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山阻擊戰,是志愿軍第50軍148師444團在抗美援朝戰役中經歷的一場極為慘烈的戰斗。這場戰斗發生在1951年,地點位于修理山,歷時10天,成功地阻擊了美軍第25師的猛烈進攻。盡管美軍付出了巨大代價,志愿軍也憑借堅韌的戰斗精神給敵人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特別是第444團的表現,讓敵軍銘刻在心,因此此役后來也得到了上級的表彰。
然而,正如444團4連的文化教員秦瑯在回憶錄中提到的,盡管這場戰斗異常殘酷,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一面。他在書中寫道:“雖然我們在修理山上與美軍拼盡全力,但其中也發生了一件非常滑稽的事。”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讓這場戰爭背后充滿了笑話呢?
一切要從1951年1月27日美軍第25師奪取了50軍警戒陣地,隨后對修理山前沿陣地發起全面進攻開始說起。早在1月24日,志愿軍第50軍148師第444團就被派駐到修理山,任務是阻止美軍第25師向北推進。那時,444團的防線涵蓋了修理山的多個關鍵陣地,如槐谷、龍虎洞、速達里等地。
在1月27日,美軍在密集的空中轟炸下,集中30多輛坦克分三路進攻,試圖摧毀修理山陣地。然而,面對敵人如此強大的火力和裝甲力量,444團的戰士們毫不退縮,他們用手榴彈抵擋住了美軍的推進。這個情況之所以令人震驚,部分原因在于當時50軍的火炮極為短缺,幾乎沒有能夠用來反擊的重型武器。
回顧當時的狀況,50軍的裝備極為簡陋。根據相關資料,50軍在1950年時僅有16門75毫米山炮和60門各種輕迫擊炮,面對裝備精良、擁有超過900門火炮的美軍,差距可想而知。此時,為了應對美軍即將進行的進攻,志愿軍第50軍的炮兵營長楊協中急忙指揮4門美式75毫米山炮進行防守。然而,由于戰備物資極其有限,炮彈的數量遠遠無法滿足戰斗需要。
根據后來的戰斗統計,444團在接下來的4天里耗盡了所有炮彈,剩下的8天里幾乎沒有任何炮火支援。在極度缺乏物資的情況下,楊協中依然憑借其在抗戰期間學到的炮兵技能,巧妙地指揮炮兵進行了幾次有效的反擊。28日那天,楊協中親自試射火炮,調整射擊參數后,成功擊退了敵人的坦克群,雖然敵人坦克的裝甲很厚,但在炮火的打擊下也并非全然不動。
更為驚險的是,444團在防守修理山時,面臨敵人坦克的肆意壓制。當美軍重型坦克向防線逼近時,4連的戰士們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武器可以反擊。就在這時,4連指導員高承舜面對敵人坦克威脅,突然命令60毫米迫擊炮的炮手張照久開炮,目標竟然是坦克。
迫擊炮這種武器主要是用于對付步兵和輕型目標的,炮彈的爆炸產生的破片對坦克幾乎不起作用。然而,張照久依然以極高的技巧進行瞄準,令全體戰士們驚訝的是,第一發炮彈竟然準確擊中了一輛美軍坦克,直接將其打得掉頭逃竄。張照久憑借這一舉動,在全體戰士中贏得了極高的聲譽,這一戰例也在之后成為了50軍炮兵部隊的傳奇。
經過12天的苦戰,444團成功完成了阻擊任務,并于1951年2月4日轉交防線,撤至二線陣地。然而,這場戰斗的代價巨大,不僅損失了大量的戰士,還耗費了所有的炮彈,但也成功阻擋了美軍的進攻,給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戰后,444團4連因其在修理山的英勇表現,榮獲“修理山連”的光榮稱號。張照久也因其突出表現,立下了赫赫戰功。整個修理山阻擊戰,雖然充滿了艱辛與犧牲,但也體現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頑強的戰斗意志和智慧。這段歷史至今仍在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戰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