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半個多世紀以前那場抗日持久的大戰,那些親自經歷過戰爭陰影的老一輩大多已經隨著歲月流逝陸續作古,年輕一輩雖然在歷史書中,在一些紀錄片中了解過一些抗日戰爭的故事,但那些了解大多是零碎的,片面的。
就拿最終的勝利來說,如今的大部分人只知道1945年8月,隨著美國兩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市跟長崎市上空投放,兩座城市在核武器的威力下迅速湮沒,日本終于知道再無獲勝可能,因此在8月15日中午,發動了這場罪惡戰爭的裕仁天皇選擇面向全日本進行廣播,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
但更深的,更細節的,關于日本投降的過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二戰結束后,我們中國軍人是如何接受日本投降的,在受降儀式中又排第幾?
首先日本的投降儀式對我們來說其實有兩個,第一個是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向全體戰勝國的投降,舉辦地點在國軍艦密蘇里號,時間為1945年9月2日。當時日本派去的代表為日本外相重光葵,而接受投降的代表團則包括了美國、中國、英國、蘇聯、荷蘭、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美國不用說,是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力,自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國就跟日本徹底杠上了,美國傳奇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正是由于在太平洋戰場上大放異彩才獲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因此作為盟軍最高統帥的麥克阿瑟是此次投降儀式的主要負責人,也是第一個在投降書上簽名的人。第二個在投降書上簽名的盟軍代表依舊是美國人,乃是美國的海軍上將尼米茨。
那么中國排在第幾呢?排在第三。當時中國代表團負責簽字的是徐永昌將軍,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比較陌生,這其實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陸軍一級上將,中原大戰晉綏軍的總指揮、抗戰時期的軍委會四巨頭之一。
其實當時全球反法西斯聯盟中中國戰區的陸軍總司令是何應欽,但除開盟軍受降儀式外,在國內還有個受降儀式,何應欽正忙著準備我們國內自己的受降儀式,因此無法親自主持,只能另尋他人。
最后確定的中國代表團成員為團長徐世昌,另外還有三名團員以及兩名隨員人,分別為楊宣誠、朱世明、王之、王丕承、李樹正。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麥克阿瑟率先簽字的時候,楊宣誠因為視線被遮擋,還特地探了個頭出來看麥克阿瑟的具體簽字過程;在徐永昌簽字的時候,隨行的翻譯人員王之站在一旁,幫徐永昌指出需要簽字的地方具體在哪里。
說完了盟軍投降儀式上的中方代表,我們再來說說日本專門面向我國的投降儀式,也就是第二個投降儀式。
第二個投降儀式要比盟軍的投降儀式晚一些,時間是在9月9日,地點為南京陸軍總部大禮堂,主持者就是未能出席盟軍受降儀式的何應欽,而日本方面的代表則是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
其實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后,岡村寧次并沒有接受這一訊號,反而繼續率領八十萬日軍準備背水一戰,還出動敢死隊對蘇聯以及我國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隨著日本面向國際社會的投降儀式穩步展開,岡村寧次明白了再無翻盤的可能性,這才在正式準備投降。
岡村寧次在受降儀式上雙手捧著投降書,上面寫著"岡村寧次"四個大字,并且加蓋印章,將其遞給何應欽,這才意味著抗日戰爭真正就此落下帷幕,日本接受了戰敗的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