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是我國知名度極高的國家公園,生活在里面的動物,主角自然就是大熊貓。但是你知道嗎?大熊貓國家公園占地近三萬平方千米,生態環境極佳,這里可不止生活著大熊貓一種動物,大量的野生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
許許多多我們在生活中難得一見的奇珍異獸,在這里都能找到。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園區讓水河保護站在野外收集的影像材料中,驚喜地發現了大量羚牛的身影。
羚牛外號“六不像”,鹿臉熊背蹄似牛
在甘肅白水江片區讓水河保護站公布的影像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羚牛的數量不少,它們在林中一處山坡上活動。成年的羚牛忙著低頭覓食,而小羚牛們則是相互追逐嬉戲。羚牛有四個亞種,分別是:秦嶺羚牛、四川羚牛、貢山羚牛和不丹羚牛。
這四種羚牛在我國都有分布,而出現在這里的羚牛則是四川羚牛。大多數四川羚牛身上的毛發主要為黃灰色或稻草色,背部、腿部等身體部位,具有深灰色斑塊。
羚牛的長相十分怪異,就像是多種動物組合在一起。它們的臉像駝鹿,獸角像角馬,背部隆起像棕熊,后肢彎曲似鬣狗,尾像羊尾,蹄子則像牛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民間,羚牛也被稱作“六不像”。比起神話中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還多了兩樣。
羚牛非常珍貴,在秦嶺地區,它們甚至跟大熊貓、金絲猴、朱鹮并稱為“四寶”,受到了許多人們的喜愛。
羚牛群體有紀律,隊伍前進如行軍
羚牛的集群性很強,是非常合群的一種動物,尤其是雌性羚牛,幾乎一生都跟群體成員生活在一起。只有部分雄性羚牛才會離群索居,過上一陣獨居生活。也正是它們很團結,所以羚牛形成的群體,往往規模都比較大。成員數量少則十數頭,多則上百頭。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規模那么大的群體,沒有一點紀律是不行的。羚牛所形成的群體,很有紀律性,有利于它們在殘酷的大自然中生存。
每一個羚牛群,都會有一頭身體強壯,生存經驗豐富的個體作為“頭牛”,負責領導、管理和守衛整個羚牛群。在日常進食的時候,頭牛會主動承擔起放哨警戒的責任,它會站在高處,四處瞭望。一旦察覺到有危險信號,立馬提醒整個羚牛群。
當羚牛群遷徙的時候,整個隊伍會呈一條縱隊的形式。雌牛和幼牛走在隊伍的中間,頭牛以及其他強壯的公牛走在前頭以及隊尾,起到開路和壓陣的作用。整個隊伍的前進,如同行軍一樣。
性格暴躁實力強,虎豺之下無天敵
羚牛屬于牛科動物,它們的身體非常強壯,成年之后體重能達到400公斤,少數較大的雄性個體,體重甚至能超過一噸。龐大的身軀已經使它們在自然界中罕逢敵手了,況且羚牛的頭上還長有尖銳的獸角。
為了使自己的獸角更加光滑尖銳,在戰斗中更具優勢,日常它們還會用樹干打磨自己的獸角。在秦嶺光頭山等地區,到處可以見到攔腰受損的大樹,其正是羚牛打磨獸角的“杰作”。
羚牛不僅實力強勁,而且性格還十分暴躁易怒。尤其是單獨行動的公牛,極具攻擊性。在以往的歲月中,羚牛傷人無數,因此它們也被稱作“秦嶺殺人王”。羚牛這種動物,一般的捕食者奈何不了它們,即便是豹子,也不敢輕易去招惹它們。
在過去,羚牛的主要天敵就是華南虎以及豺群。老虎作為自然界里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捕食者,自然有能力獵捕羚牛。而豺雖然單個戰斗力差,但它們擅長集群圍獵,依靠數量優勢,也能捕殺羚牛。
羚牛憑借著體型和實力優勢,在老虎和豺群之下無天敵。在過去,我國大多數森林里面都生活著老虎和豺,所以羚牛的種群發展被抑制。然而隨著華南虎野外消失,豺的數量銳減,沒了天敵限制的羚牛,種群發展變得迅速了起來,短短幾十年時間里,它們的數量就激增,甚至在小部分地區達到環境容納的上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