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遷移的規模與趨勢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西部地區女性向東部發達地區遷移的人數眾多且呈增長趨勢。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為例,近年來,中西部地區主要城市人口性別比的變化反映出,“流動人口” 中的女性比重一直在增加。越來越多的中西部女性加入到向東部發達地區遷移的行列,遷移距離和范圍不斷擴大。從過去主要在臨近城市遷移,逐漸發展到向較遠的東部發達地區流動。例如,江蘇省如皋市計生委對該地區 15 個鄉鎮的調查顯示,1990 - 1994 年上半年,這 15 個鄉鎮婚配的外來女性人口共 1596 人,平均每個鄉鎮 106 人,且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
(二)遷移的原因分析
- 經濟因素,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收入高,吸引中西部女性前往。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較高,人們的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普遍高于西部。中國新娘遷徙路線圖顯示,江蘇、廣東、浙江等東部發達地區是接受外地新娘最多的地區,而外地新娘來源大省則是貴州、云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區。這充分說明了經濟因素對中西部女性遷移的重要影響。
- 教育資源與發展機會,東部地區教育資源豐富,有利于自身及后代發展。東部地區擁有更好的教育資源,這對于中西部女性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她們希望通過遷移到東部發達地區,為自己和后代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和發展平臺。
- 婚姻觀念影響,傳統觀念中傾向于尋找更高社會地位的丈夫,東部發達地區男性更具吸引力。在傳統觀念中,女性往往傾向于尋找社會地位更高的丈夫。東部發達地區的男性通常受過良好教育、收入高,更符合中西部女性的婚姻期望。這種婚姻觀念的影響也是中西部女性向東部發達地區遷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性別比失衡與婚姻地域擠壓
(一)性別比失衡現狀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男女性總人口性別比為 105.07,男性人口多于女性。最新統計數據也表明,我國男比女多 3097 萬人,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衡。這種失衡在全國整體狀況較為突出,而中西部地區也有其自身特點。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村,由于傳統觀念中重男輕女思想較為嚴重,加上經濟相對落后,性別比失衡問題更加嚴峻。例如,一些貧困農村地區,為了傳宗接代,家庭更傾向于生育男孩,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調。據統計,中西部部分農村地區的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 130 以上,遠遠超出正常范圍。
(二)婚姻地域擠壓的表現
- 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雙向非對稱性流動,西部欠發達地區女性向東部遷移,單身男性在欠發達地區更集中。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教育資源豐富、人們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普遍高于西部,再加上東部較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衡,使得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女性自然地向東部發達地區遷移。借助婚姻遷移的女性凈人數可以得知,江蘇、廣東、浙江是接受外地新娘最多的地區,而外地新娘來源大省則是貴州、云南、四川。這一現象導致西部欠發達地區單身男性更加集中。
- 婚姻市場競爭加劇,男性間競爭激烈,有兒子的家庭為提高結婚競爭力增加儲蓄。男多女少的現實,注定了男人要有更多的資本才能打敗競爭者,把心上人娶回家。據美國經濟研究所的一項調查,在中國的一個三口之家,92.2% 的有兒子的家庭表示存款與孩子有關,而僅有女兒的家庭的這個數字為 86.4%。此外,有 29.8% 的家庭存款是為了兒子結婚,而存款是為了女兒結婚的家庭只有 18.3%。在教育儲蓄方面同樣也是有兒子的家庭高于有女兒的家庭。
(三)婚姻擠壓對不同地區的影響
- 對東部地區,緩解了部分性別比失衡問題,但也帶來一些社會問題。中西部地區女性向東部地區遷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東部地區的性別比失衡問題。然而,這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如婚姻觀念的變化、家庭矛盾的增加等。同時,外來女性與本地文化的融合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 對中西部地區,惡化了性別比失衡,使欠發達地區農村男性成為擇偶弱勢群體,承受經濟發達地區性別比失衡的負擔。中西部地區女性的外流,進一步惡化了當地的性別比失衡問題。在欠發達地區農村,男性成為擇偶的弱勢群體。他們面臨著激烈的婚姻市場競爭,卻因經濟條件、教育水平等因素處于劣勢。這些男性承受著經濟發達地區性別比失衡的負擔,難以找到合適的配偶,婚姻問題日益突出。
三、欠發達地區農村男性擇偶困境
(一)客觀因素制約
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位置偏僻和交通閉塞成為了大齡未婚男青年擇偶難的首要客觀因素。許多村莊距離中心城鎮偏遠,生活環境艱苦,交通極為不便。這使得村里的男青年尤其是大齡男青年與其他農村的女青年幾乎沒有交集,長期缺乏與異性溝通交流的機會和平臺。例如,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青年扎堆分布的孫村,就是一個距中心城鎮偏遠、交通不便的村子。村里的男青年很難有機會接觸到外界的異性,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擇偶范圍。
(二)經濟條件限制
家庭經濟條件差是制約大齡未婚男青年擇偶自由的重要原因。在農村,社會交換理論在婚姻行為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女方家庭往往追求更高份額的彩禮來實現婚姻交換收益的最大化。而對于農村大齡男青年而言,貧困的家庭條件、較低的經濟收入等物質條件成為了限制其擇偶自由的重要因素。近年來,農村的青壯年大量進城務工,村里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耕地落荒,多數家庭依靠農業為生,經濟收入十分低下。而且農村目前尚無村辦企業或產業支撐,整體處于貧窮落后狀態,很難為男青年的婚姻提供經濟支持。據調研,多數大齡男青年認為自己至今未婚的直接原因就是家庭經濟條件差。例如,在一些地區,農村青年結婚費用包括置辦獨立婚房、彩禮禮金、置辦婚宴酒席、置備家用汽車和購買金銀首飾等,平均費用 30 萬元以上,這對于貧困家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三)自身素質影響
自身文化水平低對大齡未婚男青年的擇偶機遇有著重要影響。青年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在擇偶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人又無一技之長,甚至缺乏養家糊口的能力,這直接導致了農村大齡青年擇偶難。以孫村為例,在 20 位大齡未婚男青年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大專畢業,且僅有 1 人;高中或中專畢業的,只有 2 人;初中畢業的,也有 2 人;而上初中期間,由于各種原因輟學的,有 6 人之多;其余 9 人均為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受 “讀書無用論” 思想影響,很多家庭認為上學讀書還不如打工干活,導致許多 “85 后” 的男青年初中尚未畢業便輟學回家幫父母干活。文化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男青年的擇偶機遇。
(四)結構性因素困擾
性別比例失衡是造就大齡未婚男青年擇偶難的結構性因素。在農村,“重男輕女” 思想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至今仍然影響著村民的生育觀念。在中西部偏遠地區的農村,這種傳統思想尤為嚴重。以孫村為例,每個家庭都至少要生一個男孩,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近幾年孫村婚齡人口性別比例高達 130 以上。這種嚴重的男多女少狀況在性別結構上制約著大齡未婚男青年的擇偶范圍,大大增加了男青年的擇偶難度。
四、破解之策與未來展望
(一)發展經濟增加收入
中西部地區應加大扶貧力度,積極引入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項目。例如,可以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為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政府可以提供創業扶持政策,鼓勵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返鄉創業。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從而增加收入水平。以某中西部貧困縣為例,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產業,吸引了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經濟壓力也有所減輕。
(二)觀念引導與自我提升
社會應降低對大齡未婚男性的壓力,減少歧視和偏見。通過媒體宣傳、社區活動等方式,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念,認識到婚姻的本質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愛的基礎上,而不是單純的物質條件交換。鼓勵大齡未婚男性積極進行自我提升,參加各種培訓課程和社交活動,增強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例如,可以舉辦針對大齡未婚男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心理輔導活動,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尋找合適的伴侶。
(三)完善養老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為農村大齡未婚男性提供經濟和醫療保障。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養老事業的投入,提高農村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同時,可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服務,建設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為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例如,某中西部地區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建設農村養老服務中心,為農村老人提供了優質的養老服務,緩解了他們的養老擔憂。
(四)發展農村經濟吸引人才回流
通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產業多樣性,吸引年輕人回流,增加婚配選擇。政府可以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到農村投資興業,發展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產業,為農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交通、通信、教育、醫療等條件,提高農村的生活質量。例如,某中西部地區通過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吸引了大量年輕人返鄉創業,農村的經濟活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婚配選擇也更加多樣化。
(五)加強教育改變貧困面貌
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讓更多農村孩子接受高質量教育,提升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地位。政府應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教學設施條件。同時,設立教育扶貧基金,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例如,某中西部地區通過加大教育投入,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很多農村孩子考上了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為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