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罕見!“中國住院率破20%大關”,又一項記錄遙遙領先。你敢相信嗎?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3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全國醫療機構的入院人次達到了3.02億,比去年增加了5500多萬,居民年住院率達到21.4%。
對比一下歷史數據:2017年中國住院率為16.5%,已經超過了美國、英國、意大利等高收入國家,甚至也超過了我們的鄰居日本和韓國。但有意思的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卻遠低于這些國家。
再往前看,2003年中國住院率只有4.7%,到2010年升到了10.0%,再到2013年的14.1%,2019年的19.0%。這攀升速度簡直跟房價有得一拼!
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來看,醫院和醫生在住院率攀升中扮演了隱形推手的角色。
比如,西安在職人員在三級醫療機構的門診報銷比例為50%,最高支付限額為2000元;而在三級醫療機構住院部,報銷比例不低于88%,最高支付限額高達40萬元。這種巨大的報銷差距讓很多人都傾向于辦住院手續,爭取更多報銷額度。
在2019年以前,醫保部門和醫療機構之間采取按項目付費的方式。簡單來說,醫院每做一個項目就多一份收入,費用由參保人和醫保部門承擔。當時,許多醫院為了增加收入,傾向于誘導患者多做檢查、多吃藥、多做手術,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患者住院。因此,從2003年到2019年,住院率節節攀升。
為了更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醫療資源,國家醫保局開始推行醫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引入了DRG管理工具。DRG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醫療負擔重,住院人次逐年增加,醫保面臨破產風險。
DRG模式下,醫保不再按實際費用支付,而是按病例所進入的DRG組別進行固定支付。這意味著,如果醫院過度檢查、過度用藥或過度治療,反而會虧錢。
1984年,美國Medicare推出DRG后效果顯著:從1983年到1990年,平均住院日從10.2天降到8.7天,住院總費用增速從18.5%降到5.7%。
中國不僅引進了DRG模式,還在此基礎上創造了DIP模式。DIP基于患者住院的真實經歷,把每一種病和治療方式組合起來,形成一系列病種組合。DIP比DRG更加精細化,以闌尾炎手術為例,在DRG里只有一個分組,但在DIP中則分出了37種。
但是,中國在推行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時,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
按照醫院的工作量(點數)來結算,點數上不封頂,這意味著單個醫療機構的收入沒有上限。這樣一來,醫院可能會把門診病人轉到住院部,通過增加醫生的工作量來獲得更多醫保報銷金額。
更棘手的是,醫院發現雖然同一病種單次住院的報銷金額是固定的,但如果讓患者多次住院,就可以多次獲得報銷。這就是所謂的“分解住院”,次數越多,回報越豐厚。為了提高住院率和獲得更多報銷收入,有些醫院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比如,江蘇無錫虹橋醫院勾結中介或以提供免費體檢為名,誘導參保人員虛假住院,通過偽造醫學文書、虛構診療服務等手段,涉嫌騙取醫保基金1179.2萬元。
這家醫院已經形成了一條通過虛增住院人數來騙取醫保基金的利益鏈:中介每介紹一人分50元;參保人員每次“住院”分200-300元;負責虛假診療的醫生每單分50-80元,其他醫護人員每編造一份檢查報告分15元。
然而這卻并不是孤立事件,全國各地都有類似的情況。比如重慶,今年就查出了50多家涉嫌騙保的醫院。在這種模式下,小病大治、過度醫療幾乎成了必然。
當然,過度醫療的問題并不只在中國存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曾推行牙科治療全報銷政策,初衷是減輕民眾看牙成本,結果卻適得其反,六十年代出生的英國人牙齒健康狀況反而比上一代和下一代都要差。原來,在免費醫療體系下,牙醫會搞“過度醫療”項目,反復折騰患者的牙齒。
這種不合理的住院率和過度醫療最終會讓醫保基金承壓,因為醫保基金的大部分資金來自社會眾籌,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每個人都不為大局著想,認為看病反正有醫保,最后當醫保基金被過度揮霍之后,只能通過不斷抬高醫保繳費金額來彌補這些虧空。這樣下去,最終受傷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