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執駒之禮
銘文中的“執駒”之禮,是周代馬政中的大事。《周禮?夏官?校人》中說:“春祭馬祖,執駒。”《大戴禮記?夏小正》的注解說:“執駒也者,離之去母也。”《說文》中“馬二歲曰駒”。
幼馬滿兩歲,當時便視為成年,“執駒”就是馬駒的成年禮,此后幼馬和生它的母馬分開,編入廄舍,配備馬具,開始從事勞役。這樣的禮儀每年舉行一次,周王要親自參加。
關于執駒之禮舉行的地點,專家釋讀為“岸”或“斥”,地理位置見解不一致,有認為可能在漢水附近,更多認為就在周原一代,可能就是盠駒尊出土的眉縣李家村一帶,此地北依坡原,南臨渭河,地勢向陽,川原兼得,水資源豐富,可能是周王朝的良馬繁殖基地,馬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周天子每年一度在此地舉行“執駒”大典。
五、是馬是騾?
有學者認為盠駒尊表現的是騾子,因為其形態頭大腿短。
但騾駒出現在馬政大典上未免荒謬,我國自產的馬均是由普氏野馬繁衍而來,所以漢代之前的馬匹形態便是如此,從出土的各種馬造型的文物也可以看到,形態上頭大腿短是常態。
山西靈石旌介商墓出土有一件獸面紋簋,其外底也有一匹馬的形態,與盠駒尊相似。
普氏野馬現今仍有少量存活,與后世的馬匹有明顯的差異。
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的后代,不能生育,在中國出現較晚。漢代以前,中國不產驢,《史記?匈奴列傳》將驢列為匈奴之“奇獸”。唐代柳宗元《黔之驢》說以前貴州沒有驢。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秦以上傳記無言驢者。”“考驢之為物,至漢而名,……其種大抵出于塞外。”漢代以前中原沒有驢,自然就更沒有騾子,到漢代后,驢被引入,也有了騾子。
馬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中原缺馬,更需要良馬,到了漢代,漢武帝大力引入西域良馬。《漢書?張騫傳》說:“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大宛馬曰天馬。”良馬的引進改進了中國的馬種,在文物上有所體現。1981年陜西興平豆馬村漢武帝茂陵的一座陪葬墓的器物坑中出土了一件鎏金銅馬,是天馬的形象。
甘肅武威雷臺西晉墓(墓葬原斷代為東漢,有爭議)出土的銅奔馬,曾名“馬踏飛燕”,更表現了縱橫飛馳的英姿。
想起杜甫的詩《房兵曹胡馬》,寫出了寶馬良駒的魂魄。
胡馬大宛yuān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