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上釉、粘合……在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的陶溪川藝術中心,波蘭藝術家Katarzyna Mi?ciur正在聚精會神地創作。在她的作品中,黃昏時粉紫交織的天空和清晨橙黃色的光線,被融入到方塊構成的建筑或人物,展現出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藝術中心的所在地——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是“瓷都”景德鎮最炙手可熱的城市地標。包豪斯風格的建筑群中,陶瓷商店、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咖啡館、酒吧、青年創業空間……共同為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城市營造出融合古老與現代的藝術氣質。
“這是一座充滿陶瓷的城市。”初次來到景德鎮的Katarzyna,被這座城市深深吸引,她遇到了充滿活力的藝術家、工匠以及景德鎮創業的青年,在一次次的交往互動中,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Katarzyna創作的作品是為即將在10月17日至22日舉辦的陶溪川春秋大集而準備的。這是陶溪川文創街區一年中最為盛大的國際藝術交流活動,將有來自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位藝術界名人和500余位國際藝術家齊聚在此,用藝術集市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里,產自景德鎮的中國瓷器,曾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如今,景德鎮正致力于借助陶瓷文化的深遠影響力,以瓷為媒逐步打造一個國際手工藝交流平臺。自2017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七屆春秋大集,通過不斷提升“國際化”含量,向世界展現一個未來國際手工藝之都的萌芽與生長。
韓國陶藝家Seo Byongchan一直渴望帶著自己的陶瓷作品周游世界,他的足跡已經踏遍澳大利亞、法國等多個國家,心中卻始終對中國景德鎮懷抱憧憬。為了參加此次春秋大集,他從今年8月底開始了在陶溪川為期三個月的駐場創作。在陶溪川國際工作室,Seo Byongchan正在完成他此次春秋大集的陶瓷作品:10余個或大或小的鯨魚乘著海浪翻涌的形象栩栩如生。“我的作品取材于真實的海洋動物,希望能喚起大家對海洋保護的關注。”
陶瓷文化的“小切口”,折射出手工藝發展“大能量”。過去五年,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創建讓景德鎮成為中外文化交流新平臺和中國文化“會客廳”的屬性愈發凸顯。數百位海內外手藝人匯聚一堂,“匠從八方來”的盛況在春秋大集上得以再現。
對于陶溪川來說,立足景德鎮打造一個國際手工藝交流平臺,需要以陶瓷為發端,構建不同門類、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跨界融合,共生共長的藝術文化生態,讓交流和創新成為瓷都吸引力的新源泉。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春秋大集不斷升級。本次秋集除市集本身外,還將舉辦4場重大事件發布、4場重大論壇演講、15場藝術展覽、12場互動演出,以及陶溪川藝文生態大會、全球手工藝創新論壇(講座)、國內外藝術展、藝術展演等活動。
在陶溪川翻砂美術館,此次春秋大集陶溪川藝文生態大會中的四大輪回劇場之泥劇場,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展。劇場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盧征遠進行設計,將通過燈光、泥土、聲音的互動,創造出一個沒有明確邊界和固定形態的物理空間。
“這是共同閃亮的劇場,每個人都是這個劇場的創造者。他們的參與和聲音的回響,共同構成了這個劇場的輝煌。”談及泥劇場的創作理念,盧征遠這樣說道。
為期6天的陶溪川藝文生態大會將設置“泥”“水”“草”“樹”四大輪回劇場,召集45位藝術家,開展22場劇場化的展演、演講和開放討論,共同梳理陶溪川在藝術賦能在地文化上的經驗如何轉化,空間、人文、藝術如何編織成有溫度的文化資產等內容。
如果說陶溪川藝文生態大會是一場觀念分享,那么全球手工藝創新論壇則是學界的聚會。本次手工藝創新論壇以“Crafting Future”為主題,匯聚來自全球各地的手工藝專家、平臺和機構負責人、設計師、策展人和手工藝人等,注入跨文化、跨學科的協作視角,圍繞“全球視野與手工藝的未來趨勢”“產業轉型與技術融合”“社群與網絡構建”“在地文化與全球聯動”四個板塊展開深入討論。
“搭建豐富的內容生態,發展為世界手工藝的學區、社區和景區,推動手工藝創作、學術交流、傳承與創新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探索。”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剛好說,通過春秋大集與全球創意產業互動,陶溪川將代表景德鎮千年的歷史和記憶與世界對話,并與全球手工藝者共生共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