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從1950年10月16日18時第42軍124師370團秘密入朝(比第一批入朝部隊早3天),至1953年3月15日第21軍作為最后一個建制軍跨過鴨綠江,不包括航空兵和鐵道兵,中國人民志愿軍先后有27個軍,共計85個師入朝參戰。
這27個軍分別是——
第1軍、第12軍、第15軍、第16軍、第20軍、第21軍、第23軍、第24軍、第26軍、第27軍,第36軍、第37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46軍、第47軍、第50軍、第54軍、第60軍、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第66軍、第67軍、第68軍。
據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抗美援朝戰爭史》載,中國人民志愿軍總計27個軍的參戰部隊,分別來自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以及華北軍區。
原隸屬第一野戰軍戰斗序列的部隊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軍(下轄第1師、第2師、第7師)
軍長:黃新廷
黃新廷——湖北沔陽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梁仁芥
梁仁芥——江西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3年1月22日,第1軍入朝作戰,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停戰后,在三八線和東海岸擔負守備任務。
第1軍第1師、第7師在臨津江兩岸的馬良山、老般山一線擔負陣地防御任務。第2師配屬第 64 軍執行西海岸抗登陸任務。
1958年10月,第1軍凱旋回國。
原隸屬第二野戰軍戰斗序列的部隊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下轄第31師、第34師、第35師)
軍長:曾紹山
曾紹山——河南商城丁埠鎮東灣村(今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李震
李震——河北藁城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1年3月25日,第12軍入朝作戰,參加了1951年第五次戰役、1951年秋季局部戰術反擊作戰、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戰役。
1952年12月,第12軍移駐元山西北地區,擔負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并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4年4月,第12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下轄第29師、第44師、第45師)
軍長:秦基偉
秦基偉——湖北紅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谷景生
谷景生——山西臨猗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1年3月25日,第15軍入朝作戰,參加了1951年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戰役。
1952年12月,第15軍移駐元山以南地區,擔負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參加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4年4月,第15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6軍(下轄第32師、第46師、第47師)
軍長:尹先炳
尹先炳——湖北漢川人,1958年被補授大校軍銜。
政治委員:陳云開
陳云開——江西泰和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1年9月,第16軍作為志愿軍總預備隊駐防吉林通化地區,第47師先期進入朝鮮咸興地區,擔負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12月返回國內。
1951年12月,第16軍移防遼東半島和鴨綠江口。
1952年5月,第16軍46師、47師進行整編改裝,兩師所轄高炮營提前入朝,參加新安州、順川地區對空作戰。
1952年12月,第16軍全軍入朝作戰,參加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擔負朝鮮西海岸反空降、反登陸作戰任務、正面戰線平康地區防御作戰任務,以及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
1958年4月,第16軍作為最后一批歸國部隊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0軍(下轄第179師、第180師、第181師)
軍長:韋杰
韋杰——廣西東蘭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袁子欽
袁子欽——福建上杭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第60軍相較其他各軍,特殊之處在于入朝參戰前,其先后隸屬華北軍區野戰兵團、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
第60軍的前身,是1945年10月7日成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
1947年8月1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22旅和太岳軍區第23旅以及太岳直屬機關和第19、第20、第21軍分區3個基干團合編,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
1948年5月,晉冀豫野戰軍第8縱隊轉隸華北軍區第1兵團,番號仍是第8縱隊。
1949年1月,華北軍區第1兵團第8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隸屬第18兵團(華北軍區第1兵團改稱)。
1949年4月,第60軍隨第18兵團轉隸第一野戰軍建制。
1950年2月,第60軍轉隸第二野戰軍暨西南軍區建制。
1951年3月18日,第60軍入朝作戰,參加第五次戰役。
1952年11月,第60軍擔負北漢江以東至文登里一線正面戰場防御作戰任務,先后參加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含金城戰役)。
1953年10月,第60軍凱旋回國。
原隸屬第三野戰軍戰斗序列的部隊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下轄第58師、第59師、第60師、第89師)
軍長:張翼翔
政治委員:張翼翔(兼)
張翼翔——湖南瀏陽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0年11月8日,第20軍入朝作戰,參加了第二次戰役。戰役結束后于朝鮮元山、咸興地區整補時撤銷了第89師。
1951年4月,重返前線,參加第五次戰役。
1951年夏,移防元山地區,擔負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
1952年10月,第20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1軍(下轄第61師、第62師、第63師)
軍長:吳詠湘
吳詠湘——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八景鄉山陽村(現屬岳陽市汨羅市)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謝福林
謝福林——湖南平江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3年2月,第21軍1個工兵營先行入朝,至東海岸咸興地區構筑海防工事。
1953年3月15日,第21軍除第62師留駐通化地區執行戰備任務外,全軍入朝參戰。
第21軍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作為志愿軍預備隊,承擔搶修東海岸防御工事和昌城至妙香山段公路、長甸河口至昌城段公路的任務。
1953年6月25日,擔負正面戰場東線防御任務,參加了金城戰役。
1958年7月20日、8月1日,第21軍分兩批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3軍(下轄第67師、第69師、第73師)
軍長:鐘國楚
鐘國楚——江西興國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盧勝
盧勝——廣東樂會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2年9月5日,第23軍入朝參戰,在元山西南地區擔負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
1953年1月,第23軍擔負正面戰場驛谷川南北兩岸防御任務,并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
1958年3月,第23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4軍(下轄第70師、第72師、第74師)
軍長:皮定均
政治委員:皮定均(兼)
皮定均——安徽金寨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2年9月12日,第24軍入朝參戰,在元山地區,擔負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
1953年1月,第24軍擔負正面戰場防御任務,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含金城戰役)。
1955年10月,第24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6軍(下轄第76師、第77師、第78師、第88師)
軍長:張仁初
張仁初——湖北紅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李耀文
李耀文——山東榮成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0年11月19日,第26軍入朝參戰,參加了第二次戰役。戰役結束后于朝鮮元山、咸興地區整補時撤銷了第88師。
1951年2月,第26軍重返前線,參加了第四次、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
1952年6月,第26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下轄第79師、第80師、第81師、第94師)
軍長:彭德清
彭德清——福建同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劉浩天
劉浩天——江西寧都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0年11月12日,第27軍入朝參戰,參加了第二次戰役。戰役結束后于朝鮮元山、咸興地區整補時撤銷了第94師。
1951年4月,第27軍重返前線,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
1951年9月,第27軍移駐陽德、馬轉里地區擔負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
1952年10月,第27軍凱旋回國。
原隸屬第四野戰軍戰斗序列的部隊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下轄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
軍長:梁興初
梁興初 ——江西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劉西元
劉西元——江西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0年10月22日,第38軍入朝參戰,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隨后移駐朝鮮順川地區,擔負朝鮮西海岸防御任務。
1952年5月,第38軍擔負正面戰線鐵原以北地區防御任務,參加了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1953年1月,第38軍移駐朝鮮西海岸,擔負清川江口至漢川江海岸防御任務,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3年7月,第38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9軍(下轄第115師、第116師、第117師)
軍長:吳信泉
吳信泉——湖南平江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徐斌洲
徐斌洲——湖北紅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0年10月19日,第39軍入朝作戰,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隨后移至谷山地區,擔負朝鮮西海岸防御任務。
1951年11月,第39軍重返前線,參加了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1953年1月,第39軍主力移駐平壤以北、成川、順川、殷山地區,擔負朝鮮西海岸防御任務,參加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3年4月26日,第39軍115師回國。
1953年4月28日,第39軍116師回國。
1953年5月7日,第39軍軍部率直屬隊撤離朝鮮回國。
1953年7月28日,第39軍117師回國歸建。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0軍(下轄第118師、第119師、第120師)
軍長:溫玉成
溫玉成——江西興國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袁升平
袁升平——江西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0年10月19日,第40軍入朝作戰,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隨后移駐祥原地區,擔負朝鮮西海岸防御任務。
1952年5月,第40軍重返前線,擔負正面戰線臨津江西岸防御任務,參加了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1953年1月,第40軍主力移駐博川、納清亭地區,擔負朝鮮西海岸防御任務,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3年7月,第40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下轄第124師、第125師、第126師)
軍長:吳瑞林
吳瑞林——四川巴中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周彪
周彪——江西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0年10月19日,第42軍入朝作戰,參加第一次至第四次戰役。未參加第五次戰役,期間移駐元山、陽德地區,擔負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
敵我雙方進入陣地防御作戰階段,第42軍擔負正面戰場鐵原、平康、伊川地區的防御作戰任務。
第42軍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
1952年5月,第42軍移駐大同江口的南浦至清川江口地段擔任朝鮮西海岸防御任務。
1952年10月,第42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6軍(下轄第133師、第136師、第137師)
軍長:肖全夫
肖全夫——安徽金寨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吳保山
吳保山——江西贛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2年9月17日,第46軍入朝參戰。
1952年11月,第46軍擔負北自清川江口、南至甄山約70千米的朝鮮西海岸防御任務。
1953年1月,第46軍主力配屬第40軍第120師,擔負正面戰場西自板門店以東、東至基谷里段防御任務,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和夏季反擊戰役。
1955年10月,第46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7軍(下轄第139師、第140師、第141師)
軍長:曹里懷
曹里懷——湖南資興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李人林
李人林——湖北天門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1年4月11日,第47軍入朝參戰,在平壤地區擔負朝鮮西海岸反登陸、反空降和修建朝鮮北部地區機場任務。
1951年6月,第47軍擔負正面戰場高作洞、五里亭一線地區防御任務,先后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
1952年6月,第47軍移駐江東、成川地區,擔任志愿軍總預備隊。
1952年11月,第47軍接替正面第39軍防御任務。
1953年4月,第47軍作為志愿軍總預備隊,移駐谷山地區。
1954年9月,第47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下轄第148師、第149師、第150師)
軍長:曾澤生
曾澤生——云南永善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徐文烈
徐文烈——云南宣威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是原國民革命軍第60軍起義后改編而成。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于10月25日開赴朝鮮作戰。
先后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在第四次戰役中,在漢江兩岸頑強抗敵50晝夜,沉重打擊和消耗了敵有生力量,保證了志愿軍主力休整、集結和糧彈補充,為準備實施戰役反擊爭取了時間。
1951年3月15日,第50軍回國整補。同年7月,第二次開赴朝鮮,擔負西海岸防御以及搶修機場等任務。
1951年10月,第50軍執行渡海攻島任務,在空軍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朝鮮軍盤踞的椴島、炭島、大和島、小和島、和艾島。
1953年,第50軍參加春季反登陸作戰準備,擔負朝鮮西海岸清川江至古軍營洞段防御任務。
1955年4月,第50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4軍(下轄第130師、第134師、第135師)
軍長:丁盛
丁盛——江西于都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謝明
謝明——江西于都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2年10月,中央軍委決定,原第四野戰軍第44軍和第45軍各一部,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4軍入朝參戰。
1953年2月2日,第54軍130師先期入朝,擔負朝鮮西海岸鐵山半島地區防御任務。
1953年5月2日,第54軍軍部率134師、135師入朝參戰,在平壤地區擔負志愿軍總預備隊和平壤地區反空降作戰任務。
1953年6月,第54軍擔任第20兵團預備隊,進至淮陽、金城地區駐防,隨后參加金城戰役。
1958年7月,第54軍凱旋回國。
原隸屬華北軍區戰斗序列的部隊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6軍(下轄第106師、第107師、第108師)
代軍長:王建業
王建業——山西五臺人,起義將領,原國民黨新31師(250師)少將師長。1953年1月轉入地方工作,未參加授銜。
政治委員:康健民
康健民——甘肅定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49年12月9日,軍委決定,將綏遠起義的董其武所部就地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其第111軍在內蒙包頭地區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軍,隸屬華北軍區綏遠軍區建制。
1950年12月,第36軍轉隸華北軍區第23兵團建制。
1951年9月7日,第36軍開赴朝鮮,作為工程部隊在朝鮮南市、泰州、院里的3個機場擔負搶修、維護和警戒任務。
同年11月30日,返回國內,駐朝時間僅兩個多月。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7軍(下轄第109師、第110師、第111師)
軍長:張世珍
張世珍——山西聞喜人,起義將領,原國民黨軍新編獨立第7師少將師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帥榮
帥榮——湖北黃梅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49年12月9日,軍委決定,將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新編獨立第7師等部在五原地區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7軍,隸屬華北軍區綏遠軍區建制。
1950年12月,第37軍轉隸華北軍區第23兵團建制。
1951年9月7日,第37軍開赴朝鮮,作為工程部隊在朝鮮南市、泰州、院里的3個機場擔負搶修、維護和警戒任務。
同年11月30日,第37軍返回國內,駐朝時間僅兩個多月。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3軍(下轄第187師、第188師、第189師)
軍長:傅崇碧
傅崇碧——四川通江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龍道權
龍道權——江西永新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1年2月20日,第63軍入朝作戰,參加第五次戰役。在鐵原阻擊戰中,用悍不畏死的決心和勇氣,成功將“聯合國軍”阻止在三八線南北地區。
1951年11月,第63軍擔負開城地區防御任務。
之后移防延安、白川、漏川里地區,擔任第19兵團預備隊,并承擔支援西海岸防御作戰任務,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3年9月,第63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4軍(下轄第190師、第191師、第192師)
軍長:曾思玉
曾思玉——江西信豐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王昭
王昭——河北平山人。1953年3月調入公安部工作,擔任公安部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并兼任公安學院院長,未參加授銜。
戰史簡述:
1951年2月17日,第64軍入朝作戰,先后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和局部戰術反擊作戰。
之后,移駐朝鮮西海岸大同江口以南地區,擔負西海岸海州地區和延安半島、翁津半島防御任務。
1953年8月,第64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5軍(下轄第193師、第194師、第195師)
軍長:肖應棠
肖應棠——陜西長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王道邦
王道邦——江西永新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1年2月22日,第65軍入朝作戰,參加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
1951年10月,第65軍移駐開城地區,擔負保衛開城的任務,并參加局部戰術反擊作戰。
第65軍參加了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3年10月,第65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6軍(下轄第196、第197、第198師)
軍長:肖新槐
肖新槐——湖南宜章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政治委員:王紫峰
王紫峰——湖南耒陽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0年10月26日,第66軍入朝作戰,參加第一至第四次戰役。
1951年4月,第66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7軍(下轄第199師、第200師、第201師)
軍長:李湘(犧牲)
李湘——江西永新人。
1952年7月,美軍向第67軍陣地投下生化細菌武器,李湘視察現場后遭重度感染,于1952年7月8日13時犧牲,年僅37歲。
政治委員:曠伏兆
曠伏兆——江西永新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1年6月8日,第67軍201師入朝參戰。
1951年6月19日,第67軍軍部率199師入朝參戰。
1951年6月22日,第67軍200師及軍直屬隊入朝參戰。
從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第67軍在金城地區擔負作戰和防御等任務,先后參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戰、1952年秋季反擊作戰和1953年夏季反擊作戰等戰斗和戰役。
1954年9月,第67軍凱旋回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8軍(下轄第202師、第203師、第204師)
軍長:陳坊仁
陳坊仁——江西興國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李呈瑞
李呈瑞——江西興國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史簡述:
1951年6月9日、10日,第68軍204師入朝參戰。
1951年6月24日、25日,第68軍203師入朝參戰。
1951年6月27日,第68軍軍部率軍直屬隊入朝參戰。
1951年6月26日、28日,第68軍202師入朝參戰。
第68軍參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戰役和局部戰術反擊作戰、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1952年12月,第68軍移駐洗浦里、淮陽地區休整,擔負第20兵團預備隊,參加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
1953年7月,第68軍參加金城戰役。
1955年3至4月,第68軍分批撤出朝鮮,凱旋回國。
本文資料引自——
《抗美援朝戰爭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