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一
北京上海餐飲利潤“崩盤”了!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北京限額以上(即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及以上)餐飲企業利潤同比暴跌88.8%;上海統計局數據顯示,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即年主營業務收入大于等于200萬元)營業利潤為-7.7億元。
今年上半年,整個餐飲行業都在“艱難”求生,“價格戰“打到很多餐企元氣大傷。
餐飲企業處在水深火熱中,但平臺通過外賣抽成、營銷費用、低價到店團購擴充自己的收入來源。目前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針對餐飲商家推出了到店團購,此前有美團、抖音、快手,最近小紅書也加入了本地生活的陣營,針對餐飲類目團購,開放了全國49個核心城市。
平臺不斷在“線上”推出超低價產品,持續壓縮餐飲企業利潤,讓游走在“微利”邊緣的餐飲企業變得“不可持續”,直至虧損、閉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平臺到底應該扮演什么角色?餐飲商家是不是已經被“困在線上”了?
圖|來源網絡
一.餐飲受挫,平臺賺錢
今年上半年,餐飲企業集體受挫。
北京上海統計局的數據一經發布,很多人震驚了,餐飲企業的困境也終于被看到了。
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限額以上(即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餐飲企業營收為492.1億元,同比下降2.9%。同時利潤總額為1.8億元,同比暴跌88.8%,利潤率低至0.37%。
圖|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營收仍然在增長,只是利潤在暴跌。
北京餐飲上半年總利潤1.8億元,按照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從事住宿和餐飲的從業人員平均28.6萬人,也就是說上半年180天每個員工創造了629元的利潤。
北京的正餐服務利潤虧損7651萬元,其他餐飲業虧損2315萬元。快餐服務利潤2.4億元,同比下降49.9%。
如果說北京的情況已足夠讓人震驚,那么上海的情況更嚴峻了。雖然北京餐飲業利潤暴跌,但至少還有1.8億元的盈余,但上海陷入了整體虧損的困境。
上海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即年主營業務收入大于等于200萬元)營收752.88億元,同比下降2.6%,營業利潤為-7.7億元。忙活半年,利潤為負,有人說上海餐飲簡直是在做慈善。
北京上海的這些數據,統計的還是這年營收200萬以上的,應該是有一定規模的、有實力、發展還不錯的餐企企業,可如今連他們到了如此境地,更遑論其他中小餐企。
前段時間,知名餐飲品牌鼎泰豐突然宣布,將于2024年10月31日前關閉其在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的14家門店,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股東不看好華北市場的餐飲發展。
連“坪效之王”南城香汪國玉都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直言:“前半年掙的錢,到冬天可能賠得精光,所以企業要提前做好布局,該關的關。”奈雪的茶也直言要繼續收縮門店。餐飲上市公司的財報也不好看,九毛九的凈利潤在上半年下降了近七成,茶百道凈利潤下降63%。2020-2023疫情都沒擊垮的餐飲行業,卻在2024年迎來“痛擊”,知名餐飲品牌們都開始收縮“過冬”。
北京上海餐飲利潤暴跌,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這個數據都是不相信,明明餐飲是各個商場里人流最旺的業態,每個飯館也人滿為患,有的店門口還排起長隊,怎么虧這么厲害呢?
是啊,人潮涌動、人頭攢動的背后,我們餐飲企業的利潤到底去哪兒了?北京上海餐飲利潤暴跌,但它們利潤暴跌或利潤為負的同時,營收卻幾乎沒怎么降低,為何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利思客燒烤供應鏈創始人張利告訴餐觀局:“營收等于人均消費×來客數,營收沒降,但上半年一線城市餐飲客單價降了30%,降30%利潤可能就降沒了,因為絕大多數中國餐飲企業的凈利率都不超過10%。再加上,一線城市作為經濟極度發達的城市,物價消費比較高,大城市的人口一直在流失。這些都加劇了一線城市餐飲的生存困境。”
這個時候,不少餐飲人關注到,平臺的利潤好像并未到受影響。
不僅僅是美團,抖音也獲得了本地生活的不少市場份額。
2018 年 9 月,抖音才首次推出 POI 聚合頁;2020 年 3 月,抖音推出團購業務。到2022 年, 抖音生活服務業務的 GMV 就接近 600 億元;而2024年一季度數據顯示,抖音與美團的本地生活銷售額均達到1000億。
短短幾年時間,就有如此體量,線上平臺的格局也早已生變。
餐飲人看后更難受了,自己的失敗固然讓人難過,但別人的成功更加讓人寒心,更何況,“別人”還是靠自己“吃飯”的。
“到店團購必須低于7折”
現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盯上了本地商業,其業態有外賣、有到店團購。
連小紅書也針對餐飲商家推出了團購,據36氪消息,小紅書9月3日起開放全國49個核心城市,傭金費率即技術服務費為0.6%,暫免商家保證金,目前這一規則僅限餐飲商家,并未對其他本地生活類目開放。
可以預見的未來是,餐飲飲商家對“線上流量”和平臺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深。
有業內人士告訴餐觀局:“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平臺的威力,平臺不僅僅提供了一種交易方式,還是一種營銷方式,它會影響餐飲人的利潤,會影響消費者對餐廳的判斷。信息爆炸時代,餐廳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多,消費者需要通過平臺去甄選餐廳。像國外也有谷歌,會把餐廳/酒店/路線推薦給你。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
趨勢不可避免,但國內平臺的問題是什么?問題是平臺都選擇了做“低價到店團購”。
這類低價團購相比外賣,抽成不高。有餐飲商家稱:“到店團購一般是按定價進行抽成的,比如你一個產品定價15元,團購價10元,平臺抽10%,就是抽1.5元。”
一個做奶茶品類的餐飲商家,最近把店轉讓出去了,并同時注銷了美團、抖音、餓了么的賬號,該餐飲商家告訴餐觀局:“平臺到店團購的邏輯是商家自己先定價,但平臺要求商家要低于原價的7折或給到更低折扣,才會審核商家提交的團購訂單。即便上了低價團購,也要花錢買流量。我以前每天定投100元左右,但通過到店團購核銷的收入都沒有100元。有些團購活動要求5折以下才能參與,好處是這類活動是免廣告費的,有的效果,比花錢買流量的還好些。”
也就是說這類低價到店團購,雖然避免了外賣式的高抽成,但仍然需要留足營銷的錢,花錢買流量。
并且,隨著開低價團購的平臺越來越多,餐飲老板要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也越來越多。每一種平臺有什么特點?應該怎么運營?都需要餐飲老板花時間研究。低價“到店團購”還會呈現出一種虛假繁榮,花了錢沒有效果,白白打了水漂,對餐飲老板來說這種場景見怪不怪。
另外,對餐飲商家來說,外賣也是支出的大頭。
有顧客通過外賣平臺點單,實付44.3元,到商家手里能有多少?答案是17.91元。做一單外賣,竟消失了60%的收入?
圖|小紅書截圖
當然這個案例里有一個極端情況,那就是點單的顧客距離商家有8公里,遠遠超出了普通配送的范圍。
比如,消費者領的天天神券等活動也需要商家補貼。當平臺和餐飲商家結算時,會扣掉活動補貼、配送費,再抽取一定的傭金,所以商家的利潤已經沒剩多少了。對有的商家來說,扣完各項支出,能保證食材成本就不錯了。
消費者手里的外賣,看起來挺貴,但真正為消費者提供餐品服務的商家,到手的錢,少得可憐。
有餐飲商家告訴餐觀局:“做了一個月外賣,我把店關了,辛辛苦苦做一個月,連幾百塊都賺不到。如果線下發展不了,不建議做餐飲。”
有餐飲商家稱:“一天營業額3200元,外賣占了2500元,店盈利還不錯,但這是家里4個人一起做出來的,從早上10點做到凌晨1點,根本不敢減少工作時間,單子一來,外賣小哥就催,在店里家人每天都面對這么多人催,都非常累,身心疲憊。”
低價到店團購和外賣在不斷侵蝕商家的利潤。
這個時候,平臺還在持續推出超低價產品。
美團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拼好飯的單日訂單量峰值再創新高,突破800萬單。而此前據晚點報道,美團一季度拼好飯的單日訂單量為500萬單。
圖|2024年美團第二季度財報
有餐飲商家表示,不做拼好飯,就會被限制流量或縮小配送范圍,但做了就是做一單虧一單。
有消費者準備買兩杯15元的奶茶,被店員告知沒有活動了,但隨即店員稱可以去抖音下單。該消費者通過抖音團購,買了同樣的兩杯奶茶,價格只要13.8元,比店里的活動價還要低。
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一些平臺迎合消費者的低價訴求,推出了超低價產品。但這個模式是通過不斷壓縮餐飲商家的利潤實現的,直至逼至“不可持續的邊緣”。
三.餐飲商家“被困”線上
10年前開家餐飲店,可能只需要付租金、招員工,就能開干。
而現在,要想開個餐飲店,除了租店鋪、裝修、找員工,包括但不限于入駐美團餓了么做外賣,入駐抖音快手小紅書做團購,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號、微博做宣傳……一堆平臺入駐下來,建店成本就上來了,可能需要配備專門的運營團隊和內容團隊。有人調侃,現在開店,能不能掙百萬另說,先投個100萬。
而且,入駐平臺,一次性的建店成本還算好的,后續源源不斷的流量投入才是擊潰餐飲老板的最終防線。
如果說,線下的投入是看得到頭的,比如人工成本、房租成本、食材成本。線上的投入則是看不到頭的,買流量、做活動,商家花了很多錢,卻沒有效果,常見又無可奈何。
有人可能會說:“你可以不上平臺。而不是上了平臺,享受了流量,還抱怨不停。”
這就需要我們簡單回溯平臺的發展過程。如果把2015年作為外賣平臺元年,到現在已經10年了。在這10年的時間里,外賣平臺由于背后有資本的補貼,不斷補貼消費者,慢慢培養了用戶線上消費的習慣。
本來餐飲商家原來做的是附近3公里的生意,可以靠線下和口碑獲客。
但現在用戶習慣了線上消費后,所有的商家最后都化身為平臺上密密麻麻的餐廳,你不上平臺,不做活動,可能在消費者心智中就是“查無此店”,又何談后續的到店、服務、復購、推薦呢?
如果問,餐飲商家現在最在意的是什么?絕對是流量。
本來人均消費就下降了,如果再沒有顧客來,那餐廳可能只有一條路了——等死。
所以,流量是餐廳救命的東西,不買流量就沒有客源,買了流量成本高、沒利潤。至此,餐飲企業進退兩難,徹底被困在了線上。
餐飲企業原本背負著“三座大山”——房租、人工、原材料成本,現在可能有了第四座大山——“營銷成本”。餐飲企業今后面臨“四座大山”將成為常態。
成本愈發高昂、消費者又愈發注重價格,兩邊夾擊,餐飲企業的利潤被侵蝕,也就不奇怪了。
圖|來源網絡
資本是逐利的,平臺也不是慈善企業。
當補貼到位,消費者和商家對平臺形成依賴后,平臺就擁有了主動權和控制權。平臺的邏輯是,誰花的錢多,就把流量給誰。當然,也有可能商家錢花了,也沒效果。
曾擔任希臘財政部長的經濟學家雅尼斯·瓦魯法基斯,在2024年的新書《科技封建主義》中,詮釋了平臺、商家、消費者的關系,將其類比為傳統封建主義下的“封建君主、小地主、佃農”:商家與消費者都在為平臺“辛勞耕作”;附庸于平臺的商家深知,其客戶獲取、業務生存完全取決于“云端領主”的單一操作。“這種由科技主導的絕對控制,構成了科技封建主義的根基。”
等等,“科技封建主義?”科技不是代表先進生產力嗎?
更糟糕的是,平臺越來越多了。
當平臺越來越多,會對商家有利嗎?商家的選擇可變多了嗎,可以掌握主動權了嗎?
不會。平臺的做法都一致的,都是起初拿出巨額補貼,等用戶數和商家數足夠了,平臺的補貼暫停了,就開始掉頭“收割”了。
而平臺之間的團購大戰給餐飲行業造成的負面影響恐怕才剛剛開始。
如果說去年的餐飲行業,是由一批小白興起的亂拳打死老師傅,又被老師傅打死的價格戰混戰。那今年上半年,則是一場由一眾連鎖品牌主動發起的價格戰,內卷且無邊。慫火鍋推出了8元鍋底,楠火鍋提供了9.9元的牛肉,漢堡王推出了9.9元的漢堡,鄉村基更是喊出了“價格重回2008年”。
是的,平臺的團購大戰告一段落,銷售成本和支出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財報上的利潤變得很好看。
但餐飲人呢?餐飲商家之間的價格戰恐怕才剛剛興起,還在加劇,而且看起來內卷永無盡頭。
需要注意的是,以前的餐飲經營邏輯是相同的品質,更高的價格;現在的餐飲經營邏輯是更好的品質,更低的價格。這本來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餐飲要回歸到本質,用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好的品質,造福終端消費者。但低價要有個限度,當“超低價”低到連餐飲商家連食材成本都包不住,活都活不下去,消費者想要的“更高品質”有可能實現嗎?
平臺和餐飲商家的關系是合作共贏,如今餐飲形勢愈發嚴峻、消費不景氣,平臺要做的不是一味推“超低價產品”,“壓榨”餐飲商家的利潤,讓餐飲行業變得無以為繼,而是和餐飲商家共克時艱、合作共贏,讓餐飲行業走向正循環。
當平臺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當餐飲企業開始收縮、閉店、退出,平臺的生意模式還能持續嗎?這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