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 攝
金秋時節,受大同平城區攝影協會和山西省攝影家協會的盛情邀請,我和省內知名攝影家,參加了“山西鄉村影像記錄--平城行”的攝影創作活動,感受塞外這座古老都城的雄偉壯麗,對話遼金時期的古老建筑精華......
張旦 攝
筆者上網查了一下華嚴寺,她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下寺坡街459號,始建于遼清寧八年(1062年),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筑群,也是中國現存三大遼代寺院之一,1961年3月4日,華嚴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旦 攝
華嚴寺建筑依東西軸線布局,總占地面積66000平方米,整體分為上下兩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除兩座主殿為遼金時期建筑外,其余皆為清朝時期重建 。
張旦 攝
華嚴寺集中了遼金建筑、小木作天宮樓閣、彩塑、壁畫等各類文物,均居同類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國建筑史、宗教史和藝術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張旦 攝
華嚴寺的建筑極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習慣東向而建的木構佛寺建筑。華嚴寺的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東,卻也存在著很多建筑依然保留著傳統漢族建筑的布局習慣,如海會殿依然坐北朝南,這是由于當時契丹族與漢族傳統風格得到了融合,華嚴寺建造時多用居于幽、薊、并等地的漢人熟練工匠。
張旦 攝
不僅如此,一些建筑細節甚至能看出其他民族的特色,整體建筑在藝術處理上古樸、大氣,細節方面不失靈活與細膩。建筑藝術以實用為主,在廟宇裝飾上,藝術則趨向于精雕細琢、顯得華麗富貴,矛盾中充斥著和諧,這正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后產生的奇妙反應。
張旦 攝
大雄寶殿是華嚴寺上寺的主殿,始建于遼清寧八年(1062年),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基本上保留了遼代風格。大殿建在高4米青磚臺基上,月臺敞朗,寬33米,深19米,與石級、勾欄構成凸字形平面,兩側為明朝時期增建的六角鐘鼓亭。殿身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建筑面積1443.5平方米,是中國現存遼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殿前檐當心間與梢間裝板門,外施壺門牙子。殿頂舉折平緩,出檐3.6米,筒板布瓦覆蓋,黃綠色琉璃剪邊。殿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高4.5米,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為清朝時期補制,是中國現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獸。斗拱碩大,外檐斗拱五鋪作,雙抄重拱計心造,補間分施斜拱。梁架原為徹上明造,明宣德至景泰年間增補平棊,清代施以彩畫。
張旦 攝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佛壇上供奉有遼代塑像三十一尊,整體分成三部分。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尊的彩塑位于中間一組,以過去燃燈佛為主尊的雕像位于左邊一組,以未來佛彌勒為主尊的彩塑位于右邊一組,均為中國現存遼代彩塑藝術的珍品。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為最,其上身微裸,體型豐滿,線條流暢,雙手合十,置于胸前,兩面嘴唇微微一笑 ,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輕抬左腳,重心移向右腿,被鄭振鐸譽為“東方維納斯”。
張旦 攝
華嚴寺大雄寶殿內四壁滿繪壁畫,其內容全部為佛教題材。包括:佛本行經變、佛說法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藥師如來、十八羅漢、禪宗傳嗣等。由于大雄寶殿在之后的兵火中焚毀,后代在舊址重建補繪了焚毀的壁畫。壁畫重繪時沿襲原壁畫的內容和布局,重彩加以描繪。1997年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墻壁藏經柜下,發現了兩處底層壁畫,雖色彩剝蝕,畫面已不甚清晰,但仍有金代遺風。其余區域畫風格明顯不同,是清朝時期重繪后的結果。大雄寶殿的壁畫歷經不同民族、文化的洗禮,延續著不同文化的基因 。
張旦 攝
華嚴寺與天津獨樂寺、遼寧奉國寺并稱中國現存三大遼代寺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