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一位媽媽發布了自己不滿3歲兒子生前最后的視頻。
從監控視頻可以看到,小男孩在房前的一處空地玩耍過程中,看見自己的玩具臟了,喊爺爺:“爺爺要洗(玩具),我們到河里洗這個可以嗎?”
孩子爺爺一直在看手機。見爺爺不答,小男孩接連喊了五次爺爺,說要把玩具洗一洗可以嗎。
可正沉迷于玩手機的老人,愣是一個字都沒有聽到。
小男孩多次呼喊無果后,只能自己走到河邊去洗玩具。
最終,被發現時,孩子已經溺水身亡。玩具還在河邊漂浮著。
隨著事件的發酵和視頻的不斷傳播,很多網友譴責這位爺爺沉迷手機,不管不顧孫子,最終導致孫子溺亡。
還有評論開啟對于老人沉迷手機的批判。
然而,從該起事件中,除了探討老人沉迷手機無法自拔造成的傷害之外,還有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則是,對于孩子來說,如何在危險四伏的社會環境中,去保護他們的安全已然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尤其是對于沒有社交溝通意識和不會說話的自閉癥孩子來說,如何保護他們已經成為一場必修課。
搜索兒童溺亡傷害事件,最近的如一名4歲女孩隨一家人去露營。一個閃神,小女孩失蹤了。父母心急如焚,到處找孩子。最終,當天下午噩耗傳來。
再追溯到去年在上海失蹤的4歲女童,男子帶女兒去海灘玩耍,轉身拿手機的功夫,女兒消失了。當孩子被找到時,已經不幸溺亡。
諸多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照顧孩子,其實并非單純是老人或某一特定群體的問題,而是關乎每個監護人的責任心與監護能力的問題。
再搜索“自閉癥少年不慎走失”的新聞,全國多地都有相關的報道,而最嚴重的則是走失數小時后,自閉癥患兒死亡的悲劇也是層出不窮。
更令人揪心的是——父母1%的疏忽,就可能會導致孩子100%的毀滅。
拋開那些“陰謀論”,父母一旦稍有疏忽,自閉癥孩子的走失概率和危險性不斷增加。
那么,自閉癥患兒父母就不應該帶孩子去戶外嗎?就應該被鎖在家里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為人父母,更多的還是愛自己的孩子,哪怕他們是來自“星星的孩子”,更會多一份補償心理的愛心以及十二分的安全意識。
他們付出的耐心和責任更多,同時幫助孩子掌握一些必備的技能,盡可能降低他們走失的可能。
分析自閉癥孩子“為什么會跑開”的不同原因,大致和其病癥癥狀分不開,自閉癥患兒喜歡獨處,對父母沒有依賴性,不喜歡擁抱、對周圍事不關心、不與他人目光接觸、不參加小朋友合作游戲;大多數自閉癥兒童言語很少,叫名時沒有應答,重復刻板語言,自言自語;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復。有一部分還有焦慮、抑郁、強迫、攻擊行為、癲癇等共患病。
這種不同于健全人的自閉癥典型癥狀,更加劇了孩子一旦走失,其危險系數會更高,時間一長,發生意外傷害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據統計,自閉癥孩子非正常死亡的方式中,最容易發生的就是溺水和走失。
據調查統計,意外傷亡是我國0-14歲兒童的第一殺手,占兒童死亡總數的近三成。在這些兒童傷亡事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監護人的疏忽大意導致的。
美國的研究發現(Guan and Li 2017),美國ASD死于意外傷害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近3倍。
與自閉癥相關的意外傷害的風險對于15歲以下的兒童來說尤其高,溺水、窒息加在一起,占ASD兒童總傷害死亡率的79.4%。
每天新聞上各種各樣的孩子傷亡事件,很多人覺得離自己很遙遠,概率很低。
但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概率,落在自己頭上就是百分之百,沒有后悔的余地。
心理學上有一個“墨菲定律”,說的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作為父母,只有不存僥幸心理,把細心耐心和警惕心變成本能,才能避免悲劇發生。
除了親人的安全預防措施和教會自閉癥孩子自我保護之外,構建全社會安全防護就顯得尤為必要和勢在必行。
自閉癥孩子因其不同于健全兒童的各種癥狀,他們更難以融入普校和社會,因此,配備設施、教育、培訓的終身性輔助支援體系為主,以正常化生活保障為目標,讓特殊孩子不再特殊,才能保障他們在和諧社會中安全成長。
【羿云天,非著名寫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蘭州,現居鄭州。原創最深度的娛樂影視評論,時事熱點解讀,家庭教育分析與心理咨詢。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云天;微信公眾號:蝸牛世界觀(ID:wnsjg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