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至今已問世948年。其中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近代以來,因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反復出現在舞臺劇和影視節目之中,在民間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由于宋詞原本是古代中國文人雅士聚會時演唱的曲子詞,但是年代久遠,原曲早已經失傳,于是又有當代詞人專門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重新譜曲,請來鄧麗君在舞臺上演出。
從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傳播熱度到達了頂點,十幾億中國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于是慢慢地,就有人將這首詞譽為——“千古第一中秋詞”。
每到中秋佳節來臨,人們想在卡片上,或者在社交平臺上寫幾句關于中秋節相關的話語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引用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不過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同時流行的,還有一首“中秋詩”,則更加受到官媒的偏愛。那就是唐代名相、大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一、“千古第一中秋詩”——《望月懷遠》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創作的時間比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早了340余年,其詩風格樸實自然,不尚辭藻,卻清醇典雅,沉郁頓挫,因此也成了張九齡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張九齡《望月懷遠》問世之前,中國其實一直有寫“望月”詩的傳統。據說最早以“望月”題材創作的詩歌是《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這是一首流行在河南、安徽一帶的民間歌曲,講述的內容是“月下思美人”。后來歷朝歷代都有大量詩人創作相似題材詩歌,講的大多是閨中女性在月夜思念良人,思想與內容都傾向于民歌風格。
但是自從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問世之后,情形就不一樣了。因為這首詩寫得“雅正”,非常符合儒家正統的倫理價值觀。
詩的第一句寫“海上生明月”點題以后,不是馬上去寫月下的“思美人”,或者月下“思良人”的陳舊內容,而是立刻把“明月”高升帶來的情緒,引向了“天涯共此時”磅礴大氣的場景。
舊有“望月思”,寫的是一門一戶,一男或者一女之思,是小兒女之思。但是《望月懷遠》把這種情感提升了一個檔次,變成了全人類共有之“思”。這樣處理,就非常符合“詩言志”的特色。
詩的第三句中的“情人怨遙夜”中的“情人”,不是特指“戀人”。因為在中國古歌里面“情人”,是泛指一切“有情之人”。
他們在中秋節除了思念“愛人”,更多的時候是在思念包括“親人”、“朋友”在內的一切“離人”,因為他們渴望在這樣一個節日里與之“團圓”。
由于《望月懷遠》的詩風上承陳子昂,下啟李白、杜甫,因此它在中國史詩上占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此詩的“清澹”風格,還開創了一個唐詩的新流派,就叫做“清澹派”。
“海上”與“天涯”的闊大意象,整體拓寬了“明月之思”的覆蓋范圍,到了近現代,這首詩不斷被官媒引用,借以表達渴望海峽兩岸團聚的“團圓之思”。
所以歷來的中秋節,在官媒引用的古詩詞里,張九齡這首《望月懷遠》的出現頻率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樣高,或者有時候會更高。
與張九齡《望月懷遠》清淳雅正的風格相比較起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顯然更加注重表達“個性”。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上闋中的“我欲乘風歸去”等句子非常有想象力,“起舞弄清影”等句子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李白《月下獨酌》中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而下闋著重刻畫月夜思親的細節,遣詞方面也比《望月懷遠》更加煽情,所以歷來深受老百姓喜愛。但是也正因為寫得情致纏綿,所以詞中意象的涵蓋范圍,反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我們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千古中秋第一詞”,而“千古中秋第一詩”的名頭,則必給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了。
二、一代名相張九齡
人人都知道,蘇軾是兩宋第一大才子,二十一歲科考進士及第,深受皇帝和百姓的愛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張九齡其實也是一名“學霸”。
張九齡同樣少年得志,二十出頭就兩榜折桂,并且還是中國歷史上嶺南出的第一位“布衣宰相”。同時也是唐朝開元盛世時,最后一位“賢相”。
清代王夫之評價張九齡,說他是:“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張九齡博學多才,自小熟讀經史,甚至還通曉一些兵法與數術。不論是做詩人,還是做宰相,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人才。
并且張九齡在識人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他很早就發現了安祿山有謀反的嫌疑,可是當他告訴唐玄宗的時候,唐玄宗根本不聽。后來因為唐玄宗聽信李林甫的讒言,張九齡被迫離開了政壇。
張九齡在朝為官之時,寫的詩大多是用詞華麗的“臺閣體”,大約是應皇帝要求創作的奉承詩。后來淡出政壇,反而開創了用語樸實,清醇雅正的“清澹派”。
“清澹派”詩歌語言清新、自然,質樸無華,且情思深遠,著重強調高尚的品格與情操,為后世唐詩的發展開辟出了一條嶄新出路。作為此派代表作的《望月懷遠》,也因此一直受到世人推崇。
結語
人的性格是復雜多樣的,比如李白,他性格豪放、外向,有時還有一點情緒化,喝醉了酒,“天子呼來不上船”。
比如杜甫,他謙遜、敏感,堅韌不拔,“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再如孟郊,他自卑、耿直、孤僻,沉寂時是“昔日齷齪不足夸”,得意時就是“今朝放蕩思無崖”、“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三位詩人寫詩,都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詩句里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李白始終是天真浪漫、具備神思妙想的,而孟郊則經常表現出“寒蛩號”的一面,最終成了苦吟詩人的代表。
只有杜甫,少年時代也是野心勃勃,甚至也有血性沖動的時候,但是中年以后卻顯得十分老成持重。所以他寫的詩,也沒有李白那么多鋒芒,反而是情感細膩,被人稱為“詩圣”。
詩歌“個性化”讓作品打上了詩人本身的印記,優點是很容易以真性情打動人。但是打動的,多半是與作者有同樣性格與情操的人。
所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更能打動的,其實是天下和他一樣具有疏狂性情和人生追求的人。
反而是張九齡《望月懷遠》其中的情感表達得非常克制,清正雅和、不過不失,所以把它擺到前臺,用來代表最大多數人的月夜之思,再妥帖不過了。
不管怎么樣,中秋佳節是屬于全體國人的。在不同場合,我們自然需要有不同的中秋詩詞,所以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與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在中國人的佳節里,永遠都不會缺席。
- 參考資料:
- 《蘇東坡新傳》——《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
- 《舊唐書》,作者:劉昫,五代;
- 《新唐書》,作者: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北宋;
- 《望月懷遠》,作者:張九齡,唐;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北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