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送爽、果實盈枝,我們迎來了第四十個教師節,這是一個向全體教育工作者致以敬意的溫馨時刻。四十年時光荏苒,教育之路見證了無數園丁的辛勤與智慧。他們以筆耕心田,用汗水澆灌希望,在知識的田野上默默耕耘,書寫屬于自己的教育故事。
慕光而來 追光而行
湯靜
重慶兩江新區星湖學校 德育主任
2020年9月,我帶著對兩江教育的憧憬,我從南到北加入兩江教育團隊。近幾年,我獲得國家級榮譽及表彰8次,市級14次,區級13次。
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在教育崗位深耕二十二載春夏秋冬,我深知德育工作對學生一生產生的巨大影響。
以學促德,以德潤學
我以大思政思想為指導,撰寫德育案例《群星璀璨美麗星湖》被評為重慶市“一校一案”,成為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案例。我又將案例發散,設計了學校《“六年四季”品牌德育課程》、構建《“融以創美勞以生慧”全融合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立“班級文化十大行動”、細化“星湖七禮”學生常規課程。搭建兩個“云上學習平臺”——家長課堂和親子課程,成為家校共育和勞動教育典范。市級課題《融合觀引領下的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與評價研究》的成功立項,為勞動教育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播撒希望,啟智潤心
在學生工作中,我重視學生干部的培養,希望孩子在各種活動中健康快樂成長。
放權——為孩子搭建出彩的舞臺。我設計了“班級課間節日”,讓孩子每天都過節,文明課間時時可見;堅持開展“冬日陽光·溫暖你我”新春特別關愛行動,讓愛心教育助力孩子成長。
授權——給予孩子成功的機遇。我倡導小干部人人當,讓每個孩子做班級管理的小主人,從小樹立主人翁意識。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讓孩子自主認領崗位,充分調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和小主人翁意識。在“星湖童聲講黨史,我要追尋那顆星”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在講黨史活動中找到自己最崇拜、最值得追尋的“星”,堅定“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的理想信念。
給權——讓孩子享受成長的愉悅。“給孩子參與的權利,在參與中找到自信”,我非常重視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與學校“六年四季”課程建設相融合,組織六年級開展《訪一群人》主題活動,并在全國進行案例分享和微沙龍,并以“相遇”為時間點,以“最美”為留下的深刻印象,策劃《最美相遇》課程群,特別是“新生入學十個一”為孩子進入小學系好第一顆扣子。
智慧同行,攜手筑夢
用心關注班主任成長,我制定了《班主任工作制度》,制定“首席班主任”評選機制;定期開展班主任主題培訓、心理團輔建設;建立市級班主任工作室,助力班主任專業成長。
“慕光而來·追光而行”,我堅持用愛心、責任心、耐心,把最美的教育亮出來。
在第四十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真誠希望每一位懷揣教育夢想的同仁,用心關愛學生、用愛撫育成長。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做家長教育路上的合作者,有效溝通共育成長。
從“姐姐”到“媽媽”
稱呼背后的二十年教育情
郭燕
重慶市長生橋中學 南岸區骨干教師
屈指一算,我從教剛好二十年,教過的學生也有七八屆了。在天天與“青春期”們斗智斗勇的過程中,我也從初出茅廬的“菜鳥”老師成長為經驗還算豐富的“老江湖”。
這期間我收獲了大大小小的驚喜、感動、溫暖、開心……當然,也不乏驚嚇、郁悶、生氣和頭疼。
這一屆一屆學生迎來又送走,關于他們的故事講都講不完。也讓我好奇,自己在學生心中是怎樣一位老師?“溫柔親切”的美女老師,還是“自帶殺氣”的容嬤嬤?“幽默風趣”的段子手,還是“苦口婆心”的老媽媽?似乎都有點像,但又似乎都不準確。
仔細回憶,其實我在學生們口中幾乎每一屆都有不同的稱呼,有公開的也有私下的。
曾有孩子親密地叫我“燕姐”,一來是因為當時我年輕,看起來就像大姐姐,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待遇”了;二來也許是我心軟,即使學生犯了錯,也總是輕言細語地提醒他們;三呢,也有可能我經常用自己的經歷去開導他們,言傳身教,比較親切。
不管怎樣,“燕姐”這個稱呼我真是喜歡,真懷念!
記得曾經有學生向我“告密”,說有同學私下稱我為“變臉大師”。起因是什么呢?因為上一秒我還在和他們開心聊天,下一秒轉頭就抓住過路的某某同學:“說!你昨天的聽寫怎么還沒來過關!”嚇得聊天的同學也趕緊溜走。后來,他們學會了一邊和我聊天,一邊幫我逮住準備開溜的“作業潛逃犯”,免得被我瞬間的變臉嚇到。
我還曾被學生稱作“電子眼”“掃描儀”。因為,我不止一次地在某些同學的課桌里收繳違規帶進教室的手機、小說。
“收繳行動”最精彩的一次,小胡同學為了玩手機,他費盡心思躲過家長和老師,把厚厚的成語詞典中間挖出一個坑用來給手機藏身,還“大大咧咧”放在教室課桌上自以為做得天衣無縫,企圖瞞天過海。結果,還是被我輕松繳獲。至今難忘,小胡同學難以置信的眼神,仿佛在說:“這都能找到?”殊不知,我早已觀察到他那段時間都不太正常的表現,基本確定有貓膩,找出來也是早晚的事。
執教以來,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擔任班主任,俗稱——“班媽”。
因為有從初一教到初三畢業的經歷,被老師們在圈內笑談戲稱“親媽”;也有學校工作調整,安排中途接班的過程,俗稱“后媽”。
這些稱謂,雖然一般不會出現在學生口中,但2018屆的孩子卻真的稱我為“郭媽媽”。他們解釋說,雖然我有時嘮嘮叨叨,但是真的關心他們,就像家里的媽媽一樣,所以喜歡這樣稱呼我。
這是多么準確的表達。
也許因為我確實是以一位母親的心態在帶班級,對他們的教育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為他們的優秀和進步喜笑顏開,也為他們犯的錯誤而大動肝火。
在我的苦口婆心、細碎念叨而又事無巨細的操心和關愛中,學生們真的體會到了媽媽對孩子真情實意。
這是我最感動的一個稱呼,真的,謝謝,我的孩子們!
來源 | 《新家長報》第1472期
編輯 | 沈宓 賀洪媛(實習生)
審核 | 李星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