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的中小學生已經開學了,最高興的自然是家長,神獸們終于可以歸籠了。
但這個暑假發生了三件事,可以說將深刻地改變未來的教育風向,甚至整個社會發展的風向。
01 山東砍掉10萬事業編
七月中旬,山東省靜悄悄地發了一個文,官宣啟動省屬事業單位向企業轉變的全面改革。
轉制后將收回所有事業編制,原工作人員將從省編辦的實名制名單中剔除,并與新成立的企業簽訂勞動合同。
約10萬名曾經擁有事業編制的員工將正式轉為企業合同工。
我們都知道,公務員、事業編,以及大量編外人員,比如基層村委會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輔警等,都是吃財政飯的。
而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就是說這些人的工資大部分都源于稅收收入,換句話說就是靠納稅的打工人供養。
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吃財政飯呢?
根據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355 萬人,年末全國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 44402 萬人。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一種,后者減前者就是機關事業養老保險人數,即50355萬人-44402萬人=5953萬人。
這個數字包括退休人數,但不包括體制內的編外人員,因為編外交的是企業養老保險。
我們再來橫向對比一下:從世界銀行的數據來看,中國政府雇員的開支占政府支出的比例最大,達到34%。
縱向來看,同樣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我國向政府雇員支付的勞動報酬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近十年來不斷上升:
從2012年的33%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超50%,2020年以后更超過60%。
但自2015年開始,政府可支配收入支撐的政府支出下降到不足90%,同時,新增債務的比重不斷上升。
到了2020年,財政支出中只有61%靠的是當年收入,剩下近30%的支出依靠債務融資。
結果肯定就是收不抵支,這一方面與中國一如既往的“投資型財政”有關,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吃財政飯”的人越來越多了。
以2024年為例,國考招錄職位數為18948,較去年增加了1293個職位;招錄人數為39561人,較去年增加了2461人,增長6.6%,創歷史新高。
同時,2023年省考總招錄人數高達160221,相較2019年招錄人數擴招50.28%。
顯然,這種狀態是不可持續的。
房地產跌落神壇后,這兩年的地方財政有多難,地皮有多難賣,不用我多說。很多小縣市的公務員工資經常遲發、欠發,鐵飯碗正在“生銹。
但考編考公卻一年更比一年熱,競爭比一直高居不下。
據2021年的數據顯示,清華北大的八成畢業生,都進入了體制內工作。同時哈佛、斯坦福等海外名校的“留子”們也紛紛涌入體制賽道。
斯坦福畢業的應用物理博士上岸安徽省靈璧縣鄉鎮公務員
為了一張穩定、體面的長期“飯票”,從學霸到學渣,全員都在考公考編。而就業取向的高度趨同,則讓所有人都在一個賽道上卷到飛起。
無論從經濟維度還是社會發展的維度,縮編都勢在必行。
其實,前兩年一些人口小縣已經開始精簡機構了。比如,太原市婁煩縣去年一口氣砍掉了37%的機構,事業單位精簡了35.5%。
而伴隨著人口拐點的到來,教師編也開始打破“終身制”。
天津市西青區教育局發布了《西青區中小學教師聘期管理實施辦法》,提出從今年8月開始,全面實行中小學教師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打破“一聘定終身”。
02 碩博士擴招,新增2755個學位點
第二件事就是碩博士又迎來了一波大擴招。
7月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出公示,全國新增8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9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共計新增2755個。
這意味著,全國碩博授權點將在現有18442個的基礎上,直接暴增15%。
然而過去10年,中國的研究生招生人數已經翻了一番,從2014年的62萬飆升到130萬:
2017年,新增碩博士授權點共計2700多個,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數增速高達20.8%;
2020年,新增碩博士授權點共計2023個,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數增速高達20.7%。
而相較于博士授權點,含金量更低、可以容納更多大學生的碩士授權點,審核通過率極高,甚至是“來者不拒”。
從下面這張《2024年擬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高校通過率統計》表格可以看出,新增的碩士學位授權點基本被雙非二本高校承包了。
比如淮陰師范學院,此前這所二本院校僅有2個專碩授權點,此次申報15個,全部通過,漲幅高達750%……
其實,每次擴張的學位點,大部分都是專碩、專博。
比如在此次新增的1924個碩士點中,有1534個都是專碩,占比高達近八成。
毫無疑問,一個低配版二本專碩遍地開花的時代正在悄然到來。
其實,自2017年超過學碩開始,我國的專碩招生比例在2023年已接近60%。這不僅意味著碩士學位的含金量更低,也意味著學制更長、學費更高。
2020年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指出,要進行研究生學制的延長。其中,學碩學制依舊維持為3年,專碩普遍從2年或2.5年調整為3年,博士普遍從3年調整至4年。
延長學制也就罷了,本就學費更高的專碩,還在蹭蹭漲學費。
具體數據可以看我在《學費暴漲、學制延長、畢業后當個沒編制的保安也靠搶?學歷貶值才剛剛開始……》這篇文章中的詳細解讀。
除了學費高,很多大學還宣布不再給專碩提供宿舍,這些學生不得不每月花著高昂的租金,在學校附近租房。
但不得不說,通過延長學制+漲學費+不提供宿舍這一套組合拳,既延緩了就業,又促進了消費,實在是高啊!
可等到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事業編已經變成了企業編,教師也退出了編制,名企大廠又在鎖HC,減少校招名額……
00后真是吃盡了時代的黑利。
03 教培、游戲再度翻紅
第三件事更魔幻,國家又開始支持教培了。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了6方面20項重點任務。要求地方政府從文化娛樂、旅游、教育和培訓等11個領域釋放消費潛力,同時加大對服務消費重點領域信貸支持力度,以提振繼續拖累經濟增長的疲軟內需。
而發布這20條的背景正是我們經濟增速持續低迷。
具體在教培方面,20條要求推動社會培訓機構面向公眾需求提高服務質量,指導學校引進第三方機構提供的非學科類優質公益課后服務等。
要知道,雙減以前,教培行業提供了3000萬的就業崗位,相當于三年應屆畢業生的人數總和。雖然此前的雙減是對教培的一次糾偏,但難免有點矯枉過正。
當下,雖然正規大機構的供給大幅減少,可需求仍在,反而催生了很多灰色地帶。
正如我在《雙減之后,“我家孩子”補課,一個月花了36萬……》中所說,此前的機構正規補課變成了私下“vip”的一對一模式,一節課的費用動輒大幾百元,甚至上千元。
不過,大家看清楚了,此次20條提出的是要推動非學科類的教培行業發展。
其實,分析新東方的近期財報不難發現,非學科的素質教育業務已經成為拉動新東方發展的新引擎。
那啥叫學科應試,什么又叫做非學科素質?舉個例子:
死記硬背是應試,大語文、大閱讀就是素質。
生搬硬套是應試,思維訓練、邏輯訓練就是素質。
死摳語法是應試,自然拼讀、分級閱讀就是素質。
當然,其中難免會有一些模糊地帶。現在常見的閱讀課、思維課、編程課……都屬于素質教育范疇。
但肉眼可見,孩子的學習負擔更重了,各類培訓名目更多了,家長的錢包也更難保住了。
04 寫在最后
最后,我們把這三件事串聯起來看,就不難發現,國家未來的教育戰略就是促消費、保就業,對應的邏輯就是開源和兜底。
砸掉鐵飯碗就是要充分調動市場的活躍度,引入市場機制,為考公熱降降火,除了減輕財政壓力,也讓整個社會的發展更具“靈性”。
碩博士生擴招更是一石二鳥,一方面為高校創收,一方面延緩就業壓力。
而鼓勵電商、游戲,教培行業發展同樣是雙管齊下。
聚焦國內,當下我們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節點,出清落后產能,找到新的增長引擎至關重要。
放眼全球,隨著全球民粹主義的抬頭、中美摩擦的加劇,以及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的上行, 早在2020年,我們就提出了要從依靠“國際大循環”逐步轉變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說白了,就是外貿靠不住了,要靠咱老百姓自己的消費。
而告別大基建時代,步入后房地產時代,人們的主要消費需求從買房子到吃喝玩樂,服務業成為穩定經濟大盤的關鍵。
要知道服務業不僅吸納的就業人數是一二產業所無法企及的,而且其占GDP的比例已經超過50%。
那對應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呢?
未來的社會發展方向一定是一條波瀾壯闊的主流+N條活力澎湃的支流。
這條“主流”就是科技興國。很顯然,無論是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還是人工智能浪潮,科技都是經濟發展的“喉舌”,也是高精尖人才的“歸宿”,更是一個國家興盛強大的“主流”。
只有真正具備學習能力,擅長科學創新的人才能走得更遠;而那些靠刷題,靠死記硬背,靠各種大招技巧拿高分的孩子,路可能不會太寬。
N條支流對應的就是興趣社會的來臨。并且伴隨著學歷的貶值,學習這件事也越來越去功利化了。
一個長期堅持的愛好或興趣既是你前半生的多巴胺來源,也是你后半生的職場“兜底”。
畢竟,每個普通人的逆襲點,大概率就是自己最喜歡、最擅長、做起來最不費力的那個領域。
如果你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領域都贏不了,那你在別人擅長的領域就更沒戲了。
另外,炒大A的朋友都知道,中國一直是政策型社會,炒股要看政策,養娃也同理。
多看看新聞聯播,剖析剖析各個政策文件,掌握信息差和大方向,可能遠比你扔大幾萬盲目報班的功效要強得多。
職業發展也是如此,與其被公知、大V的知識付費割韭菜,不如內觀自己,外觀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