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從1950年10月19日首批志愿軍部隊秘密入朝,至1958年10月,志愿軍駐朝部隊撤回國內(nèi)為止,不包括航空兵和鐵道兵,中國人民志愿軍先后有27個軍,共計85個師入朝參戰(zhàn)。
據(jù)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抗美援朝戰(zhàn)爭史》載,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zhàn)部隊按入朝時間順序,分為5個批次先后跨過鴨綠江。
以下文字,按各軍入朝時間順序,對參加抗美援朝的27個軍共29位志愿軍軍長(兩位繼任),在1955年全軍授銜時各自獲授軍銜以及任職履歷,逐一進行簡要介紹。
第一批入朝參戰(zhàn)部隊 (1950年10月19日至11月7日)
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第66軍、第20軍、第26軍、第27軍,共計9個軍30個師入朝作戰(zhàn)。
(注:也有史籍將第20軍、第26軍、第27軍這3個軍單獨列為第二批入朝部隊。)
第38軍 軍長:梁興初 中將
梁興初(1913年—1985年),江西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
歷任海南軍區(qū)司令員、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成都軍區(qū)司令員等職。
1985年10月5日,梁興初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第39軍 軍長:吳信泉 中將
吳信泉(1912年—1992年),湖南平江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qū)參謀長。
歷任東北軍區(qū)副參謀長、沈陽軍區(qū)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等職。
1992年4月2日,吳信泉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第40軍 軍長:溫玉成 中將
溫玉成(1915年—1989年),江西興國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授銜時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zhàn)役系學習。
歷任廣州軍區(qū)參謀長、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成都軍區(qū)第一副司令員等職。
1989年10月29日,溫玉成將軍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74歲。
第42軍 軍長:吳瑞林 中將
吳瑞林(1915年—1995年),四川巴中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qū)司令員兼第43軍軍長。
歷任海軍南海艦隊司令員、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南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常務(wù)副司令員等職。
1995年4月21日,吳瑞林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第50軍 軍長:曾澤生 中將
曾澤生(1902年—1973年),云南永善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軍長。
1955年4月19日,率領(lǐng)50軍凱旋回國駐防丹東。此后一直擔任50軍軍長,直至1968年9月離職休養(yǎng)。
1973年2月22日,曾澤生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第66軍 軍長:肖新槐 中將
肖新槐(1907年—1980年),湖南宜章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授銜時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zhàn)役系學習。
肖新槐在山西省軍區(qū)司令員任上,因積勞成疾,身患多種疾病,經(jīng)北京軍區(qū)批準離職休養(yǎng)。
1980年8月2日,肖新槐將軍在北京病逝,享年73歲。
第20軍 軍長:張翼翔 中將
張翼翔(1914年—1990年),湖南瀏陽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授銜時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zhàn)役系學習。
歷任華東軍區(qū)第二副參謀長兼浙江軍區(qū)副司令員、福州軍區(qū)副司令員、總參謀部軍訓部副部長、鐵道兵司令員、第二炮兵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
1990年4月5日,張翼翔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第26軍 軍長:張仁初 中將
張仁初(1909年—1969年),湖北紅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張仁初因長年征戰(zhàn)積勞成疾(戰(zhàn)傷11次),經(jīng)組織批準,從1954年9月至1962年6月,一直在青島離職休養(yǎng)。
1962年7月,復(fù)出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qū)副司令員。
1969年11月4日, 張仁初將軍在北京病逝,享年60歲。
第27軍 軍長:彭德清 少將
彭德清(1910年—1999年),福建同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
歷任華東海軍副司令員、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兼福建基地司令員、政委等職。
1965年調(diào)任交通部副部長,1981年升任交通部部長。
1999年6月10日,彭德清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第二批入朝參戰(zhàn)部隊 (1951年2月16日至4月11日)
第12軍、第15軍、第47軍、第60軍、第63軍、第64軍、第65軍,共計7個軍21個師入朝作戰(zhàn)。
第12軍 軍長:曾紹山 中將
曾紹山(1914年—1995年),河南商城丁埠鎮(zhèn)東灣村(今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zhèn))人。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旅大警備區(qū)司令員。
歷任沈陽軍區(qū)副司令員、政委,遼寧省委第一書記、濟南軍區(qū)顧問等職。
1995年1月26日,在山東濟南逝世,享年81歲。
第15軍 軍長:秦基偉 中將
秦基偉(1914年—1997年),湖北紅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qū)副司令員。
歷任成都軍區(qū)司令員、北京軍區(qū)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北京軍區(qū)司令員、國務(wù)委員兼國防部長等職。
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新的軍銜制,秦基偉被授予上將軍銜。
1997年2月2日,秦基偉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第47軍 軍長:曹里懷 中將
曹里懷(1909年—1998年),湖南資興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qū)空軍司令員。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軍訓部部長、空軍副司令員兼航空工業(yè)領(lǐng)導(dǎo)小組組長等職。
1998年5月19日,曹里懷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第60軍 軍長:韋杰 中將
韋杰(1914年—1987年),廣西東蘭人。
第5次戰(zhàn)役后,韋杰卸任軍長,奉調(diào)回國。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函授系主任。
1957年10月,調(diào)任成都軍區(qū)副司令員,直至1982年12月退居二線。
1987年2月3日,韋杰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
第60軍 繼任軍長:張祖諒 中將
張祖諒(1911年—1961年),河南商城人。
1952年10月赴朝鮮繼任60軍軍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59年進軍事學院學習,畢業(yè)后任南京軍區(qū)參謀長。
1961年5月13日,張祖諒將軍在上海逝世,終年50歲。
第63軍 軍長:傅崇碧 少將
傅崇碧(1916年—2003年),四川省通江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軍長。
歷任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北京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北京軍區(qū)政治委員。
2003年1月17日,傅崇碧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第64軍 軍長:曾思玉 中將
曾思玉(1911年—2012年),江西信豐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授銜時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zhàn)役系學習。
歷任沈陽軍區(qū)參謀長、沈陽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武漢軍區(qū)司令員、濟南軍區(qū)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南京軍區(qū)顧問等職。
2012年12月31日,曾思玉將軍在遼寧大連逝世,享年101歲。
第65軍 軍長:肖應(yīng)棠 少將
肖應(yīng)棠(1914年—1980年),陜西長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參謀長。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軍長、內(nèi)蒙古軍區(qū)副司令員、軍區(qū)黨委副書記等職。
1980年8月8日,肖應(yīng)棠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
第三批入朝參戰(zhàn)部隊 (共計4個軍12個師)
1951年6月21日至6月24日,第67軍、第68軍入朝作戰(zhàn)。
1951年9月7日,第36軍、第37軍入朝,在朝鮮南市、泰州、院里3個機場擔任搶修、維護、警戒任務(wù)。
第67軍 軍長:李湘 (犧牲)
李湘(1915年—1952年),江西永新人。
1951年10月,美軍在“秋季攻勢”中投入生化細菌武器,李湘及很多官兵被感染,雖多方治療,病情一直不見好轉(zhuǎn)。
1952年7月6日,李湘病情迅速惡化,引發(fā)敗血癥和細菌性腦膜炎,不待送回國內(nèi)救治,便于7月8日13時犧牲,年僅37歲。
第67軍 繼任軍長:邱蔚 少將
邱蔚(1913年—1957年),湖南瀏陽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軍長。
1957年8月19日,邱蔚將軍在山東青島逝世,終年44歲。
第68軍 軍長:陳坊仁 少將
陳坊仁(1916年—1967年),江西興國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8軍軍長。
值得一提的是,陳坊仁將軍是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唯一一位先后分別率領(lǐng)兩個軍,兩次入朝作戰(zhàn)的軍級將領(lǐng)。
1950年10月,時任第66軍副軍長的陳坊仁,率領(lǐng)正在駐地收割水稻的66軍一部作為第一梯隊師,僅經(jīng)過幾小時的倉促準備,就從天津登上火車奔赴東北,迅速跨過鴨綠江參加戰(zhàn)斗。
1951年3月,陳坊仁奉調(diào)回國,升任第68軍軍長。
1951年6月,陳坊仁率第68軍赴朝參戰(zhàn)。
回國后歷任濟南軍區(qū)副參謀長、山東省軍區(qū)司令員等職。
1967年6月27日,陳坊仁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51歲。
第36軍 代軍長:王建業(yè) (未授銜)
王建業(yè)(1909年—2001年),山西五臺人。原國民黨新31師(250師)少將師長,1949年1月隨傅作義在北平起義。
1953年1月轉(zhuǎn)入地方工作,歷任建筑工程部機械施工管理總局副局長、勞動工資司司長、國家建設(shè)委員會建筑工程總局顧問等職務(wù)。
2001年8月25日,王建業(yè)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第37軍 軍長:張世珍 少將
張世珍(1902年—1956年),山西聞喜人。原國民黨獨立第7師少將師長,1949年9月19日在綏遠率部起義。
1952年12月23日,第37軍裁編,張世珍改任第69軍副軍長,享受正軍級待遇。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56年12月26日,張世珍將軍在北京病逝,享年54歲。
(注:1951年9月7日,第36軍、第37軍入朝。同年11月30日便即返回國內(nèi),駐朝時間僅兩個多月。)
第四批入朝參戰(zhàn)部隊 (共計4個軍13個師)
1952年9月5日至9月15日,第23軍、第24軍、第46軍入朝作戰(zhàn)。
1952年12月28日,第16軍入朝作戰(zhàn)。
第23軍 軍長:鐘國楚 少將
鐘國楚(1912年—1996年),江西興國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3軍軍長。
歷任上海警備區(qū)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qū)第二政委、江蘇省軍區(qū)第二政委兼江蘇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二政委、南京軍區(qū)顧問等職。
1996年4月30日,鐘國楚將軍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84歲。
第24軍 軍長:皮定均 中將
皮定均(1914年—1976年),安徽金寨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兼福建前線指揮所副司令員。
歷任福州軍區(qū)副司令員、蘭州軍區(qū)司令員、福州軍區(qū)司令員等職。
1976年7月7日,在福建指揮軍事演習時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62歲。
第46軍 軍長:肖全夫 少將
肖全夫(1916年—2005年),安徽金寨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授銜時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zhàn)役系學習。
歷任沈陽軍區(qū)副參謀長、沈陽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烏魯木齊軍區(qū)司令員等職。
2005年2月4日,肖全夫?qū)④娫诒本┦攀溃砟?9歲。
第16軍 軍長:尹先炳 大校
尹先炳(1915年—1983年),湖北漢川人。1955年9月授銜,尹先炳成為全軍唯一一位授勛但未授軍銜的軍長。
1958年5月,尹先炳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物質(zhì)保證部副部長,被補授大校軍銜。
1983年2月10日,尹先炳大校在北京逝世,享年68歲。
第五批入朝參戰(zhàn)部隊 (1953年1月22日至1953年3月14日)
第1軍、第21軍、第54軍,共3個軍9個師入朝參戰(zhàn)。
第1軍 軍長:黃新亭 中將
黃新廷(1913年—2006年),湖北沔陽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授銜時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
歷任成都軍區(qū)副司令員、成都軍區(qū)司令員、裝甲兵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等職。
2006年5月12日,黃新廷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第21軍 軍長:吳詠湘 少將
吳詠湘(1914年—1970年)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八景鄉(xiāng)山陽村(現(xiàn)屬岳陽市汨羅市)人。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1軍軍長。
1956年,因病從朝鮮回國就醫(yī)。
1970年3月16日,吳詠湘將軍在上海病逝,終年56歲。
第54軍 軍長:丁盛 少將
丁盛(1913年—1999年),江西于都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4軍軍長。
歷任新疆軍區(qū)副司令員兼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司令員、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廣州軍區(qū)司令員、南京軍區(qū)司令員等職。
1999年9月25日,丁盛將軍在廣東廣州逝世,享年86歲。
本文資料引自——
《中共黨史人物傳》,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04月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人物詞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年07月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