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稱為中國5G-A商用元年。
自3月28日,中國移動在杭州全球首發5G-A商用部署,公布了首批100個5G-A網絡商用城市名單后,上海移動、云南移動和北京移動陸續宣布5G-A正式商用,上海移動還率先全國首個5G-A商用套餐。此外,上海電信、深圳電信也先后召開了5G-A商用發布會,面向市場推廣5G-A服務。
3GPP Release 18標準于6月18日正式凍結,標志著5G-A首個版本剛剛完成;而以中國移動為首的運營商如此迫切地在中國市場拉開5G-A商用序幕,除了以技術代際更迭驅動網絡演進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5G商業變現目前陷入困境,運營商迫切希望借助5G-A撬動更多市場空間,將其打造為5G商業變現的新引擎。
在4G催生的移動互聯網紅利中,眼饞互聯網公司吃肉卻被OTT只能喝口湯的三大運營商,受產業政策驅動大規模投入5G,一方面想的是在To C市場上繼續流量紅利,另一方面更希望借助“更快、更寬、更強”的5G甩開互聯網公司在To B行業吃到“萬物互聯”的獨食。但390多萬座5G基站在短短三、四年時間就拔地而起之后,近8000億5G網絡投資如何變現卻成了困擾三大運營商的待解難題。
受益于行業自然壟斷屬性,To C市場本是三大運營商自種自收的一畝三分地,卻為了攀比“5G套餐用戶”的增長規模相互內卷,在5G應用吸引力不足的情況下用優惠套餐、捆綁套餐等促銷手段驅動用戶升級,最終14億多中國人竟然有了13.7億5G套餐用戶,但5G時代的移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卻停滯在6400億左右徘徊不前。
從工信部歷年公布的《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相關數據來看,4G商用啟動后的四年時間里,運營商的移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增速每年都保持在27%以上,最高的一年曾高達38%;然而自2019年5G商用后,三大運營商的移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增速竟然始終低于3%,甚至還在2023年出現了負增長。
可見,花了三大運營商近8000億投資建起來的390萬座5G基站,并沒有如運營商所愿以更高的網速帶來更多的流量收入,從拉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增長的角度來看,5G完敗于4G,To C作為存量市場的流量紅利或許在4G時代就基本見頂了。
由此,5G商用5年之后,三大運營商在To C市場遭遇流量收入見頂的挑戰,暫時陷入了5G商業變現的困境。恰逢其時,隨著3GPP Release 18的凍結,承載著業界“挖掘新價值,探索新領域,銜接下一代”期望的5G-A,就踩著技術演進的密集鼓點迎來了商用元年。
5G-A被通信產業界賦予“挖掘新價值,探索新領域”的使命,就是因為5G創造的商業價值不理想,于是把5G-A推上場找找新方向,看看能不能帶來新希望,其中通過在5G現網部署三載波聚合(3CC)技術繼續提高網速,成為5G-A商業變現在To C市場的首選方向,用更高網速賣更貴套餐的邏輯最為簡單。
5G-A的三載波聚合(3CC),簡單地形容就是把三條不同的車道合并成一條更寬的車道,讓每輛車都能跑得更快。以中國移動的5G網絡為例,5G-A可以通過2.6GHz(100+60M)和4.9GHz(100M)的三載波聚合實現260M可用超大帶寬,給支持載波聚合的手機帶來更快的網速,下行速率可以實現3-4Gbps,標稱為普通5G網速的10倍左右。
當年做5G的市場宣傳,通信業喜歡講的故事是5G網速是4G網速的10倍,“下載一部1G的高清電影只需要3秒鐘”;到現在宣傳5G-A,竟然還是老套路,只是話術變成了“下載一個2GB的游戲包,在傳統5G網絡下,用戶大概需要1.5分鐘,在有5G-A網絡上,只需要0.3分鐘”,主打的依然還是“網速快“,轉眼就忘了當年B站UP主何同學著名的5G名言:“速度是5G最無聊的應用”。
當然對于運營商而言,速度就是金錢,資費就是變現。為了把“下載2G游戲包”的時間從1.5分鐘縮短到0.3分鐘,上海移動的用戶需要額外花60元加購一個支持下行2Gbps網速的5G-A權益包,想進一步把網速提升到下行3Gbps,則需要花80元(均為優惠前價格);如果要包月的話,150GB國內通用流量套餐,云南移動標價399元。
399元/月的套餐雖然在普通用戶看來貴得離譜,但其目標市場是高端商旅、直播網紅、游戲發燒友三類小眾客戶群,不僅數量稀少且珍貴,而且更多的需求場景貌似不在室外更多是室內,估計運營商們免不了要捆綁全光萬兆之類的家寬優惠才能俘獲芳心。
所以,5G-A在To C的變現之路能否走通,還得看原價60或80元的提速權益包有多大的市場吸引力。雖然B站著名UP主何同學認為“速度是5G最無聊的應用”,但在某些特定場景,比如數萬人齊聚的演唱會或體育比賽現場,5G-A的三載波聚合技術可以為購買了提速權益包的用戶,從信道擁塞的5G網絡中清理出三條寬闊的高速車道,在周邊人群羨慕的目光中以2或3Gbps的速度狂飆。
這就是運營商5G-A“多維度商業變現”模式里的“速率經營”新思路:想要在同等網絡條件下,獲得“比周邊人群更高速、更低時延的移動網絡服務”,用戶可以通過購買額外收費的5G-A權益包來享受提速特權。其底層邏輯和當年驅動用戶從4G升級到5G并無二致,想要網速快就得花錢買,只不過5G-A不再是普遍服務而變成了特別權益。
所以基于三載波聚合技術的5G-A提速權益包,對于5G基礎服務而言也就是錦上添花,僅在某些特定場景對于小眾客戶具有剛需意義,那么在5G網絡平均下行348.28Mbps速率下還持“5G無用論”的用戶,會有多大比例愿意為多少場景花80元購買網速可達3Gbps的提速特權呢?
而且,為了享受5G-A的提速特權,用戶除了購買權益包外,還需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其一要更換支持三載波聚合的5G手機;其二,要確保自己身處在5G-A信號覆蓋范圍內,至于5G-A信號覆蓋范圍有多大,則取決于運營商對于5G-A網絡的投資規劃。
以上海移動為例,目前已經累計開通了5萬多個5G基站,但具備5G-A三載波聚合能力的基站目前僅4千多個;按照計劃,上海移動“力爭2024年建成8千個5G-A基站,到2026年建成2.4萬個5G-A基站,打造全球最大規模的5G-A網絡底座”。
顯然,雖然號稱是“全球最大規模的5G-A網絡底座”,上海移動也沒有(也不應該有)意愿規劃一張全域無縫覆蓋的5G-A網絡,讓少數購買權益包的To C用戶隨時隨地任享提速特權,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看,這當然不劃算。
對于5G-A投資,運營商的公開表態較為一致: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在上海MWC上表示,中國移動2024年會在300個以上城市部署5G-A,但5G-A的投資不會大幅增長,預計投資15億元;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在2024上半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中國電信將主要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匹配部署,沒有大規模增加5G-A投資的計劃,對整體資本開支的影響較小。
從運營商高層對于5G-A投資的務實態度來看,雖然他們對5G-A“引領商業成功”的愿望很迫切,但對5G-A的市場前景卻并不確定,因此主要采取的還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試水”策略,在華為建議的5G-A六大變現方向上廣為撒網、多方試探,根據市場反饋靈活調整,以避免重蹈5G在建網上大干快上、在投資回報上卻越陷越深的覆轍。
所以,5G-A究竟能否通過高速高價的套餐升級引領商業成功,助力中國5G走出商業變現的困境,或許答案并不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