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役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通常人們會將這場失敗歸咎于王振人菜癮大又好玩。事實上,王振的狂妄并非毫無根據,因為就在土木堡之戰的前一年,由他主導的麓川之戰大獲成功,徹底終結了自建國以來為禍西南的思氏麓川政權,完成了太祖、太宗的未竟之業!這樣的勝利,怎能不讓人飄飄然?關于這場戰役,有人說他勞師糜餉,騷動天下,純粹是好大喜功。也有人認為此舉有效打擊了麓川霸權,維護了西南邊疆的穩定。那么,上面哪種說法更為正確呢?
一、霸權的崛起
自漢通西南夷以來,中原王朝與云南地區土司部落之間,一直以羈縻政策維系雙方脆弱的政治聯系。雖然王朝名義上將西南地區納入版圖,但從來沒有實現過對這一地區的真正控制。直到1210年,一個叫郭寶玉的人出現,才拉開了漢人入滇歷史的序幕。
這一年,郭寶玉從金朝逃往草原,投奔了最新崛起的草原霸主成吉思汗。
兩人第一次見面,郭寶玉就為成吉思汗的滅金大業獻上了一條良策:中原勢大,不可忽也!西南諸藩,勇悍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圖金,必得志焉!
這郭寶玉極有可能就是金朝派過去的戰略間諜,成吉思汗要是按這個餿主意執行,指不定會陷入多線作戰的泥潭中不可自拔。因為金朝跟西南諸藩并不接壤。相反,如果真實行了這個所謂的“妙計”,那么就相當于把刀子架在南宋的腰眼子上,最終只能促成金宋聯合抗蒙。
但是當40年后金朝已經覆滅,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哥要把刀子對準南宋時,郭寶玉這個餿主意一下子就變成了香餑餑。
1252年,蒙哥派其弟忽必烈萬里遠征,歷時2年滅掉大理,在此建立起西南反宋基地。這個基地一直存續到南宋滅亡,才失去了戰略作用。這中間足足持續了21年。過去云滇地區并非沒有外來入侵的情況,但一般都呆不久,從來沒出現過現在這種情況。
而且蒙古人不僅自己來了,還把色目人給帶來了,這些人靠著伊斯蘭教的加持,在當地落地生根,再也趕不走了。即使到了今天,他們依舊是云南第三大族!大元統一天下后,自然沒理由像過去的王朝那樣放棄這塊待了20多年的土地,元世祖派出回族重臣賽典赤經略云南,并設立梁王跟云南王兩個藩王坐鎮當地。
此時王朝實際控制的地區,也就今天的昆明一帶,其余廣大滇西地區,元朝設置宣撫司作為統領,但實際還是由土司自治,只不過王朝也會在這些地區安插一些軍事據點以作震懾,比如遠干、威遠。在元朝設置的諸多宣撫司中,最大的一個就是金齒宣撫司,其領土范圍囊括滇西、緬北廣大地區,治所永昌府,今云南保山。
金齒宣撫司由諸多土司構成,元朝沒辦法跟他們一一打交道,于是按中原行政規劃設置了“路”,由六個勢力較大的土司各管一路,讓他們代表這一區域跟云南政府打交道。麓川就是當時的金齒六路之一。
1310年,元帝國陷入內斗,國勢大不如前。當時麓川首領思可法見狀蠢蠢欲動,他試圖打破地區秩序,兼并周邊土司。為了控制新征服地,思可法“乃罷土官,以各甸賞有功者”。
我相信,蒙古人一定不會對這個套路感到陌生的。因為他們的老祖宗成吉思汗當年就是靠著這個辦法,將草原打造成了一個可怕的戰爭機器。
有人說,這不就是分封制嘛,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實上,分封制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垃圾,天子通過分封親屬和功臣,在最初那幾十年,是可以靠著血緣跟戰友情,實現類似中央集權的效果的。至于分封制的弊端,那是一兩代人之后的事,在初期它的作用是很驚人的。
此外,思可法還仿效蒙古人,設置了丞相(叨孟)、萬戶(昭錄)、千戶(昭剛)、百戶(昭伯)、十戶長(昭準)、伍長(昭哈)等一系列官職。其屬則制叨孟,以總統政事,兼領軍民。昭錄領萬余人,昭綱領千余人,昭伯領百余人;領一伍者為昭哈斯,領一什者為昭準;皆屬于叨孟。又有昭錄令,遇有征調亦與叨孟統軍以行。
這簡直就是低配版的成吉思汗!假以時日,麓川必定成為西南一霸!
元朝方面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威脅,此后30余年一直派人去討伐思可法,但效果廖廖。1348年,思可法主動認慫,向元朝稱臣,元朝此時早已風雨飄搖,只得捏著鼻子答應。思可法死在了明朝建立的第二年,他死后王室內亂,王位幾經更迭,最終落到兒子思瓦法手上。
這時候明朝在朱元璋的經營下,已經掃清海內,開始將目光投向西南。但朱元璋對這塊地方沒什么興趣,若不是有一個元朝宗室梁王盤踞在這里,他連看都懶得看一眼。這也是我為什么認為元朝是開拓云南的首功之臣的原因。若不是有元朝勢力在這里,漢人壓根就不會關注云南。同理,若不是鄭成功高舉明朝正朔,清朝同樣不會多看臺灣一眼。
朱元璋本來是想和平解決云南問題的,只要梁王宣布脫離元朝反動統治,接受大明冊封,一切都好說。但梁王殺了朱元璋的使者,直接把路給走死了。那就沒啥好商量的了,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為主帥,藍玉、沐英為左、右副手,開始了對云南的攻略。第二年,在明朝將星天團的打擊下,梁王這個大元孤忠的頑抗,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了。
二、太祖之略
梁王倒臺后,沐英就接替了他的生態位,成為云南一把手。麓川也像元朝時一樣,對明王朝稱臣納貢,雙方表面上還算和和氣氣。等沐英理順了云南的局面后,雙方的關系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對立。
事情的導火索是金齒衛事件。
前面也說了,麓川原來屬于金齒宣慰司六大勢力之一。除了六大勢力之外,元朝在當地曾設置了遠干、威遠、金齒衛等軍事據點以作威懾。這金齒衛就是金齒宣慰司的首府永昌,今云南保山。
后來隨著麓川崛起,這些據點相繼被拔除,朝廷也失去了在金齒宣慰司的話語權?!捌湫U又侵楚雄西南邊遠干、威遠二府,梁王無力克復,至今蠻占”,現在云南換了主人,當然要尋思著修復這些軍事據點!
第一個被光復的就是離得最近的金齒衛。這里是滇緬咽喉,戰略位置極其關鍵。明朝只有掌握了這里,才能對緬北那些家伙施加影響力??烧l也不想給自己頭上找個爹呀,不僅麓川不干,其他土司也不愿意。于是他們以“不恤眾”為理由,聯合起來攻擊金齒指揮使王貞,最終“生擒王貞,盡夷其城而去”。
按說大明應該發大兵過去錘死這幫卡拉米,但朱元璋沒有,他是個非常穩健的人,他聞知此事并沒有動怒,而是派人去將麓川的政治制度、軍事編制、武器裝備和西南勢力間的矛盾摸了個明明白白。
這不摸不要緊,一摸嚇一跳,西南這山旮瘩居然藏著一個地方千里,擁兵30萬的大國,這麓川簡直就是個西南高句麗呀!要剿滅這種地區小霸必須得傾國而來。但當時明王朝的主攻方向仍是漠北的北元政權,對麓川的挑釁只能采取綏靖政策。
恰好這一年麓川也出事了,思瓦法被他哥思倫法干掉,新君即位,政局不穩。思倫法也不愿意這時候跟明朝開戰,于是雙方重新恢復朝貢,并送還王貞。
第二年,也就是1384年,朱元璋就開始動手了。他先是將麓川境內的鎮康和灣甸兩個地區設為州縣,然后委任當地人管理,這相當于讓中原諸侯放棄周天子的任命,接受楚王的冊封!豈止是打臉,簡直是打臉。還有更過分的呢,他將被麓川占據的元朝領土威遠和遠干,在法律上割讓給了麓川的對頭,昆明西邊的楚雄府土司。這就相當于當年美國把中國的藩屬琉球托管給日本人一樣,不但能惡心人,還能制造雙方對立,將受贈者綁上自己的戰車。
如果說這兩招都是虛的,那么朱元璋接下來的這個就是干貨了,他在這一年又重建了金齒衛!面對朱元璋的步步緊逼,思倫法終于忍不住了,他率先出手跨越怒江攻打金齒,又跨越瀾滄江攻打效忠明朝的景東府土司俄陶,打死了來援的明軍千戶王升,兵鋒直指云南第二大城市——大理。
這次,朱元璋還是選擇了忍讓,他先是派人到車里宣慰司譴責了麓川霸權主義的無理行徑,并讓他們聯合不滿麓川統治的土司組建“反帝同盟”,等待明朝大軍降臨。
這車里就是麓川崛起的下一個潛在受害者,現在正嚇得瑟瑟發抖,對明朝的話自然無有不從!然后朱元璋又派人到大理安慰受害者俄陶,表示大明不會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以此來安親華土司們的心。
外交工作做到位后,接下來就是戰備動員了。
朱元璋派出間諜李原名去麓川摸清了他們的軍備情況后,開始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部署。
麓川人最厲害的武器是象兵,明軍的步騎兵對上他們往往容易吃虧。但李原名了解到這些畜牲不易控制,害怕火光和爆炸聲的特點。朱元璋于是便下令讓沐英、費聚、陸仲亨等人加班加點趕制火銃,囤積火藥。另外,他還命令忠于明朝的土官出兵5萬,供云南經歷官楊大用統一培訓,為日后的大戰做準備。
這一練就是3年啊。1387年,積蓄已久的明朝在南、北兩線同時鋪開戰陣。北路,由藍玉帶15萬大軍北伐元廷,在不久后的捕魚兒海戰役中徹底肅清了北元殘余勢力。南線,朱元璋調集陜西、山西、湖廣各派56000人入滇參戰,另外楚王府也出護衛隊6000人,再加上云南土司兵50000人,大明21萬大軍,如泰山壓頂撲向麓川。
為了用魔法打敗魔法,朱元璋還向廣西以及越南、暹羅、占城等附屬國征召了310頭大象備用。朱元璋這回應該是不打算留活口的,因為他在戰前就給麓川開好了明版《辛丑條約》:設若白夷有人出來說話求免時,問他索取后項物件,金齒損了的官軍,將出15000匹馬來,才賠償這些人,景東節次損了的出哨官軍,將出500象來賠償,更出屯牛30000頭、青腿象奴300個,方才罷征。白夷無人來時,并不許差一個人去。
以麓川的國力,要是答應這種條件,不死也得丟半條命,朱元璋這顯然要逼他們一戰。
另外,朱元璋不僅管殺,而且還管埋。為了方便戰后管控云南,他下令湘西的常德、辰州三丁抽一到云南去墾荒,另外四川還出25000人連帶著長興侯耿炳文的33000陜西農民,一起帶著稻種、農具、耕牛到云南去搞生產建設兵團。
怎么說呢,他實在是太穩健了!有這樣的領導,國之幸事?。?/p>
到了第二年的五月份,藍玉在北邊取得捕魚兒海大捷。六月,朱元璋就發起對麓川霸權主義的總清算。思倫法察覺到風向不對,決定先發制人,進攻親明勢力:摩沙勒寨。
這個摩沙勒寨,原本是麓川的馬仔,后來改邪歸正投了明朝。思倫法對這種叛徒尤其痛恨,一上來就往死里打,摩沙勒寨被打得哭爹喊娘,手忙腳亂地撥通大明的求救熱線。
沐英收到消息后不敢大意,遣人大破之,殺傷了麓川1500多人,贏得了首戰勝利。隨著明朝各路大軍到位,戰爭一觸即發。思倫法也意識到明朝是來真格的了,趕緊調集舉國之兵30萬迎戰。
雙方會戰于定邊,麓川派一萬步兵迎戰,結果被明朝五百騎兵打穿。思倫法又派出殺手锏象兵參戰,明朝針鋒相對出動火槍兵迎戰。思倫法見狀呵呵一笑,你以為我不知道火槍能克象兵嗎?但火槍填裝是很費時間的,等你填裝完,我后排的象兵就已經殺到你面前了,這招他以前屢試不爽。
可這次他傻眼了,明軍的火力連綿不絕,根本不帶停歇的,麓川的象兵被殺得丟盔棄甲,朝著己方陣地反向踐踏。這一切都得歸功于明軍統帥沐英,他在這一戰中史無前例地開創了著名的三段擊戰術,完美地彌補了火槍兵裝填時間過長的缺陷。此時距離西方鼓吹的那個冒牌貨腓特烈大帝出生還有300年呢!
此戰之后,明軍殺敵3萬,俘敵1萬,踐踏死傷者無法計數。朱元璋命令沐英穩步追擊,屯田筑堡,步步為營,等待后續大軍到達就送思倫法上天去。思倫法見明的玩不過就玩陰的,他派人到處散播大明威脅論,挑動彝族跟苗族的土司反明,結果無一例外全都送了人頭。
最后思倫法實在是黔驢技窮了,只好把兩個大臣推出來當了替死鬼,全盤答應朱元璋的不平等條約,還支付了此次明軍出兵的全部費用。什么叫漂亮仗,這就叫漂亮仗!
經此一敗,麓川元氣大傷。1397年的時候,思倫法居然被他的宰相“刀干孟”給趕到了明朝。這事的記載比較模糊,有說是因為思倫法組建火槍兵得罪了宰相。也有的說是當時麓川諸侯都要把女兒送到思倫法后宮,而思倫法的妻子非常善妒,經常進讒言把人家父女一起處死。
不知為何,看到這里我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商紂王的偉岸身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
其實,哪有什么善妒的妻子啊,分明是借后宮之爭的幌子搞中央集權!畢竟火槍兵是很燒錢的!最后思倫法還是靠著明朝的保護才重登王位,經此一事,麓川沉淪了幾十年。
2年后,思倫法去世,由他的兒子思任法接班。此后,大明開始了對麓川的政治肢解。
建文年間,麓川下屬的諸侯如威遠、孟養、木邦、樂甸、大侯、干崖、灣甸、潞江等,紛紛宣布獨立,改奉明朝為宗主。朱棣上臺后,思任法過來控訴木邦和孟養侵占他的土地。
朱棣一聽大喜,干得好,將他們升為宣慰司,再接再厲。到了后來,朱棣甚至在麓川本土的散金、南甸等地搞起了獨立公投,支持他們脫離麓川,投入中原的懷抱。思任法雖然恨得咬牙切齒,但奈何實力不如人,只好打碎牙往肚里咽。
三、四征麓川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朱棣折騰了幾十年后,國力大不如前。明朝在仁宣兩朝開始了戰略收縮。
宣德三年,明朝放棄占領了20年的安南,此舉在西南造成強烈的政治地震。思任法突然覺得自己又行了,開始憧憬著要恢復祖宗霸業了。朱祁鎮繼位后,思任法見明朝主少國疑,開始了第一次試探。
按規制,他每年要給明朝交2000兩白銀的份子錢。于是思任法哭訴說自從遭到大明拆分,自家的財用不足,希望天朝能高抬貴手。這時當家的是張太皇太后和所謂的賢臣“三楊”。
他們依舊沿襲仁宣時代的政治路線,選擇了息事寧人,不僅免了思任法的欠費,連以后的份子也不用交了。這種“量大明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慫包做法,一下子就讓思任法心里有了底,這大明是真不行了。
其實越是這種國力衰退的時候,越是要虛張聲勢,否則什么阿貓阿狗都敢跳出來朝你呲牙咧嘴,最終只會讓防務壓力越來越大,達不到節省國力的目的!
思任法摸清了大明的底牌后,開始收復被明朝拆解的樂甸、大侯、干崖、灣甸、潞江、南甸等地,甚至連金齒衛都給占了!
三楊內閣呢,他們在干什么?這幫人除了強烈譴責,啥也干不了!思任法深知這些文官的尿性,每次鬧騰完了就上表認罪,過一段時間繼續打。打完之后再上表。三年下來,不但恢復了他爹的版圖,而且還侵占了明朝不少土地。這下子,三楊再怎么神經大條也反應過來了。
正統四年,這幫人手忙腳亂地開始了一征麓川,結果由于云南當家人沐晟跟朝廷主將方政不和,坐視方政孤軍深入被圍殺,導致明軍慘敗。沐晟也在事后喝毒藥自殺了,也不知道他圖什么!
正統六年,三楊的后臺張太皇太后病重,太后還沒死,王振王公公就登上了大明的政治舞臺。王公公打著讓大明再次偉大的旗號,開始籌建第二次西征的領導班子,他以定西伯蔣貴為主帥,兵部尚書王驥主后勤,太監曹吉祥為監軍,二征麓川。
明軍12萬人剛到金齒,麓川守將立馬就跪地投降了。蔣貴分兵三路,直插麓川腹地上江堡,思任法負隅頑抗,結果被明軍斬殺5萬,重創了麓川國力。
思任法一路逃跑到馬鞍山組織軍隊做最后決戰。也許是因為麓川不興修史書吧!這一戰的過程跟當年沐英的定邊之戰如出一轍,依舊是麓川出象兵,明軍用火槍,結果蔣貴、王驥一戰斬獲10萬麓川兵,威震西南。思任法跟兒子思機法跑到三宣六慰中的緬甸宣慰司。
這緬甸宣慰司在麓川再次偉大之后,一直被摁在地上暴打。可這次不僅收留了思氏父子,還梗著脖子跟明朝叫板。究其緣由,無非就是害怕明朝成為另一個麓川罷了,果然是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p>
正統八年,王振再次以王驥、蔣貴掛帥,三征麓川,逮著緬甸和麓川一頓暴打。緬甸被教育完后,深刻認識到了自己過去為虎作倀的錯誤,老老實實交出了思任法。但思機法卻跑到了孟養宣慰司。
這個孟養宣慰司就更是一個白眼狼了。當年他們就是靠著明朝的幫助才從麓川獨立的。后來麓川再次偉大之后,孟養被思任法給滅了國。孟養領導人“刀變蠻”跑到明朝尋求庇護,最后還是我們幫他給復的國。沒想到,我們又養出了個白眼狼。
正統十三年,王公公四征麓川,這次以王驥掛帥。吸取上次的教訓,王振也開始注重起了外交手段,為了避免西南土司再使絆子,他聯系了木邦跟上次被教育的緬甸一起助拳,承諾把麓川土地分給他們。三國聯軍勢如破竹,先是蕩平了孟養,然后一路殺到麓川城下,思機法不敵,拋妻棄子奪路狂奔,多年后被拉去明朝砍頭。
他跑了之后,麓川人擁立他兒子思祿法繼續抵抗。王驥見戰略目的已達到,便與思祿法結盟,約定除非石爛江枯,否則麓川勢力永遠不許過怒江。自此之后,麓川一蹶不振,而緬甸勢力填補了他留下的權力真空,建立了雄極一時的東吁王朝,領土涵蓋今天的緬甸、老撾、柬埔寨和馬來西亞,儼然成了第二個麓川王朝。
16世紀中葉,東吁王朝雄主莽應龍多次企圖北伐云南,但緬北土司們都害怕再次引發三征麓川那樣的打擊,拒絕配合。莽應龍只好作罷!
文史君說
王振三征麓川,雖然勞民傷財,還給緬甸做了嫁衣,但這場戰爭依舊打得值當!三征麓川不僅給西南土司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懾,使得日后的莽應龍無法成為邊患,還成功遏制了麓川這個西南高句麗的崛起,否則任其做大,等他吞并云貴,川南湘西都要變成戰爭前線??上跽裾髀创ㄖ皇菫榱肆⒐渫?,沒有太祖那樣的深謀遠慮。否則,緬甸歸屬猶未可知呢!
參考文獻:
指文烽火工作室:《戰爭事典015》,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
陸韌:《元明時期的西南邊疆與邊疆軍政管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羅勇:《經略滇西:明代永昌地區軍政設置的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