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人口總數在14億人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憑借人口紅利我國實現經濟總額的迅猛增長,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目前中國人口數量進入到負增長時期,“生娃率”持續走低。
我國“生娃率”持續走低的原因十分復雜,既有年輕人主觀觀念的改變,同時也有受到社會生活壓力的客觀影響。
為扭轉“生娃率”走低現象,我國推出二胎、三胎政策,但效果并不顯著。
為此廈門大學教授提出建議,以不生育子女便降低養老金為代價,從側面起到促進生育率提升的作用。
那么該建議究竟是否合適?我國生育率為何降低,又該采取哪些方式進行解決呢?
一、中國生育率持續走低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自從建國以來便多次頒布人口政策,對于人口數量進行控制。
建國之后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對于農作物的生產造成壓力。
為防止人口數量發展到失控水平,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進行控制,從而令人口總數維持在合理水平。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老年人人口數量不斷增長,而新生兒的數量則呈現不足。
于是我國人口生育政策再度迎來變化,人口生育限制被逐漸取消,二胎、三胎政策更是先后問世。
多孩政策推出之后,我國生育率迎來小高潮。
其中2017年我國新生兒數量達到1700萬左右,是近些年來的最高點。
但后續人口生育總數卻開始呈現下滑趨勢,2019年我國新生兒的生育數量為1450萬。
而近兩年來我國生育率則是持續走低,2022年成為我國人口生育率的特殊年份。
這一年是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首次人口生育數量不足1000萬人,僅有956萬的新生兒。
2023年我國新生兒生育率則是迎來再度下滑,此年新生兒數量僅為902萬人。
要知道我國可有著14億人的人口基數,該新生兒數量值得引起全國重點關注。
新生兒增長率表現不佳,但我國老齡化趨勢卻愈演愈烈。
其中年齡達到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占到我國人口總數的20%左右,每年死亡人數更是在千萬以上。
這也就預示著,我國正式進入人口負增長時期。
新生兒數量的不足便難以適應未來工業生產的需求,對于社會造成嚴重的養老壓力,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因此為促進人口增長率的復蘇,我國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各大領域的專家教授更是進言獻策。
其中廈門教授建議以下調養老金方式刺激年輕人的生育意愿,該政策是否具備合理性,未來又能否施行呢?
二、廈門教授建議降低養老金來提高生育率
提出該建議的廈門教授名為趙燕菁,他是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的教授,具備豐富的執教經驗,并且在經濟學領域頗有建樹。
而在社會職務方面,趙燕菁還是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的理事長。
對于土地財政、土地規劃、城市經濟的發展有著觀點鮮明的看法。
他曾提出將生育率與保障房、養老金掛鉤。
如果年輕人不生育子女,那么可以采用降低養老金的方式來進行懲罰。
該建議可謂是十分“狠辣”,牢牢抓住了中國傳統家庭中養兒育女的本質作用,那便是養兒防老。
對于中國傳統家庭來說,子女不僅是家庭中的勞動力,更是晚年的保障,是人老力衰之后老年的依靠。
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福利制度不斷完善,養老金制度更是得到推廣,每月養老金發放的數額同樣迎來提升。
養老金制度的存在,令年輕人即使不生育,老年之后依靠養老金也能夠過上較為穩定的生活。
如果按照趙燕菁教授的計劃實施,減少不生育居民的養老金發放數額,無疑會導致晚年生活面臨挑戰。
從而提高養育子女的必要性,對于我國目前嚴峻的人口增長率起到改善的作用。
而且一旦不生育子女便降低養老金制度出臺,還可以降低我國養老金的發放壓力,對于養老金制度的維系起到保障作用。
隨著老年人人口數量持續增長,我國養老金財政赤字不斷涌現,多省市面臨養老金發放壓力,趙燕菁教授的建議可謂是“一石二鳥”。
而且趙燕菁教授還表示,除了將生育與養老金掛鉤之外,還可以與保障房、社保等制度掛鉤。
不生育子女的家庭便不具備享有保障房的權益,社會資源下降,資本份額減少。
在這種背景下才會令生育充滿意義,才能提高普通人生育孩子的熱情。
趙燕菁教授的建議較為偏激,自從提出以來便受到社會的廣發爭議。
其中認為其建議有著明確的功利性,利用降低社會資源享受權利的方式來懲罰未曾生育子女的家居民不夠公平。
而且趙燕菁將生育子女與社會資源掛鉤,那么也應當將養育子女與社會資源掛鉤。
我國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年輕人主觀的不愿生育,而是面臨嚴峻的養育壓力望而卻步。
與生育率降低相伴的是我國結婚率的降低,社會涌現出大量的剩男剩女群體。
現如今結婚門檻愈發提高,需要具備商品房、代步車并提供高額的彩禮,才具備結婚的資格。
甚至不少男性為順利結婚,承受房貸淪為房奴。
婚后生活的主旋律是與妻子一起償還貸款,日子緊巴不具備養育子女的經濟實力。
結婚之后面臨嚴峻的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不斷提升,辛勤工作卻可能面臨失業風險。
穩定生活難以獲得保障,部分家庭連夫妻雙方正常生活都難以維系,更不必說養育小孩了。
而當代子女養育與上世紀有著天壤之別,子女的養育儼然如同無底洞一般需要父母進行大量的投資。
不論是學前班還是培訓班,都逐漸成為當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額的養育成本令生育子女的代價不斷提升。
而且年輕人對于社保的重視程度也在降低。
隨著物價飆升、每月花銷的持續增長,年輕人更多的則是活在當下,甚至躺平一族群體不斷壯大。
社保有著“多繳多得”的規定,現如今對于社保重視的群體反倒是不愿生娃的群體,渴望在晚年之后得到足夠的經濟保障。
一旦社保與生育子女掛鉤,反倒是會打擊年輕人繳納社保的熱情,對于我國社保體制的運行造成威脅。
如果按照如今的生育率發展,那么未來無疑將會對于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壓力。
那么對于我國相關部門來說,應當如何扭轉生育率下滑的局面呢?
三、如何扭轉生育率下滑局面
想要扭轉生育率的下滑局面,最重要的便是降低當代養育子女的成本,緩解父母養育子女的經濟壓力。
其中像是我國此前對于校外輔導機構進行打擊,令教育重回學校,起到減少家庭教育支出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國相關部門還需要對于多孩家庭進行經濟補助。
根據子女數量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經濟補助額度,緩解子女養育壓力,從而起到提高父母養育子女的熱情。
目前我國多個省市已經在有序開展多孩補助政策,大部分奉行的都是“一孩不補、二孩少補、三孩多補”的政策方針。
該項政策的持續推進,能夠對于改善生育率起到有效作用。
最后則是降低年輕人結婚的成本,令婚姻對于家境貧寒的年輕人來說不再高不可攀。
其中包括對于天價彩禮的取締等,降低夫妻婚后生活壓力,為生育率的提升創造客觀經濟條件。
而像是我國此前對于《婚姻登記條例》做出的調整,不再需求戶口本,男女雙方攜帶身份證便可以完成婚姻登記。
令婚姻變得更為簡單,間接對于生育率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結語
我國生育率目前不斷嚴峻,二胎、三胎政策推出以來效果并不顯著。
生育率的持續走低將會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為此各大專家紛紛發表看法、提出建議,廈門大學教授建議將生育率與養老保障掛鉤,引發社會熱議。
趙燕菁教授認為可以采用降低養老金的方式對于不生育子女家庭進行懲罰,卻可能造成年輕人的逆反情緒。
年輕人生育率的持續走低是由于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養育成本導致。
因此未來我國可以對于多孩家庭提供經濟補助、減免家庭稅款等方式來提高生育率,令未來我國經濟發展重回正軌。
參考資料: 平說財經張平 2024年9月1日《“生娃率”持續走低,教授給出建議:不生孩子就下調養老金 》 紅星新聞 2021年8月15日《“懲罰”不生孩子?對話“將子女數量和保障房、養老金掛鉤”的廈大教授》 澎湃新聞 2021年6月15日《來論丨提高生育意愿,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四條基本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