅速縮短,細胞就會隨之老化,他就會……短命。
伊麗莎白博士后來還做過一場情緒實驗。
2017年,她的團隊帶著249位40到70歲之間、生活習慣相近的女性志愿者,去科羅拉多州的香巴拉山脈,搞了一場3個月的調(diào)息。
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她們每天進行2小時的冥想。
3個月后,有83%的人,端粒長度增加了30%。
相當于生理年齡減小了20歲。
雖然這個實驗規(guī)模有點小,但情緒和心理狀況對衰老的影響,可見一斑。
類似的研究不少,結果也都類似。
比如2022年《衰老》雜志發(fā)布的一項研究也表明:
孤獨、恐懼、抑郁……這些負面情緒會顯著加速衰老,甚至比抽煙的危害更大。
所以,“笑一笑,十年少”還真是對的。
咱們以后遇事別太較勁了。
人生不如意,全靠想得開。
就算是艱辛荒年,也要把它過成太平盛世。
別老為了那些小破事糟心,不值當?shù)摹?/strong>
11
總結
最后來總結一下。
咱們這輩子,大概率都要活很久。
而我們不但想長壽,還想健康地長壽。
要做到健康長壽,科學家們給出過這么7個秘訣:
1、基因好。
2、吃少點,豐富點。
3、每晚10-12點睡覺,睡大概7小時。
4、多鍛煉身體和腦子。
5、要有自己的小愛好。
6、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7、最最重要的,要有好心態(tài)。
最后再給大家一個很重要的研究。
2023年,美國營養(yǎng)學會年在觀察72萬人后,得出結論:
那些全方位改變生活方式的人,在40歲時,男女的平均預期壽命,分別延長了23.7年和22.6年。
哪怕你身上有”折壽基因“,也能有效抵消。
其實很多科學研究都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只要做到一個,就有一個的效果。
當然,越早開始越好。
所以別猶豫啦,行動起來吧。
如果你也認同,記得文末點亮【贊】+【在看】。
然后把這篇文轉發(fā)給你愛的人哦。
──── 全文完 ────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氣作家,微信公眾號【李月亮】每日解讀熱點,透析人性,以理性和智慧陪讀者成長。新書《活得清醒》當當網(wǎng)熱賣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