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小編將每日為您帶來精彩內容,希望您不要錯過哦~
這幾年來,市場環境不好,就業市場更是一片“慘淡”。
對于應屆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找不到工作還可以將考研作為“退路”。有這個想法的還不止少數,以至于考研人數年年上漲。
而本研“倒掛”早就來了!研究生學歷會不會貶值?年輕人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我們一起來看看。
事情經過
又是一年開學季,結束三年“地獄級別”的高中生活,迎來嶄新的大學生活是一件讓人值得高興的事情。
然而,對于今年另一群體“新生”來說,大概是高興不起來了,那就是研究生。
據澎湃新聞9月16日的報道,近日,蘭州大學發文宣布,2024年度,該校研究生數量首次超過本科生數量。
要知道,這幾年來,不止蘭州大學,還有多所高校對于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很多高校的研究生數量早已超過在校本科生數量了。
就在今年9月的時候,浙江工業大學曾發布公告,表示本校的研究生首次超過本科生數量。
從數據上看,該校2024級新生,本科生為5342人,研究生則為5382人。
北京教育委員會也曾發布數據統計及相關媒體的數據統計:
北京高校2023年畢業人數,研究生比本科生多3萬人。
同濟大學2023年畢業生人數,本科約4400人,研博約6500人。
上海交通大學2022年畢業生人數,本科約3900人,研博約6400人。
上海外國語大學2023年畢業生人數,本科約1500人,研博約1700人。
華東師范大學2020年在校學生,本科生約3400人,研究生約4100人。
從這些數據上看,本研“倒掛”的現象早已存的,在老百姓心中高高在上的高學歷“研究生”已經不再是“稀罕物”了。
網友們的看法
有網友表示,昔日中專生能勝任的任務,如今卻需研究生來擔當,這反映了教育要求的提升嗎?
回望80年代,那時的中專、大專畢業生,其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絲毫不遜于現今多數高校研究生的水平。
還有網友認為,“本研倒掛”現象,顯然違背了人才培養與成長的自然軌跡,它不僅違背了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更導致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包括時間、金錢等寶貴要素。
這位網友稱,這一舉措,實則巧妙地實現了多重效益:
既為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提供了暫時的緩沖,又通過學費收入的增長學校的收益,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的顯性表現,真可謂一箭三雕。
另有網友表示,本質上,這是一種策略性的“畢業延期”,旨在通過延緩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的時間,來減輕當前的就業壓力。
待未來環境改善,就業市場回暖之時,再逐步引導這些學生順利融入社會,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需求的雙贏。
對于本研“倒掛”的現象,有些專家表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讓學生讀研究生的機會變多,同時隨著家庭的收入增多,并且國人重視教育,能也讓家庭可支配收入投入于教育中。
對于專家的解釋,我只想說還是別解釋了,為什么研究生會擴招?原因大家心里都有數。
說白了,一方面,確實存在科學研究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增長;
另一方面,市場對高學歷人才的偏好,以及經濟形勢下行導致的就業崗位縮減,尤其是對新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減弱,是更為直接的原因。
這種背景下,研究生擴招被視為一種權宜之計,旨在短期內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但長遠來看,研究生擴招的潛在問題不容忽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本科擴招先例所示,過度的擴招往往導致學歷價值的相對貶值。
研究生教育的普及,雖能提升國民整體教育水平,卻也可能稀釋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使得高學歷不再成為稀缺資源。
知識不等于財富,在經濟環境不佳的背景下,選擇繼續深造雖能暫時避開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但三年時間對于職業發展的寶貴性不容忽視。
對于不想從事科研方向的人而言,工作經驗的積累或許更為直接地關乎未來的職業競爭力。
面對當前的經濟困境,作為普通人,我們或許無法立即改變大環境,但可以通過增強個人核心競爭力來積極應對。
這包括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拓寬視野、保持學習熱情,以及保持樂觀心態,相信經濟環境終將回暖。在“見招拆招”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提升,避免自暴自棄,是我們在逆境中前行的關鍵。
你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關注”我,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