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長春丨記憶中的貴陽街
作者:李明東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長春貴陽街,在老長春人眼里似乎有點像今天的桂林路,但不同于八九十年代僅靠賣服裝火了的貴陽街,雖然不能跟當年第一街長江路并肩,但也算是人頭攢動商業集中的熱鬧地。
如果時光能夠穿越,你從當年號稱”長春第一高樓“的二商店走出來,避讓過北京大街上“拖著掛車的摩電”(有軌電車),踏過鋪設在枕木上的鐵軌,便轉進熱鬧狹窄的貴陽街。
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馬路兩邊店鋪漸漸多了起來,日雜店、衛生所、修理“無線電戲匣子”的檔口,掛一個幌子的小吃部,叫你饞得直流口水的灌湯包、黃面餅子、油炸糕……還有蹲在路邊賣瓜子,烤地瓜,投機倒把擺地攤的,大聲吆喝3分、5分冰棍的老太太,操著南方口音焊洋鐵壺、修理白鐵鍋的小爐匠,林林總總人聲鼎沸。
感覺這條街好像永遠逛不完似得。
【李明東老師油畫作品↑】
周末節假日更是人擠人,本來就狹窄的街道,被那些進城送菜的馬車,拉腳運貨的“倒騎驢” ,擁擠在菜床子前搶購蔬菜的主婦們更充斥的水泄不通。而最誘惑孩子們的地方,要數那間屋地比馬路還矮的副食店,因為櫥柜里有裹著玻璃紙的水果糖,油漆脫落的木板架子上或許有幾只國光蘋果和酸秋梨。以前人們的生活清貧枯燥,逛街也自然成為樂趣消閑。或許這就是傳說的夜市、最早的步行街。
商業風水輪轉,今天的貴陽街雖已失去往日的市場氛圍,但老街的往事卻依然在老長春人的記憶中熠熠生輝……
作者簡介:李明東,長春文史愛好者,長春美術家協會會員,長春作家協會會員,部分圖文作品參展獲得過獎項,并被博物館收藏。
背景材料:
談街說路丨貴陽街丨李春昌
貴陽街,是滿鐵附屬地上跨越頭道溝的一條街,北起吳淞路,南至北京大街。始建于1921年,原名東一條通,不知哪年又重新命名為大亞通,1946年將其更名為貴陽街。
1907年,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1908年時候,貴陽街位置上,還是頭道溝,兩側大片土地還是菜園地,也曾經叫過東公園。從1910年開始規劃這里的街路,最初只有東一條街至東三條街的向南延長線從這段頭道溝穿過,通向朝日通。1915年時候,貴陽街附近才在地圖上出現完整的街路形狀。
1932年時候的貴陽街,在地圖上還叫做東一條通,這時候的貴陽街還是被頭道溝分作兩段的,中間以橋梁相連。
1935年時候,為了改善附屬地南部整體環境,進行商店街的建設,將西公園(今勝利公園)東墻外至日本橋通(今勝利大街)一段頭道溝改為暗渠,從此貴陽街上的橋才改做了路。
【池宮城晃先生攝影作品,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貴陽街北京大街口景象。↑】
大亞通是滿鐵后期以及“新京”時期的著名日本商業街,素有“不夜街”之稱。街上日式商鋪密集,大亞通兩側的胡同里,多為日本人經營的飯店、旅館、妓院。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各種攤床五花八門,鮮花果品、魚肉熟食、飲料名酒擺放整潔,光彩奪目,香氣四溢,熱鬧非凡。
經歷日本投降東北光復和長春解放之后,在新中國新社會條件下,居民生活穩定和諧,貴陽街依舊是附近的商業中心。
1980年,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從東一條街到貴陽街,形成了馬路市場,主要經營項目有服裝、鞋帽、針織、衣料、小百貨等等。經營者除了國有和集體企業外,更多的是個體工商戶。市場以貨源廣、款式新、經營活、應季性強等著稱,更能按照現代青年人和獨生子女注重衣著的心理,大量購進和銷售應季適時的各式西裝、童裝、連衣裙、牛仔褲、夾克、風雨衣、太空服及各種衣料等,滿足他們的需求。當時的購物者人流如織,摩肩接踵,胡同里也是人流涌動,各樣商業網點花樣翻新,招徠顧客。
【貴陽街馬路市場,池宮城晃拍攝,上世紀八十年代貴陽街。↑】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內商業場所逐漸增多,貴陽街部分地段拆舊改新,這條馬路市場最終消失在新建高層或多層建筑的身影之中。
【胡同長春】編發長春記憶圖文,歡迎閱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